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预断原理】(41) 家人卦为何“利女貞”?
——周易预断事例之三十七
家人卦的卦辞就三个字,即“利女貞”,什么是“利女貞”呢?为什么家人卦“利女貞”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传统易学认为,家人卦的主旨是讲“治家”之道,《周易正义》说“明家内之道,正一家之人”。《序卦》传讲“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彖》传讲“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大象》传讲“家人、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这些内容,概括起来不外乎八卦取象、内外中正,还有就是所谓的义理。
按照八卦学说,家人卦的下卦为离为火,上卦为巽为风,这就是所谓的“風自火出”。但是有谁能从“風自火出”顺理成章地引申出家人?引申出什么“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三爻卦的离还可以取象为“中女”,巽取象为“长女”,《彖》传对睽卦的解释是“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睽是家人的“覆卦”,下卦为兑,上卦为离,兑的取象为泽为“少女”,如果说“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那么家人卦也是“二女同居”,为什么出来“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是“家道正”,却不是什么“其志不同行”呢?于此可见,运用八卦学说,是没有办法解释经文的。
按照内外中正理论,初二三爻为“内”,四五上爻为“外”,二爻为内卦之“中”,五爻为外卦之“中”,初三五爻为阳为“正”,二四上爻为阴为“正”,家人卦二爻为阴,五爻为阳,所以《彖》传讲“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其实外卦中还有一个上爻属于“不正”,这一点《彖》传就不说了。实际上,卦体内外的区分不是依据的所谓上卦下卦,而是依据天道上的先后,某爻之前的爻对某爻来说为“内”,之后的爻对某爻来说为“外”。“中”也不是二与五,从六爻分三个层次的角度说,二三四五都是“中”,从视觉的角度说二和四为“中”。至于“正”,如果把“正”理解为上下两爻垂直,那么所有平衡卦都是“正”,所有失衡卦都是“匪正”。家人卦是个平衡卦,因此是个“正”卦,但这和“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没有关系。
按照传统的义理派的解释,家人卦讲的就是“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意思就是父要象父,子要象子;兄要象兄,弟要象弟;夫要象夫,妇要象妇。如果再加上君要象君,臣要象臣,这完全是儒家的“三纲”。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不过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反映的是特定阶级的利益与愿望,但《彖》作者却说是什么“天地之大義”,照此“大義”,则民主、平等等观念则成斜说矣!
什么是“利女貞”呢?在传统易学中,“贞”字有的解释为“占卜”,也有的解释为“正”。如果解释为“占卜”。那么“利女貞”的意思就是适合女人占卜;如果解释为“正”,那么“利女貞”的意思就是适宜女人守正。适合女人占卜显然是说不通的,为什么家人卦就适合女人占卜,不适合男人占卜?说女人守正也不通,难道家人卦就只要求女人守正,男人就可以不守正?
指望从传统易学那里得到对家人卦的合理解释是不可能的,因为传统易学根本不了解真实的卦体与易道。家人卦是个平衡卦,家人卦的天道是乙戊己丙甲丁。从这里不难看出,五爻甲是天道上的开端,但一则这个爻与三爻互衡,二则处在“天人相背”当中,有此两个原因,这个爻虽然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但又不宜发挥作用,爻辞说是“王假有家,勿恤,吉。”“王”是说明这个爻的身份,在国为王,在家为父,因为家人卦本来平衡,没有“匪正”的问题,所以不需要别人抚恤,也没有必要去抚恤别人。这与“嚴君”、“男正位乎外”等没有关系。家人初是“大君”,在卦体平衡的条件下,也不宜有所动作,这就是初爻辞讲的“閑有家,悔亡。”,这里的“閑”就是閑来无事,不要庸人自扰,与所谓“防范”没有关系。在家人卦中,最有可能动的是二爻,二爻虽然是个阴爻,但由二至三是个“天人合一”,爻辞对这个爻说是“無攸遂,在中饋,貞吉。”“無攸遂”是说它得不到接济,“在中饋”是说它居中,并且有对三爻馈赠的可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易学也不是没有一点歪打正着的地方,比如说二爻为“中”,二爻是家庭的“主妇”,这些说法也还是有一定道理,因为家人卦毕竟是以家庭取象,反映了家庭成员的关系,但是这里并没有“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思想,如果说家人卦中的家庭成员有分工,并且关系比较和谐,那只是因为卦体平衡,还有就是天道与人道的错乱,使得诸爻能够相安无事。
家人卦的二爻有至三的可能,但还有一个可能是不动,爻辞中的“贞吉”就是说这个爻不动吉祥。卦辞上的“利女貞”也是说的这个爻。“利女貞”一辞的“初筮告”是观卦二爻,观二是个阴爻,观卦二四互衡,从自身的能力和维护卦体的稳定考虑,观二以不动为好,所以是“利女貞”。家人二与观二的态势不尽相同,但维护卦体的稳定这个目标是一样的,所以也是“利女貞”,这是以阳象男、以阴象女的一个实例,这样的取象与八卦一点关系也没有,“贞”字的意思就是稳定或静止,与占卜一点关系也没有。
【周易的预断原理】(42) 睽卦为什么“喪馬勿逐”?
