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本书集结了来自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有关非虚构写作议题的51位名家的91篇文章。每年秋天,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都会举办三天会议,主题是“非虚构叙事艺术和技巧”,包括讲演、工作坊和讨论会,主角是上千名在该领域最著名的作者和编辑,美国的每一个州、几乎世界每一个大洲的国家都会有参与者。这本书的作者中,既有像获得过普利策奖、国家杂志奖和麦克阿瑟天才奖的《纽约客》资深作家凯瑟琳·博这样的著名记者,也有凭借《当哈利遇到莎莉》、《西雅图夜未眠》拿到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的好莱坞编剧诺拉·埃夫龙。这本书的编者马克·克雷默则是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的总监和驻留作家。
关于本书
这本书的内容来源于尼曼基金会上发言人的建议和经验之谈,经过提炼和修订,面向更为宽广的讲故事人群体:非虚构叙事的从业者、学生和教师。书中就采访、写作技法以及写作伦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建议,告诉读者如何做好参与式采访、如何处理写作结构以及写作伦理。
核心内容
本书核心内容是:通过诸多名家的经验之谈,通过大量具体和深入的讨论从采访到写作的整个过程,告诉读者如何写好非虚构写作。
一、如何做好参与式采访
采访本质上是和人打交道,就是说,把这些人从他们的私人生活中提升到我们的意识里面,为我们所知。
对于一个作者来说,他必须得能够获得让受访者向你开放的路子。如果你自己无法获得这种路子,那你就得另找一个跟受访者亲近的人,一个有办法提供此类穿透性眼光的人。要不然,最后基本上就是徒劳。
当你在一个潜在的受访者带领下进入一个世界的时候,所获得的东西能丰富到哪种程度,其实依赖于你自己到底能带给这个受访者多少东西。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能够享受到那种“圈内人”的待遇。
需要注意始终同你的受访者保持距离感。
新书入围了普利策奖决选名单的特德·康诺弗为了写作他的新书——一本有关纽约的监狱工作人员的故事,没有选择只是对监狱做一次简单的采访,而是申请了一份监狱惩教工作。他在那座监狱一共待了十个月,最后写出了他想要的故事。这就是参与式采访,特德·康诺弗指出,他写得最好的那几部作品,就是因为他深入到了别人的世界里去。
二、如何建立故事结构
不管是记者还是编剧,在写作时都要考虑故事结构的问题。对于非虚构类写作,叙事结构则显得更加重要和关键——它将直接关系到一个故事的讲述效果。
故事就是年表:这个发生了,那个发生了,又有一件事发生了。我们所有的生活都是叙事——通常是令人困惑的叙事。故事则是从叙事中挑选精华的部分,把它们和其他材料分离,并把它们组织起来形成意义。
所有的故事都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叙事。第二个层次是主要人物对事件的感受。如果作者能够成功地让读者抛下怀疑,用人物的眼睛来看,那么人物和读者的情感就合二为一了。在事实和情感之外还有第三个层次,就是文章的节奏,用以唤起故事的普遍意义。
仅仅是叙述故事的叙事性非虚构写作永远无法上升到伟大的层次,作为非虚构写作的从业者,我们常常似乎对观念在我们工作中的重要性缺乏全面的认识,我们需要培养出一套将观念和故事结合起来的普遍技能。
三、如何处理写作伦理
在写作非虚构文章的整个阶段中,叙事作者都会做出影响文本可信度,因此也影响到文本体裁的决定。
叙事新闻带来了特殊的伦理考虑,如果你希望采访对象能够像对待普通人一样真诚地对待自己,你就必须像对待普通人一样对待他们。
当你深入受访者的生活,与他们共同生活时,你就不得不注意如何尽量避免引起“观察者效应”:因观察而导致观察对象发生变化。你必须学习所要进入世界中的微妙规则和等级制度,通过自然、人性化地顺应,找到自身所在的位置。
你必须牢记你还是需要写故事的——一篇出于你自己,而非当事人视角的故事。叙事作者必须如履薄冰,以确保能够同时对当事人和读者做到伦理的诚实。
金句
1.第一人称的叙事,可以让读者觉得你是他们的替身:为那些他们没见过的事情而感到惊讶,为那些离奇的事情而感到别扭,为那些牛事而感到欢悦。
2.一个聪明的记者总是会记得这一点:哪怕写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称,但是,主角并不是我,主角是他们。读者支持谦恭的叙述人。
3.如果你是一名叙事记者,又不去了解采访对象不想公开的事,那你就不是一名好记者。如果你不在这一问题上挣扎,那也许你并不是一个有人性关怀的人。
4.你为采访对象所做的事,不应少于你为自己熟人所做的事。而你的工作,是尽快、尽量让你在采访对象生活中的出现显得亲切、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