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好好反思自己!!!为什么总是让孩子们离开之后才念起我的好[鄙视]?才出乎意料地坐在一起?——这是个比较“连锁”的现象:我一直纳闷,为什么我带的班级课堂纪律稳定,但是自己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几乎年年都是两极分化严重,这下,似乎有了答案。
周五下午,去年的学生在办公室楼下找到我,很虔诚地说明来意,希望我再为他讲讲现代文及图文转换专题。我一天都是因为各样“杂耍”乱得开花,于是我们俩来往穿梭于楼上楼下、我干着活他替我做记录,就这样“间歇性”地聊着“语文”,并且孩子很诚恳地请求拍录我教学中的琐碎笔记,那一刻我只是感觉到我教的东西有用而已。还是因为我的乱七八糟,我告诉他,在我的办公桌上他随便翻,随便拍,随意去留,自己则又慌张的走开(我越来越发现 在与人交往中自己就是无味的白开水,没有悦心的色香味,只有本来的透明)。40分钟之后,我出了教室,他就站在门外。最后,我们留了微信,道了别。
第二天,看见孩子发过来的信息(如下图片),我第一个主观反应就是:我处理师生关系有严重的问题!仔细梳理自己的教学行为,冷静思考,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口中的“严”是没错的,“恩”我敢肯定我向来都是掰碎了给孩子们,但是问题就存在于在“严”与“恩”之间,自己缺少智慧的沟通方式,忽略“严”之后的心理工作,总感觉自己的课堂纪律很稳定,不存在睡觉、随意说话等现象,于是,自以为“实实在在地讲过”就下课走人,学生该进行的任务完成就过关,邋邋遢遢不好好干的就当即批评、督促……这一系列的背后我漏下了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无论是哪个成绩层面的孩子都需要老师的亲切谈心、交流、鼓励,这种肯定、在乎与重视是人的心理需求! 自己也意识到学生虽然在课堂不会影响教学,但是课下也从未亲近过我,总有距离感,可我却从未想过这源于我很吝啬给他们“微笑”的言语。这样的结果应该是:自律性强、有目标的孩子“听话”地跟着前进,那些学习目的不太明确的孩子却是不得不被动地“拖着”,这样成绩怎会不两极分化!?学生怎会“喜欢”?
不苟言笑的课堂勿辐射到该有亲切感的课下!貌似规矩听话的孩子都需要得到“受重视的”鼓励,从而转化成他们的内驱力!——于我班级的孩子,于我家中太在乎的宝贝!其实,我无节制地爱着你们!从未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