——周易预断事例之三十八
“喪馬勿逐,自復”是睽卦初爻的爻辞,睽初为什么“喪馬”?丢失的马为什么还能自己回来?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睽卦是家人卦的覆卦,家人卦倒过来以后就变成了睽卦。家人卦是个平衡卦,变成睽卦以后还是平衡卦。上文谈到,家人卦由于卦体平衡和天道与人道的错乱,诸爻能够相安无事,从维护卦体稳定的角度讲是“利女贞”。睽卦虽然还是平衡卦,但这种平衡已经接近僵窒,因此卦的主旨也就不是寻求稳定,而是寻求出路,这是一个大变化的前夕,不是哪一个爻能够左右的,由于天道与人道的错乱,每个爻的动向不尽相同,因此也就有了乖离的问题。
睽字据《说文》的解释是“目不相视也”,所谓“目不相视”,就是二目不能集中视线同视一物。其引义为不顺、乖离、隔膜、相违等。睽卦为什么是乖离、不顺呢?难道是因为睽的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兑为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因此才背离的吗?或者是上卦为离为“中女”,下卦为兑为“少女”,“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吗?都不是,睽卦乖离的原因,我们看一看真实的卦体与易道就会明白,兹列睽卦图如下:
从图上可以看出,睽卦的两个阴爻,位于卦体的两侧,恰似两只眼睛,但三爻的天道走向是上,五爻的天道走向是初,如果把这种天道的走向当作视线,那么两只眼睛的视线就正好相反,这才是睽卦乖离、相违的真正原因。
在六十四卦中,睽卦的“象”可以说是繁纷复杂,极具特色。属于社会方面的有“主”、“宗”、“惡人”、“元夫”、“匪寇婚媾”、“小事”等;属于自然方面的有“马”、“牛”、“豕”、“雨”等;属于器物方面的有“輿”、“车”、“弧”等;属于人们行为的有“睽”、“见”、“张”、“说”、“往”、“遇”等;还有“巷”、“鬼”、“孤”、“初”、“终”、“涂”、“膚”等等,如果单从“象”上寻求睽卦六爻之间的内在联系,那是没有办法找出这种联系的,最后要么是牵强附会,要么得出经文原本就是巫辞妄语的结论,传统易学正是这样做的。其实我们对这些“象”还有一个分类办法,那就是把它们分为“初筮告”和“复筮告”两类,所谓“初筮告”就是在这个卦中第一次出现的“象”,所谓“复筮告”就是前面的卦中曾经出现过,睽卦不过是重复前面已经出现过的“象”。比如“主”、“宗”、“匪寇婚媾”、“马”、“牛”、“豕”、“雨”等这些“象”在前面的卦中就出现过,睽卦再出现就是“复筮告”,而“惡人”、“元夫”、“巷”、“鬼”、“孤”等是在睽卦中首次出现,这些“象”就是“初筮告”。把“象”分为“初筮告”和“复筮告”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把这些“象”理出一个头绪,掌握这些“象”的具体意义。
对于“复筮告”的“象”一定要找到它的“初筮告”,“复筮告”和“初筮告”一定有某种联系或相似之处,但也一定有所区别,找出这种联系与区别,就能理解这些“象”的意义。比如说“主”的“初筮告”是在坤卦,坤卦辞讲“先迷后得主”,坤卦的上爻为甲为天元,它就是“主”,有了这个“初筮告”,当我们再遇到睽二讲“遇主于巷”时,就很容易想到这个爻的天干是甲。当然坤上为阴,睽二为阳,这是它们的不同之处。再比如说“匪寇婚媾”的“初筮告”是在屯卦,屯二讲“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我们说屯初为阳,二为阴,由初至二合乎人道,所以是“匪寇婚媾”。有了这个“初筮告”,当我们再遇到睽上讲“匪寇婚媾”时,我们就可以断定这是说睽上与睽五的关系,睽五至上合乎人道,所以也是“匪寇婚媾”,与屯不同的是,屯是以阳就阴,睽是以阴就阳,可见不论是以阳就阴还是以阴就阳,只要合乎人道就可以叫“匪寇婚媾”。
通过“初筮告”来理解“复筮告”的意义,这是解析经文的一个重要方法,但这还不是根本方法,根本的方法是要弄清楚每个卦的卦体与易道。比如说“巷”这个象,它是睽卦中的“初筮告”,也是整个经文中的一个“独”象,那么这个“象”的意义是什么呢?原来它就是根据卦体与易道确定的。睽二为甲为天元,它的身份是“主”,但这个“主”在睽卦中处在终结阶段,只有吸纳能力,没有进取的能力,睽二的两侧是两个阴爻,一个本没有行动能力的爻,又处在两个阴爻之间,这就好比一个人处在小巷当中,没有行动的自由,如果不了解睽二的性质和它的处境,也就不理解“遇主于巷”是什么意思。
