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午二、瞋行者相(分三科) 未一、問【問:瞋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 怎麼叫做「瞋行的補特加羅」呢?這瞋行的補特伽羅是什麼相貌?你說說,我聽聽。 這是「問」。下面第二科回答,先說「出彼」瞋的煩惱,先說瞋煩惱的「增上」,先說它的「猛利」。未二、答(分二科) 申一、出彼瞋纏(分二科) 酉一、明增上(分二科) 戌一、猛利【答:瞋行補特伽羅,於諸微劣所憎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上品瞋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 「答:瞋行補特伽羅」這個人,「於諸微劣所憎事中」,小小有一點可憎的事情出現,他就「尚能生起最極厚重」的「上品」瞋煩惱,就是這樣子,「何況中品、上品」的可憎事,那個煩惱就是更厲害了,這就是不得了。戌二、長時【又此瞋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長時隨縛。】 「又此瞋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這是第二科是「長時」,經過時間很久了這個煩惱還在,「長時」地來「繫縛」他。這前面是「猛利」,這是「長時」。現在下面第二科,是「出過患」。酉二、出過患【由此瞋纏,為可憎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憎法。】 「由此瞋纏,為可憎法之所制伏」,說這個修行人、這位佛教徒他的瞋煩惱「為可憎法所制伏」,他這個道力就是為憎法「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憎法」,他的道力不能制伏他這個「可憎法」,不能制伏他的瞋心就是了。申二、辨隨行相【諸根枯槁,諸根剛強,諸根疏澀,諸根麤燥。為性好樂以惡身語損惱於他。易令遠離,易令厭患。凶暴、彊口、形相稜層。無多勝解、事業不堅,事業不固。禁戒不堅。禁戒不固。不忍不受。多憂多惱,性好違背,所取不順。性多愁慼,性好麤言,多懷嫌恨,意樂慘烈,悖惡尤蛆,好相拒對。得少語言、多恚多憤、憔悴而住。喜生忿怒,眉面顰蹙,恆不舒顏,邪睛下視,於他榮利、多憎多嫉。】 這是第二科,辨隨行的相貌,這個瞋行的相貌。 「諸根枯槁」,瞋心很大的人,他這個眼耳鼻舌身,他表示於外的相貌「枯槁」而不潤澤,不潤澤。「諸根剛強」,他這個脾氣很大,一點也不柔和,一點不對就勃然大怒,不得了。「諸根疏澀」,他表現於外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一種「疏澀」的境界,就是令人不容易親近;這個「疏」者遠也,就這樣。「諸根麤燥」,看上去就是一種「麤燥」的境界。「為性好樂以惡身語損惱於他」,說這個人的性格,常好說出來這個「惡身語」,就是惡的行動、惡的語言、惡的心情損惱他人。 「易令遠離」,說這個人你要叫他走,他很容易就走了,就是這樣子。「易令厭患」,你告訴他:「你這個事情不對!」他這個厭患心容易現起。「凶暴彊口」,這個人的凶惡,總是要說上句,不能說下句的,這個人。「形相稜層」,他表現於外的形相總是很有威嚴的樣子。 「無多勝解」,他對於佛法的學習,也是沒有多的勝解,總是沒有這個耐心煩。「事業不堅」,他做的事情,不是做得那麼穩當。「事業不固」,「不堅」就是「不固」這樣。「禁戒」也是「不堅」,「禁戒」也「不固」。「不忍不受」,因為沒有耐心煩,事情也做不好,所以有什麼事情不如意,他不能忍受的。 「多憂多惱」,而他自己心情,內心苦惱老是憂愁。「性好違背,所取不順」,他的性格就是和別人不和,就是:你一說東、他就說西,就是和你違背。「所取不順」,他所提出的意見就是不合道理。「性多愁慼」,這心裏面,這個憂愁不快樂。「性好麤言」,他說出來的話都是很粗魯的話。「多懷嫌恨」,對別人常常的恨、恨人家。「意樂慘烈」,他的心情總是…就是歡喜那些令人苦惱的事情,他歡喜這個事情。「悖惡尤蛆」,這個「惡」或者念(ㄨˋ)「悖惡」;這個「悖」,他就是和人家不合,總是和人家逆、違逆別人的意見,就引起來人家都厭惡他,就是「尤蛆」;「尤」者甚也,這個「蛆」就是肉裏面生出那個蟲子,就是生蛆那個「蛆」。人家不高興他,還超過對於那個「蛆」的不高興,或者這麼解釋,是「悖惡尤蛆」。 「好相拒對」,他就歡喜同人對立、對抗;我就是…你看怎麼試試…和你對一對…。