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参加共读,没有来得及写下自己的想法,早上去单位完成吧。相信自己的灵感还是不少的。今天依然忙碌,因为我的讲座内容还没有落地呢,希望今天早上能够敲定,希望中午可以休息一会,不要每天被加班填满我的时间和空间。
亲爱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第八小学的各位领导为我提供了这样交流学习的平台,赋予我对课堂教学思考的灵感和力量;其次感谢上级各位领导和第五联合体的各位领导们,搭建这样的平台,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也感谢参加活动的每一位老师,感谢你们,是缘分让我们今天下午相聚于八小,这样的相聚有美好、有感悟、有收获,最关键的是还有我们的欢声笑语。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语文课程是以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基于这样的认知,我对“践行新课标,赋能好课堂”有以下四点思考。如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海涵,并指导斧正。
1.积累语言,最大限度实现语言的内化。
语言积累的数量是决定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关键要素。我们知道,词汇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掌握的词汇越多其语言水平越高。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将规范的词语和句型输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最大程度地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厚实的语言积累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语文教师正确并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让学生读熟课文中这些句子,把这些句型输入学生的语言仓库,并且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学生在积累这些句型的同时,能够丰富学生语感经验。
结合我的这节课来说说,课前三分钟,我让学生积累了有关于高山和流水的四字词语,让学生将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语积累下来,一方面是为这节课服务,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们能将这些词语积累在自己的心里。课前积累,应该成为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特别重视的一件事。一天两天的积累,看不出来有多大变化,但是日积月累,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有一句话说,水滴石穿,那不是水的力量,而是坚持的力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再者,语文教学重视语言积累,关键不在教师的教学艺术,而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
2.依托课文创设表达情境,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就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2022版课程标准提出核心素养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文化自信,第二个是语言运用,第三个是思维能力,第四个是审美创造。无论是文化自信,思维能力,还是审美创造,它凭借的是什么,就是语言的运用。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通过语言的实践——让雪儿很难过尝试运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去表达自己的思考。这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任何文本的学习都要重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文言文也不例外。我们需要借助古文故事的形象性,创设语言表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
在我的课堂中,三次为学生创设情境:第一处是,伯牙当时已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了,除了高山流水,发挥想象,说说他的琴声还可能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让学生们发挥想象,目的在于训练口语表达,训练他们思维的参与,还有就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第二处是将自己想到的景色用课文中的句式来表达。方鼓琴而志在什么,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什么若什么。”第三处是,假如此刻你就是伯牙,面对着冰冷的墓碑,你想对锺子期说些什么?
课堂中,我为学生创设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的表达,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一节课下来,尽量让班级里大部分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在我的这一堂课中,我更加注重的是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3.借助资料,拓展思维,对知音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课堂中三处拓展资料的补充,旨在理解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第一处就是关于太山和流水在古人眼中的意义非凡。第二处就是课后104页的“资料袋”拓展,让学生读懂了”高山流水”的意思,是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第三处拓展就是,我用讲述故事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音难觅。第四处拓展就是,钟子期死后,伯牙的万念俱灰,悲痛欲绝时哭诉的语言以及伯牙鼓琴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例如孟浩然、李白和王安石的诗中都写了相关内容。包括我在导入环节提到的杜甫的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和白居易的诗“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都算是这节课不同程度的拓展积累吧。
4.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充分理解文言文。
善于引导学生去品读,同时,让学生在品读中有了更深的理解。毕竟语感的形成还是靠学生大量的朗读、背诵积累起来的。学习者语感的形成,当然也是大量阅读在反复练习中积累形成的。教师讲得再多,分析得再透,没有经过学生亲身的阅读表达实践,也不会形成语感。那么,我的课堂中也设计了反复朗读,包括最后的背诵。
总之,一节节公开课就是一段段的思考,一次次的思考就是一场场的修炼,一场场的修炼就是一份份的触动与收获。遇见语文,是我的幸运;同样,遇见大家也是我的幸运。
前段时间,我听了陕西教育报刊社“名师名家著作阅读分享系列活动”之“用一节节好课构筑成长的阶梯”。让我印象深刻。有这样一句话,像信仰一样,扎根在我的心里。陕西省特级教师王林波老师说:“无论你是谁,无论你身在哪里?只要你愿意开始,一切都不算晚,都可以做最独特的自己。”其实,每当我遇见困惑、迷茫,甚至于倦怠的时候,这句话总会萦绕在我的心上,它们就会带给我温暖和力量,总会感召和鞭策着我默默地学习与钻研。
最后,我以王崧舟老师和闫学老师的两句话结尾,送给大家,也用来激励我自己。王崧舟老师说,人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些关键节点,而这些关键节点的出现,离不开命运之神的青睐,更离不开自己的时刻准备着。闫学老师说:“十年前我写过一首小诗是献给语文的,在诗中我是这么说,我是一个不停奔跑的孩子,所有真正付出努力和汗水的人都不会孤单,我们都在不停地奔跑,互相鼓励,彼此遥望,一起向着远方。”
老师们,万千姿态只因我们遇见了语文,让我们一起践行新课标,赋能好课堂,互相鼓励,彼此遥望,成为教育路上那个更好的自己。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