再比如“马”这个“象”,它的“初筮告”是坤卦辞的“利牝馬之貞”。我们说“牝马”是个卦象,强调的是马的生育功能,是内动而外静。“马”这个“象”的出现是在屯卦,屯卦二、四、上爻都讲“乘馬班如”,我们说这个“马”是个爻象,强调的是马的负载功能,它虽然是二、四、上的爻辞,但却指的是初爻乙,由此我们知道了乙为“马”。“马”这个“象”的再次出现是贲卦,贲四讲“白马翰如”,我们说这也是一个爻象,指的是贲上辛,由此我们知道了六爻当中有两个“马”,一个为黑为乙癸,一个为白为丁辛,贲上的“白马”强调的是马的奔跑功能。掌握了这些内容以后,也就不难对睽卦的“喪馬勿逐”做出合理的解释,睽卦中的黑马是指上爻癸,白马是初爻辛,站在初爻的立场上是看不到上爻的,因此爻辞说是“喪馬”。睽卦卦体平衡,诸爻难以运动,从维护卦体稳定的角度讲,初爻也不宜运动,所以是“喪馬勿逐”,但也不是说所有的爻都不能运动,或者是不宜运动,上爻的势能最大,上爻的天道走向是二,从上到二,仿佛是又返回来,所以爻辞说是“自復”。
“喪馬勿逐,自復”其实是一个或然判断,是说有这种可能,真实的情况是睽四占据了初位,睽卦也就变成了蹇卦。
附传统易学对睽卦的一篇解释文章:
睽 卦 第 三 十 八 卦 (下兌澤 上離火 - 火澤睽卦)
睽,小事吉。
1 . 睽,音奎,乖違之意。睽卦離火居上而炎上、兌澤處下而潤下,二體相違,其性本異,故有睽違之意。小,陰柔之稱。小事吉者,猶言以柔處事為吉,或含小心行事為吉之意。
2 . 凡事物相乖違,必須以柔和平順之方法,小心尋求其中可合之處,才能轉乖違為和諧,若剛斷強合,必難濟睽。故稱小事吉。
3 . 何楷曰:業已睽矣,不可以忿疾之心驅迫之。惟不為己甚,徐徐轉移,此合睽之善術也。故曰小事吉。小事,猶言以柔為事,非小事吉,而大事不吉之謂。
4 . 劉沅曰:小事亦吉,欲人之善用其睽也。若大事,則必志同道合而後可濟。
5 . 李世鉁曰:家人之後繼之以睽,家之睽由於婦人也。睽卦為家人之反,家人二陰得正,睽二陰失正。女不正則家道乖,此卦之微意也。
6 . 序卦傳: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
彖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
1 . 彖傳曰:睽卦象徵睽違之意,以上下體言之,離火炎上,澤水潤下,二體相違,其性本異。又離中女、兌少女,二女共居一家,理應志同,惟成長後必有不同歸適之志。以卦德言之,內兌說、外離明,能和悅而附麗於光明,為處睽有道之象。而六五爻柔順居中,下應於九二陽剛居中,故能柔和平順以接物處事,而上居尊位,因此稱小事吉。
2 . 程頤曰:六五以柔居尊位,有說順麗明之善,又得中道而應剛。
3 . 劉沅曰:水火之性本異,此物理之睽也。女少則同處,長各有歸,雖同居而志異,此人情之睽也。說則情合,明則理得。睽者,事勢之常也,不睽者,情理之順也。
4 . 天在上、地在下,相互睽違,而化育萬物之功則相同。男女陰陽有別,而交感求合之志則相同。萬物群分類聚,各有不同,而得天地之滋潤而生則相同。故當乖睽之時,正可用事於合睽,其功用極其廣大。
5 . 程頤曰:天高地下,其體睽也,然陽降陰升,相合而成化育之事則同也。男女異質,睽也,而相求之志則通也。生物萬殊,睽也,而稟陰陽之氣、得天地之和則相類也。物雖異而理本同,故天下之大,群生之眾,睽散萬殊,而聖人為能同之。處睽之時,合睽之用,其事至大,故云大矣哉。
6 . 劉沅曰:天地形睽,而健順互為功用;男女迹睽,而陽教陰教共成家法;萬物露生,而得和氣以為消長,其事類也。然不睽亦無由而合也。
7 . 李光地曰:二女同居之卦多矣,獨於睽、革言之者,以其皆非長女也。凡家有長嫡,則有所統率而分定,其不同行、不相得,而至於乖異變易者,無長嫡而分不定之故耳。
象曰: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1 . 大象傳曰:睽卦上離火、下兌澤,故有上火下澤之象。荀爽曰:火性炎上,澤性潤下,兩相乖違,故曰睽也。
2 . 君子觀察睽卦火性炎上,澤性潤下,兩相乖違之象,悟知合睽之理,當謀求事物之大同,並保存不可同之小異。 ◎同而異,猶言求同而存異。
3 . 張洪之曰:君子不立崖岸以自高,然與同流合污者,亦不敢不有自異,與論語「周而不比」意同。天下無不可同之理,而有必不可同之情,情出於理則同之,涉於俗者,不能茍同。
4 . 程頤曰:中庸「和而不流」一語,乃說明於大同之中,而知所當異之理。又曰:不能大同者,亂常拂理之人;不能獨異者,隨俗習非之人。要在同而能異耳。
5 . 馬其昶曰:堅持一說,建立一宗教,必強人之同於己,徒黨怨怒攻擊,甚且釀成兵禍,是皆不知君子以同而異之理。南郭惠子問於子貢曰: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嗚呼!此孔子之所以為大也。
6 . 李正中曰:澤與火遇,則相息為革;不遇,則相違為睽。彖言異而同,所以成濟睽之功;象言同而異,所以明用揆之理。
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無咎。
象曰:見惡人,以辟咎也。
1 . 初九處睽之始,猶如初與人乖違,而位卑無應,本當有悔。惟其陽剛得正,心存悅道,與人合志,故能無悔。
