作者:Abiram
文章首发于简书,转载请联系作者!商业用途需支付稿费。
【Abiram的积极心理学】第1篇 | 心理学不只是心理咨询和读心术,还有积极心理学呢
本文是【Abiram的积极心理学】的第1篇,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起源、内容、本系列文章的介绍和为什么人人都该了解一些积极心理学。
前言
联合国有一份每年发布一次的报告,叫《全球幸福指数》,以幸福感为核心指标为全球各国排出了名次。在2016年的报告中,中国福祉指数为42.9分,排名世界第76位,而挪威的福祉指数是100分……
前段时间,有好多篇关于“中国阶级上升渠道即将关闭”的微信文章刷爆朋友圈,聚集大量精英人士的知乎也在热议……
有没有觉得自己总是感到“不完美”“和别人比差远了”“每天重复同样的事觉得很无趣”?觉得自己“没有特别快乐的时光”“就算次次第一也不会特别开心”?为什么有的人即使生活遭遇不幸,仍然能够坦然面对?
积极心理学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在整个20世纪,“心理学”的主流研究就是“精神疾病”“精神障碍”,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在关注“不正常的心理”,而对人类心理中积极、正面的元素则很少关注。
到了20世纪末,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诞生——积极心理学,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他们的研究初衷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范围非常广,从这门学科诞生开始,就希望包含所有“积极”的心理特征。感恩、福流(心流)、冥想、正念、美德、友谊等所有可能与“幸福感”有关的课题都被囊括其中。
本专题简介
我是Abiram,某创业公司合伙人,因自己曾经深陷焦虑症的折磨,开始了心理学的学习之路,从解决自己焦虑症这一刚需的临床心理学开始,逐步扩展到管理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目前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不断自我成长中。
这个系列预计有十来篇的连载。和其他积极心理学书籍不同的是,这个系列的文章不是严谨的科学论文,也不会像心理学科普一样介绍很多理论,仅仅是从“常识”和“方法论”的角度出发,介绍一些有效(但不是绝对)的小技巧,以帮助提升读者的主观幸福感。
需要提一下的是,这个系列的文章包括积极心理学本身,不是心理咨询,不能直接用来治疗任何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精神疾病等需要寻求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的病症(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仅仅是通过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促进自我成长自我改变,帮助提升主观幸福感。
为什么人人都该了解一些积极心理学?
对学生
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正在经历从最后的净土踏进社会的激烈转变中,“迷茫”似乎是他们默认的共同语境。在我看来,减缓他们对升学、考试的焦虑,光有“明确的目标”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远远不够,用积极心理学为这一群体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的借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实际上,欧美国家的很多很多的学校,下到中学上到研究生院,都在尝试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目前进展顺利。
对中产
中产阶级似乎是中国社会最活跃的“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者,并且不是因为享受这样的生活,更多是恐惧失去这样的生活:工作的晋升刚刚定下来,学区房的房贷又要去还了……即使生活品质远超普通工薪家庭,但主观幸福感不见得就高于其他群体。
对所有在工作的人
大多数人的工作并不是专注于创新和有意义感的,即使是科学家,也不得不面对每天必须重复的一些工作,而另一些人可能一整天都在重复的做一样的事情。如何从这样的工作中找到一点点乐趣,减少因意义感缺乏导致的身心疲惫也是积极心理学可以发挥作用的场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