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国刚 |重建巴别塔,到底有多难
回国后,生活节奏快了很多倍,才两个月的时间,感觉像是过了两年,加上琐事缠身,生性懒散,近期明显怠慢了各位读者,深感歉意。
期间发生的事情不可谓不多,有一件事是关于学界前辈的一个公众号。很多人估计都关注过“重建巴别塔”这个号,这是一个学术类公众号,每天会推送多条学界名人的学术文章。不过,在十多天前,它被封了。这个公众号,我比较早就关注了,虽然由于学术类文章都比较长,我细读的不多,浏览的较多,但对它还是很有感情的。想不到这样一个公众号居然毫无征兆之下突然被封停了,让人五味杂陈……
学新闻传播的,估计没人不知道“巴别塔”。巴别塔是宗教传说中的高塔。据圣经记载,当时的人类都讲同一种语言,有同样的口音,他们打算联合起来建造一座通往天堂的巨塔。这一举动惊动了上帝,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从而彼此无法沟通,只能各自散去,巴别塔因此搁置,没能建成。
按我的简单理解,重建巴别塔,不是说要让大家都说同一种语言,而是希望形成一个彼此能够沟通的公共空间,从而达成美好的共同愿景,大家一起为之努力。重建巴别塔代表的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一种不甘沉沦的抗争,一种依然对未来抱持希望的姿态。不过,重建巴别塔,谈何容易?
(摄影:厉国刚)
在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交媒体上,那种撕裂感是显而易见的,左中右各派都在试图以各种手段和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有时候某个声音大一点,畅通一些,有时候某个声音低沉一些,不太容易被听到。感谢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虽在夹缝中,不同的声音总还是能够有它一定的存在空间,或者至少推特、Youtube上可以作为补充发言的渠道。然而,各种纷纷扰扰的声音,自说自话的有,面赤耳热的也有,真正达成共识的时候却很少,或者说很难有达成共识的环境、条件和机制。这种撕裂显然不只是体现在话语、舆论、表达上,同样也是社会、经济、文化严重撕裂的一种表征。
记得前些日子,曾经写到自己公众号粉丝群上的一件事,有几个人经常在上面转发、发表一些立场非常鲜明的帖子,结果引来群里其他一些粉丝的反感,为此个别粉甚至选择退群的事。也记得很久前,在写了一段关于加拿大空气、生态环境的文字后,有人专门跑来关注我的公众号,深更半夜给我连发多条消息,把我咒骂一顿的事。这些都是亲身经历,在身边发生的事。其实,在微博圈、学术圈、娱乐圈等各个领域发生的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这类事件有很多。虽说舆论不一律是好事,但是在失真、失常、失衡的舆论环境下,总是没法沟通,鸡对鸭讲,对牛弹琴,那种撕裂感是令人非常痛苦的。如此下去,各种问题不会得以有效解决,并且积重难返,很难会让人看到有什么希望。
重建巴别塔是非常迫切的事,但是真的很难。估计很多人像我一样,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特别是在“重建巴别塔”这样的一个公众号都难以存续的当下,更是难上加难。不过,我们看到“重建巴别塔”没了,“再建巴别塔”来了,或者将来还会有“又建巴别塔”,以及更多类似的公众号不断涌现出来。如此,或许真有巴别塔重现的那一天。
(厉国刚 博士、副教授,微观大道公众号原创出品171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