2 . 又初九處睽有道,如喪馬而睽,知逐之則不可合矣,故能勿逐,靜待其自復而睽消。又如對待與己對立之人,能和顏謙遜以接見之,俟其改過遷善,則睽亦可消。此說明初九能謙退勿動、居易俟命,則乖睽自消而無咎害。
◎見:遜接之也。
3 . 王申子曰:失馬逐之則愈逐愈遠,惡人激之則愈激愈睽,故勿逐而聽其自復,見之而可以免咎也,處睽之初,其道當如此。不然睽終於睽矣。
4 . 馬振彪曰:喪馬,則其情已睽而不同,勿逐自復,則雖睽而不終異,此善處睽之道也。在我者不強其同,則在彼者自異而不異,可悟合睽之用也。至於惡人本與人異,我不以異類視之,而遜順接見之,則異者亦無不可同,此亦睽之時用也。
5 . 象傳曰:初九能和顏謙遜以接見與己對立之人者,乃謂初九能避免乖睽激化之咎害。
6 . 程頤曰:當睽之時,小人乖異者至眾,若棄絕之,則失含弘之意。古之聖王所以能化姦凶為善良,革仇敵為臣民,由弗絕也。
7 . 黃壽祺曰:初九處睽之道有二:一是和同,即孔穎達所謂和光同塵、不標顯自異。二是守靜,即何楷所謂靜以俟之,遜以接之,泊然若不見其睽者。夫惟不見其睽,而後睽可合。
九二,遇主於巷,無咎。
象曰:遇主於巷,未失道也。
1 . 九二當睽之時,失位不安,本有咎害。惟其陽居陰位,守謙順時,又處中位,行不失中道,終能於不期然之間,與所應之六五於巷道相遇,睽違遂合,故獲無咎。 ◎遇,無心而會也。◎主,指六五,居尊應二。
2 . 王弼曰:九二處睽失位,將無所安,然六五亦失位,俱求其黨,出門同趣,不期而遇,故曰遇主於巷。
3 . 李士鉁曰:九二以六五為所主之人,兩皆得中,幸而相遇,固無咎也。春秋書法,禮不備曰遇。不言君而言主者,以睽之世,君擇臣,臣亦擇君,分未定也。
4 . 象傳曰:九二於不期然之間,與所應之六五於巷道相遇者,乃說明其雖失位,卻未失其濟睽之道。
5 . 黃壽祺曰:九二濟睽之道,在於剛而能柔,行不失中,所謂不強求合睽,其睽自合,足見其濟睽之小心順理。
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無初有終。
象曰:「見輿曳」,位不當也,「無初有終」,遇剛也。
1 . 六三陰柔失正,近厄於兩陽之間,有心理上之威脅,猶如一輛大車,後有九二拖曳著車座,前有九四牽制著牛角,進退不得,處境困難。又如將遭人施以黥額、割鼻之刑罰,心生疑慮和恐懼。惟六三雖處境困難,睽違不堪,惟其能專情於上九,不受二四之牽制,終能與上九歡合,故曰無初有終。
◎曳,音易,拖曳也。 ◎掣,音撤,牽制也。 ◎天,黥額也,即在罪人額上刺字之刑罰。 ◎劓,音義,古代割鼻之刑罰。
2 . 朱熹曰:六三與上九正應,而三居二陽之間,後為二所曳,前為四所掣。而當睽之時,上九猜狠方深,故又有髠(音昆,除其鬢髮)、劓之傷。然邪不勝正,終必有合。
3 . 李世鉁曰:六三不中不正,際火澤相睽之間,欲應於上九,而二毀於後,四阻於前,黥其面使不得上仰,割其鼻使氣不得上通。然終與上應,陰終陽事,故無初有終。
4 . 象傳曰:六三猶如一輛大車,進退不得,處境困難者,乃意指其陰柔失位,又厄於兩陽之間,居位有所不當。而六三起初雖處境困難,終能與上九歡合者,乃謂其能專情陽剛上九,非二、四所能間也。
5 . 劉沅曰:位不當者,以陰居陽位,二、四兩陽又厄之。剛謂上九,三與上正應,非二、四所能終間。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厲無咎。
象曰:交孚,無咎,志行也。
1 . 九四處睽之時,卻孤立無應,三、五兩陰雖上下近比,但各有專主,故獨顯其睽孤之象。然九四不強求陰陽相應,適逢初九亦獨處失應,兩剛引為同志,相交以誠,故雖有乖睽之厲,終能無咎。 ◎元夫,猶言大丈夫。指初九。元,陽大稱元。
2 . 王弼曰:九四無應獨處,初九亦無應特立,處睽之時,俱在獨立,同處體下,同志者也。而己失位,比於三、五,皆與己乖,處無所安,故求其畴類而自託焉,故曰遇元夫也。同志相得而無疑焉,故曰交孚也。雖在乖隔,志固得行,故雖危無咎也。
3 . 劉沅曰:初九以陽居下,為有德之匹夫,實天下之善士也。九四陽居二陰之中,與己不類,為睽而孤,下與初九同德相孚,蓋以大臣下交賢士,故不患其孤,濟睽之志得行。
4 . 象傳曰:九四與初九能相交以誠,而終能無咎者,乃因其皆有求同存異之心,其濟睽之志得以履行。
5 . 黃壽祺曰:初九處下位,陽而能退,九四居陰位,剛而能柔,兩者皆秉謙和之德,求同而存異,交相孚信,終能化睽為合。
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象曰:厥宗噬膚,往有慶也。
1 . 六五陰居陽位,本有悔。惟柔順居尊,下應九二,而九二正以柔和平順而適中之濟睽之道,期待遇合,故獲悔亡,而往應必無咎害 ◎厥,其也。 宗,指宗親,陰以陽為宗。 厥宗,謂九二,九二之陽應於六五之陰,故為其宗。
◎膚,謂肉之柔脆肥美易噬者。噬膚,喻柔和平順之濟睽方法。
