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家庭中的孩子自立能力比较差,丢三拉四、责任心不强、被动、做什么事情都要家长督促,而这些不良习惯的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后更为突出。其表现如:早上起床叫不起来,吃饭慢,食欲不好,自制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速度慢,磨蹭。很多家长为此大伤脑筋,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一切问题就一个原因,没有培养出来孩子的自立能力
美国的家长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措施,可谓登峰造极。两三岁的孩子就让他们自己吃、自己睡;孩子走路跌倒了,父母也决不搀扶,让他们自己站起来;为了不让孩子有依赖心理,让孩子能独立生存下去,不少父母临终前宁可将财产捐尽,也决不留给子孙。这些教育方式应该给我们一些启发。既然要让孩子能够学会自己去表现自己,就要让孩子在自立中磨炼。对于处于逆境中的孩子,父母更应该从树立自立精神方面多多勉励孩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为着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
而据科学统计,中国平均每年有10万青少年自杀。相当于每分钟就有两个自杀,还有八个自杀未遂。而这个可怕的数字还呈现上升趋势。那做这些孩子不能去面对自己的压力,选择放弃生命,就是没有自立的能力,所以培养孩子的自立特别关键。
第一、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教授曾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今年,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针对孩子的生活自理和学习能力,面向中小学进行了调研,其中有这三个问题:“是否自己洗内衣内裤”、“是否经常参与家务劳动”、“做作业是否需要家长陪”。
结果显示,自己洗内衣内裤的孩子不到50%,经常参加家务劳动的仅21.6%,有17.2%的孩子做作业仍需要家长陪同。
有人说“生活即教育”。爱孩子,就要学会放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而不是事事“包办”的管家。让孩子从小爱上劳动,有助于形成独立的人格,是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的关键。
第二、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王者荣耀》已是孩子们的最爱,手机、电脑、平板、电视一个都不能少。
而长期不与外界接触,会让孩子的感官功能退化,造成注意力紊乱、肥胖率增加、抑郁和自闭等心理问题。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根据他们的能力、爱好、兴趣选择参加集体活动。如通过郊游参观、走亲访友、演出比赛等机会,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与他人接触,锻炼孩子的合作能力,有助于孩子提高智商、情商,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三、尊重孩子的选择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讲道,如果家长在任何事上都想说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来做,整天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就教会孩子在无意识间也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他人。这种事件积累得太多,会形成极端心理,发展为一种偏执。
第四、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对孩子不能有求必应,要让孩子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给孩子营造“有问题爸爸妈妈会帮我解决”的情况。平时可以给孩子一本日历,让他记下活动时间,或者用即时贴记下时间安排,以便随时提醒。年龄小的孩子可以用图画作为提醒。
关注公众号 如水先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