「得少語言,多恚多憤」,就小小一句話他就火了,就是「憤」。這「恚」是忿怒,這個「憤」就是他的身體裏面氣得不得了,就是生氣了。「憔悴而住」身體不好,這個瞋心傷害他自己的身體,這個身體「憔悴而住」。「喜生忿怒」,他就容易忿怒。「眉面顰蹙」,就是皺眉頭,臉上看上去很苦的。「恒不舒顏」,常不開朗。「邪睛下視」,就是眼睛有的時候…,看人的時候都是…,他不正眼看人,向下視就是不看你。「於他榮利多憎多嫉」,別人有榮利的事情他是嫉妒障礙。未三、結【如是等類,應知是名瞋行者相。】 這是「瞋行者相」。午三、癡行者相(分三科) 未一、問【問:癡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 「癡行補特羅應知」什麼相貌呢?這是第三科。未二、答(分二科) 申一、出彼癡纏(分二科) 酉一、明增上(分二科) 戌一、猛利【答:癡行補特伽羅於諸微劣所愚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上品癡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 「答:癡行的補特伽羅於諸微劣所愚事中」,就是一切法緣起;一切法都是緣起的,「微劣」的這個小小事情…。譬如有人問我,說是那個人眼睛為什麼會盲呢?我說:他前生,他就是破壞別人眼睛了;比如說在佛前若供一個燈,他把這個燈破壞了,這個第二生眼睛就可能會盲,就有可能。說這個人耳朵為什麼會聾呢?前生他的師父教導他,他不聽;所以今生有耳朵聾…就是說這些事情;他掉頭就走了,不相信這個事情。所以這個緣起的事情,他不相信。 「於諸微劣所愚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的上品的「癡纏」,「何況中品、上品」的境界呢,更不容易明白了,這個甚深的緣起的道理更不容易相信了。戌二、長時【又此癡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長時隨縛。】 這底下說他的增上猛利。「癡纏住在」他的身體裡,「經久」都不能夠停下來,「長時」地「隨縛」。酉二、出過患【由此癡纏,為可癡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癡法。】 他那個智慧不能對治他的愚癡。申二、辨隨行相【諸根闇鈍,諸根愚昧,諸根羸劣。身業慢緩,語業慢緩。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懶惰懈怠,起不圓滿。詞辯薄弱。性不聰敏。念多忘失,不正知住,所取左僻。難使遠離,難使厭患。下劣勝解。頑騃瘖啞,以手代言,無有力能領解善說惡說法義。緣所牽纏,他所引導,他所策使。】 「諸根闇鈍」,這第二科「辨隨行相」,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是「闇鈍」的。這個「闇鈍」,這在佛法的道理講,你不相信佛法的這種緣起的道理,就叫做「闇鈍」;可能這個人還是非常聰明的人。諸根是「愚昧」的,諸根是「羸劣」的,就是沒有力量。「身業緩慢」,這個人他的身體的行動比較慢。「語業」也是「緩慢」。「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這個人他的三業是這樣的。「懶惰懈怠,起不圓滿」,他這個人「懶惰」,就是「懈怠」,也不肯做好事。「起不圓滿」,就是發動一件事,也不容易把這件事做「圓滿」它,「起不圓滿」。 「詞辯薄弱」,他的辯才不行、薄少,說出的話沒有力量。「性不聰明」,他這個心沒有那麼多的智慧。「念多忘失」,他記住的事情容易忘失,記不住了。「不正知住」,行住坐臥做一切事情,他不能正知而住。「所取左僻」,他所提出來的意見多數都是偏邪的事情。「難使遠離」,不容易使令他遠離這種愚癡的境界。「難使厭患」,他對他自己的愚癡他沒有厭患。「下劣」的「勝解」。「頑騃瘖啞」,這個人「頑騃」也是「瘖啞」。「以手代言」,有這種人。 「無有力能領解善說惡說法義」,你說的道理是「善」?你說的道理是「惡」?他沒有力量來辨別、來鑑別這件事。「緣所牽纏,他所引奪」,就是他這個人,因為自己不通達一切法的緣起義,他的內心沒有智慧,就被種種的因緣來牽纏著他,牽動他。「他所引奪」,別人會引奪他的想法。「他所策使」,別人來驅策他、使用他。未三、結【如是等類,應知是名癡行者相。】 這是愚癡的相貌。(20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