2 . 李光地曰:睽之時小事吉者,逕情直行則難合,委曲巽入則易通也,如食物然,齧其體骨則難,而噬其膚則易。九二遇我乎巷,是厥宗之來噬膚也,我往合之,睽者不睽矣,此所以悔亡也,何咎之有。
3 . 姚配中曰:自天子及士,祭畢皆有噬膚之事。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睦也。厥宗噬膚則疏者親,散者聚,此宗法之所由立也。在睽之時,疑往而不合,故明言往何咎。
4 . 象傳曰:九二正施以柔和平順而適中之濟睽之道,期待遇合,兩相歡聚者,意謂六五與九二有應,故六五之往,必有喜慶。
5 . 李士鉁曰:九二遇主,主者尊之。此言厥宗,宗者親之。六五質本文明,柔進而上行,有柔中之德,下應九二剛中之賢,臣尊其君,君親其臣,何難合天下之睽?得賢臣以濟睽,則睽非苟合,故勗以往,而曰有慶。
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又說之弧;匪寇婚溝,往遇雨則吉。
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1 . 上九陽剛處睽之極,與六三睽離至久,孤獨煩躁,妄生猜疑,心中遂產生種種幻覺,有時見其變成醜豬背負污泥,又有時見其以車載鬼奔馳,起先看他像舉起弓箭射我,後來又脫去其弓箭不射(或謂變成像端著酒壺來誘惑我)。而上九猜疑既消,知六三非寇敵,實為良配,故自此以後,陰陽和合,必可獲吉。 ◎說,同「脫」。 說之弧,亦作說之壺。 ◎雨,古人以為是陰陽二氣交和之物。此喻六三、上九終可和合。
2 . 劉沅曰:九四之孤,以人而孤也,因無應而上下皆陰爻也。上九之孤,自孤也,因心生猜疑而孤。即對六三因睽違日久,心生猜疑而生幻覺。
3 . 劉沅又曰:上九剛極而過用其明,猜疑益甚,所見益奇,見豕負塗,疑其不潔而污己也,載鬼一車,疑其為幻而祟己也,先張之弧,疑其設機以射己,後說之弧,疑其虛無以誤己,皆形容其睽孤之象。所以然者,因上疑三為寇也。其實三與上應,本非寇而婚媾,疑消則明生而說應,吉也。
4 . 宋書升曰:左氏述歸妹之睽,占辭云:寇張之弧,後說之壺。張弧、疑寇之欲射我也,說壺、疑寇之欲誘惑我也。「說之弧」多作「說之壺」。又曰:上九處睽極,徬徨於外而成眩惑,怪生於心遂妄生於目,此皆乖離所致。
5 . 程頤曰:睽極則拂戾而難合,剛極則暴躁而不祥,明極則過察而多疑。上九有六三正應實不孤,而其才性如此,自睽孤也。如人雖有親黨,多自猜疑,妄生乖離,常孤獨也。曾國藩亦曰:凡睽起於相疑,相疑起於自矜明察。
6 . 象傳曰:陰陽和合而獲吉祥,乃說明上九處睽極而群疑紛生之際,能心平氣和,柔順疏通,則群疑皆消,而復相親和。
7 . 黃壽祺曰:上九見道塗之間,豕負塗、鬼乘車,皆疑極所生幻覺。而六三之輿曳、牛掣,身遭髠、劓,亦未必不是。當此睽極群疑紛生之際,唯能心平氣和加強瞭解,以柔道緩緩疏通,才能消疑合睽,復相親和。
【周易的预断原理】(43) 蹇卦为什么“利西南,不利東北”?
——周易预断事例之三十九
蹇卦辞讲“利西南,不利東北”,为什么这个卦“利西南,不利東北”?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传统易学依据后天八卦的方位理论,认为艮为东北,坤为西南,蹇卦的下卦为艮,上卦为坎,蹇卦中根本没有坤卦,怎么出来个“利西南”呢?汉代的易学家挖空心思,发明了“互卦”的办法,硬生生地把坎变成了坤,于是说艮代表山,表示艰险,坤代表地,表示平坦,由山地向平原进发,于是就有了“利西南,不利東北”。但是难以自圆其说的是,上卦坎的方位是北,代表水、险,所以《彖》传说“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如果说上卦不是坎而是坤,按照坤为顺的说法就没有什么“险在前也”,如果说上卦就是坎为险,那么既然“见险而能止”,也就没有“利西南”的问题。《彖》作者一方面把艮说成是“止”,另一方面又说“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 其道穷也”,既然下卦是“止”,是“其道穷也”,何以又出来个“往得中也”?蹇五为阳为所谓的“中”,但如果承认蹇五是个阳爻,那么上卦也就不能变成坤卦。这里矛盾重重,可见传统的八卦定位与取象,无论如何也是解释不了蹇卦为什么“利西南,不利東北”这个问题的。
周易的定位不是依据八卦,而是依据六爻。东西南北的“初筮告”是坤卦,坤卦辞讲“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坤卦的天道是己庚辛壬癸甲,己的能量只够传递到庚辛,达不到壬癸,所以庚辛表示西南,壬癸表示东北。又因为在卦体上庚戊同位,辛丁同位,壬丙同位,癸乙同位,所以戊也表示西,丁也表示南,丙也表示东,乙也表示北。这种规定是一种绝对的规定,适用于六十四卦,无论卦体如何旋转或滚动,只要是乙癸,就表示北;只要是丙壬,就表示东;只要是丁辛,就表示南;只要是戊庚,就表示西。除非是这个卦不提方位。例如小畜卦辞讲“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就是因为小畜初为戊;随卦上爻讲“王用亨于西山”,就是因为随上为戊;升卦辞讲“南征吉”,就是因为升上为辛。如此等等。
蹇卦为什么“利西南,不利東北”呢?原来蹇卦是个平衡卦,蹇卦的初爻也是己,就这两点来看,蹇卦和坤卦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坤的天道是己庚辛壬癸甲,蹇的天道是己丙乙戊丁甲,己在坤卦是开始阶段,在蹇卦则是终结阶段;坤卦的天道与人道是一条道,蹇卦的天道与人道则处在混乱当中,其中由二至三和由四至五都是“天人相悖”,这样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蹇初讲“往蹇,來譽”;二爻辞讲“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三爻辞讲“往蹇,來反”;四爻辞讲“往蹇,來連”,原来就是因为人与天违行,或者说是逆天而行,这与山、水一点关系也没有。依据坤卦的定位原则,在蹇卦中,二爻为丙为东,三爻为乙为北,四爻为戊为西,五爻为丁为南。与初爻己联系紧密的是戊丁即西南,联系不紧密的为丙乙即东北。坤卦是初爻己有能力发动,所以是“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 蹇卦是初爻己没有能力发动,所以也就不是“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而是初爻己自西南得朋,東北喪朋,从初爻己能够得到接济这一点,或者是从维护卦体稳定这一点考虑,蹇卦确实是“利西南,不利東北”。
传统易学根本不了解周易的定位原则,不了解定位原则就是迷失方向,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发生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够做到准确的预测呢?
附传统易学对蹇卦的一篇解释文章:
(1〕蹇 卦名。原义为跛,引申为困难、艰险,行动不便。
〔2〕往蹇来誉 “往”前进、行走。“来”返回。“誉”荣誉。
〔3〕匪躬之故 “匪”同非。“躬”身体、自己。“故”原因。
〔4〕反 返回。
〔5〕连 连接、相连。
〔6〕朋 朋友、同志、同类。
〔7〕硕 大、丰。
【释】
蹇,六十四卦第三十九卦,阐明涉济艰难的道理。
蹇卦下艮上坎,艮为山,坎为水,山阻水险,水流不畅,故为“蹇”。卦中共有两阳爻都处于不利地位。“九五”之尊陷于坎险之中,难以自拔;“九三”之阳爻在艮卦之上,居互坎之中,亦处于险境。阳刚受小人包围和欺凌,处于涉济艰难之境地。这时需要有个德高望重之人率领渡过难关,故“利见大人”。“利西南。不利东北”,多解为:西南是坤方为顺、为众、为利,东北是艮方为止、为不利。可卦象并没有坤,又无法与爻辞相衔接,不能自圆其说。从卦辞“利见大人”和卦中“六二”与“九五”的关系上来看,此卦说的是文王以韬晦之策事殷之事。
周原是商的一个附佣国。文王因扩张实力引起纣王不满,被囚在羑里达七年之久。文王大臣闳天等求得美女、奇物、良马进献,才被赦免,并封之为西伯。文王对纣王毕恭毕敬,“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王让他征讨殷之叛国。文王就借此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连伐戌、密、邗、崇数国。周在殷都朝歌西南,而文王所征伐的地方也在殷西南,故卦辞说“利西南”。“不利东北”是与西南相对而言的,商在周东北,故有此说。这也就是坤卦辞所说的“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殷西南属中原兵家必争之地,得之则可为伐商做准备,从战略上来看,这是有利于周长远发展的。
“初六”以阴柔处蹇之始,上无所应,居艮之下受阻,进则入坎之险地,因此诫之“往蹇来誉”,即在这艰难之时不妄动待时为佳。文王骗取了纣王信任后,纣王“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服”,“来誉”即是说文王得到了信任,获得了征讨的大权。
“六二”以柔顺居中得正,顺应“九五”之尊,是一个中正君王可以信任的大臣,故称之为“王臣”。“九五”陷于坎险之中唯有“六二”能够解难。“六二”以阴柔而担此重任,有些力不从心,难度很大,故“蹇蹇”。这里用了两个“蹇”,是分属王和臣的。“九五”陷于坎险之中是“蹇”;而“六二”居艮卦之中,前是坎险,又与上下爻互为坎险,亦是“蹇”。但他却“匪躬之故”,即不顾个人得失,鞠躬尽力,竭力救主。爻辞没有断吉凶或成败,意为能这样做就难能可贵了!
“九三”处两体之中,前往虽与“上六”相应,但下艮为止,上坎为险,“往蹇”则难,还是“来反”,安心下比“六二”,不要妄进。
“六四”以阴居柔得位,上承“九五”,似与“六二”一样的大臣。想往顺承于“九五”,可四居上坎之下,与五均陷入在上坎之中,故“往蹇”亦难。然四又下乘“九三”,“来连”则顺从于三,而三又与二与初相连,结成同志,共救“九五”之尊。
“九五”陷坎险之中,与下二爻互为离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犹如文王被囚而蒙大难,故说“大蹇”。初、三、上三爻都是“往”有难,可五却不往还有大难,何也?因他被囚于坎险之中,失去了人身自由,想动也动不得。但五与二相应,二“匪躬”来救,三又联合二及初众阴相济,“朋来”拯己于水火之中。“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仍赦西伯”(《史记·殷本纪》)。
“上六”处卦之极,开始脱离了险境,可再往前走也就没有路了,“往蹇来誉”,返回来归顺“九五”,五已被众朋所救,险情排除,获得了硕大胜利,故“吉”,全卦至此才出现了吉兆。这个时候正如卦辞所说的“利现大人”,明君即将出现。“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同上),达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论语·泰伯》),为灭商做了战略上的准备,这就是卦辞所说的“利西南”。
遁、明夷、蹇以及下面的困卦,说的都是当处于艰难险境时要用韬光养晦之法,保存自己的实力,以求东山再起,但各卦所处的环境及其采取的对策不相同。遁卦说的是在受到小人欺凌、正不压邪时,该躲避时要躲避。明夷卦所处的政治环境比遁卦更恶劣,已达到政治昏暗的地步,此时要自晦其明,守正不移。蹇卦讲的是在困境中不要消极等待,要抓住时机有所作为。一是在遇到艰难险阻之时,要审时度势,不要轻举妄动,“来誉”、“来反”、“来连”这些作法都是可取的;二是要同舟共济,“匪躬自故”、“朋来”、“来硕”,即大家都不顾私利,团结一致,立功建业;三是“利见大人”,要有“九五”那样的刚正不阿、坚韧不拔的人率领大家共渡难关。看来《易经》作者不主张消极地“遁”。
【周易的预断原理】(44) 解卦的“田獲三狐,得黃矢”是怎么回事?
——周易预断事例之四十
“田獲三狐”是解卦二爻的爻辞,意思是田猎获得三只狐狸,对这一点,传统易学没有什么歧义,问题是三狐的具体所指,一般以为,解卦有四个阴爻,五爻为“君”,去除五爻以后还有三个阴爻,这三个阴爻就是三狐。“得黃矢”则是因为狐狸被射中,射出的箭也就能够收回。至于这条爻辞的象征意义,倒是朱熹坦然承认“此爻取象立意未详”。
其实,“田獲三狐”是一个卦象,说的是二爻与它的周边几个爻的关系,这里当然有刚与柔的关系,还有人道与天道的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卦体的形态,因为不了解真实的卦体,也就不能够了解卦辞与爻辞是根据什么来取象与立意。
我们还是先从“初筮”与“复筮”的关系上探讨一下这句爻辞。“田”字的“初筮告”是乾卦二爻,乾二讲“见龙在田”,乾二为“田”,对这一点应该是没有疑义的,“田”为田野,可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这也是人们都知道的,“田”字有许多意义,但作为象形字,当初这个字应当描绘的是阡陌纵横、沟浍四通,作为阡陌纵横、沟浍四通,也就有一个中央与边陲的关系,二爻可以看作是中央,与二爻相邻的周边有四个爻可以看作是它的边陲,这就是我们从“田”字得到的一些启示。
“田”字的第二次出现是在师卦,师五讲“田有禽”。师卦二爻为阳,其它五个爻为阴,站在五爻的立场上说“田有禽”,那么这个“禽”一定是指的二爻,因为师卦只有二爻是个阴爻的“异类”,当然从二爻的角度上讲,它是不会把自己当作“禽”的,它是“在师中”,是“帅师”的“长子”。
“田”字的第三次出现是在恒卦,恒四讲“田無禽”。恒四是个阳爻,周边有三个阴爻,即初、五、上,只有三爻是个阳爻,为什么恒四要说“田無禽”呢?原来按照人道,四爻来自三,这样三爻就不计算在内,既然四爻周边都是阴爻,所以就是“田無禽”。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四爻也是“中”,连同周边的爻一起也可以取象为“田”。“禽”的取象是阳爻,按照人道顺序,此前的爻是不计算在内的。
有了以上这些认识,我们再来看看“田獲三狐”是怎么回事,解二为“中”,连同周边的四个爻一起,也是个“田”,也是个“田無禽”,因为解二的周边都是阴爻。但是阴爻也可以取象为“狐”,按照人道,解二来自解初,解初不计算在内,这样解二周边就还有三个阴爻,也即三、五、上,这就是所谓的“三狐”,也是“田獲三狐”的依据。
“田”字的第五次出现是在巽卦,巽四讲“田獲三品”。巽四为“中”,是个阴爻,连同周边的四个爻一起,也是个“田”,除去三爻以外,还有初、五、上,这三个爻当中,初为阴,五、上为阳,取象“三品”,是因为初、五、上是三个等级,这里不讲阴阳的差别,只有等级的差别,因此不说“三禽”或“三狐”,只说“三品”。这个“田獲三品”,也可以作为“田獲三狐”的一个佐证。
以上就是“田獲三狐”的取象依据,由于这个象不是单个爻的象,所以我们叫它为卦象。掌握了这个规律,我们同样可以说解四也是“田獲三狐”,因为解四也是“中”,其周边也都是阴爻,去除三爻以外,还有三个阴爻,说是“田獲三狐”也可,说是“田無禽”也成,只不过解四更强调了与初爻和五爻的关系,即一方面它要占据初位,承担起支撑卦体的任务,另一方面又需要得到五爻的支持与服从,所以爻辞说是“解而拇,朋至斯孚”。
要理解“田獲三狐”,不了解真实的卦体是不可能的。同样,如果不了解易道,也就不能理解什么是“得黃矢”。“矢”字的“初筮告”是在噬嗑卦,噬嗑四讲“噬乾胏,得金矢”。噬嗑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按照天道,五爻当至四,四爻的“得金矢”就是指的五爻的这个正与人道相反的行动,由此我们知道了戊为“金”。解卦的天道是甲辛庚癸壬己,其中三爻为庚,庚与戊同位,戊的取象是“金”,庚的取象就是“黄”。庚的天道走向是辛,在解卦中就是由三至二,这也是正与人道相反,所以解二就讲“得黃矢”,这个“黃矢”可以理解为“三狐”中的一个,但不是因为狐狸被射中,射出的箭又被收回,而是在解二的人道前途上迎面而来的一只暗箭。它和噬嗑四的“得金矢”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噬嗑四为己,解二为辛。
解卦是个平衡卦,同时又是一个陷入僵局的卦,从打破僵局的角度讲就是四爻取代初爻,这也是一次改朝换代;从保持现状的角度讲,那就是二爻取守势,因为最能制衡四爻的就是二爻,这就是解二讲“贞吉”的原因,这里有从解二自身的利益考虑,也有从维护卦体的稳定考虑,但是这只是解二的一厢情愿,因为“君子维有解”,这个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周易的预断原理】(45) 损卦三爻的“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是怎么回事?
——周易预断事例之四十一
损卦三爻辞讲“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对这句爻辞,通常的解释是,三人同行则将丢下一人,一人独行反能找到朋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据说损是由泰卦所变,泰卦的三爻抵达上爻,上爻来到三爻,这样泰就变成了损,在这个过程中,泰卦下卦的三个阳爻剩下了两个,这就是“三人行則損一人”,泰上一个阴爻来到三位,遇到了阳爻,这就是“一人行則得其友”。为什么泰三与泰上要互换呢?《彖》传的说法是“损下益上,其道上行”,《象》传的说法是“一人行,三则疑也”,朱熹说“下卦本乾而损上爻而益坤,三人行而损一人也。一阳上而一阴下,一人行而得其友也。两相与则专,叁则杂而乱。卦有此象故或占者当致一也。”这些说法是正确的吗?如果是正确,那么在周易卦序中,为什么不把损卦与泰卦排在一起,说明损卦就是泰卦所变?至于说损卦是“损下益上,其道上行”,那么我们看损卦二爻分明讲的是“弗損益之”,这该怎么解释呢?
实际上,泰卦三爻根本就不能与上爻互换,泰卦的天道是戊甲丁己乙丙,泰三至初是个“天地皆合”,如果是至上就正与天道与地道相悖,所以泰三根本就不能“其道上行”,也不能与上爻互换,所以损卦也就不是泰卦所变。那么损卦三爻的“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这个判断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呢?我们只有结合损卦的卦体与易道才能弄明白。
损卦是个失衡卦,损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损三的人道走向是四,天道走向是上,如果说损三的天道是“其道上行”这还是不错的,但损卦三爻与五爻处在平衡状态,从维护卦体稳定的角度考虑,三爻没有必要上行,上爻的“弗損益之”也是不希望受到减损或增益。那么三爻的“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里说的是卦体上的“道”,在卦体上,初二三爻不在同一条“道”上,所以三个爻也就不可能同行,不论朝什么方向走,只能丢失一个,这是一个规律。同样,初二三爻当中的任何一个爻也不能单独行动,要行动就必须结合同一条“道”上的其它三个爻,这也是一个规律。这两个规律用形象的话说就是“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卦体上的“道”是什么样子呢?它就是由下前右后左上或者是初二三四五上这六个爻构成的球体,在这个球体上,六爻形成三个“圆圈”,这三个“圆圈”分别是下前上后、下右上左和前右后左,也可以说是初二上四、初三上五和二三四五,所谓卦体上“道”,就是这三个“圆圈”。因为是“圆圈”,所以也就无所谓起点与终点,也没有正向与反向。“圆圈”就是“轨道”,爻的运行是不能脱离“轨道”的。
处在“轨道”上的爻,在静态条件下,每一个爻都有四个运行方向,比如说下爻,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后,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再比如说前爻,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如此等等。如果我们把初二三爻当作是“三人”,那么这三个人,不论是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会丢掉一人,原因就是他们不在同一条“轨道”上。
一个爻是不是可以单独行动呢?也不可以,因为任何一个“轨道”上,都有四个爻,要行动就必须四个爻同时行动,这就是“一人行則得其友”。
初二三爻不能同时行动,一个爻也不能单独行动,这种情况在此前的随卦中已有表述,随二讲“系小子,失丈夫”,随三讲“系丈夫,失小子”,说的其实也是初二三爻不能同时行动。
初二三爻是这样,四五上这三个爻也是这样,原因也是它们不在同一条“轨道”上。
初二三爻的关系,换做另一个比喻也可以叫“茅茹”,我们知道,地上的茅草貌似相连,其实又是各有各的根脉,泰卦初爻和否卦初爻都讲“拔茅茹以其汇”,就是形容这三个爻的根脉不同,这里与阴阳没有关系,都是阳爻是这样,都是阴爻也是这样,阴阳混杂还是这样。
传统易学认为初二三爻为下卦,也叫内卦,四五上爻为上卦,也叫外卦,三个爻构成的卦叫经卦。两个经卦重叠叫别卦。每个经卦就相当于一个“板块”,可以取象,可以定位,还可以表示时间,如此等等,如果知道初二三爻在卦体上表示的是下前右,四五上爻表示的是后左上,它们不在同一条“轨道”上,不可能一起行动,那么所有关于经卦也即三爻卦的学说,都会失去意义,都应当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