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去西西弗图书店看了三本书。
第一本,《陪孩子度过0-3岁人生关键期》作者是中南师范大学的一个教授,关注于学前教育的。这本书看起来花了半个小时。整体感觉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大的用处,只是在里面挑选几个我不会的问题,例如该不该给孩子吃零食,孩子打人怎么办?1-2岁玩具应该怎么选?去看他是怎么说的。后来发现说的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的底层逻辑。首先认同孩子的感受,然后给出说明,最后行动,要么是鼓励孩子去行动,要么是让自己陪伴孩子去行动。
这本书对于没有知识储备的新手妈妈,可能是有些用的,对于看过教育经典书籍的我来说,我更专注的是育儿原则的指引,案例解读和成长影像的延伸。
第二本,《儿童心理学》-你其实不懂孩子的图解版。他让我感兴趣的原因是因为在畅销书的摆架上,然后因为是图解版,我就好奇是怎么图解。以为是讲儿童心理学理论方面的,实际上也是讲很很小的点。例如讲述为什么孕妇的情绪会影响孩子?为什么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会影响孩子?
这本书对于完全没有心理学概念的父母应该有用,因为是浅显的讲道理。而对于看了一些心理学书籍的父母是没有什么用的。因为了解了一些人性,就会避免了踩很多雷。
首先在看这本书的介绍的时候,就发现这本书是一个所谓的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是专门把一些书用图解的方式来说明。说是图解不同专业的书籍,所以感觉都是理论派搞实验的人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实操。所以略显单薄无力。
第三本书,《不爱读书,不是你的错》-几米
看到这个说明其实是有排斥的,认为他是故意喧兵夺宠。对于一个认为读书是自己主动需求才会去做的我而言,不爱读书没有对与错,只有需不需要,做不做。把这两件事混为一谈,是我所排斥的。但是同样在畅销书书架,而且是基民所做,对于几米这个作者我是有所耳闻的,因为读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非常喜欢看她的书,而我当时对她的这一喜好,完全不太理解。因为当时的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大的人还喜欢看漫画。
随手翻开了作者介绍,发现是一个美术自学插画的宅男,而且还写了很多本畅销书。一个宅男能学很多本畅销书,让我很感兴趣,所以我想看看他是怎么写的,畅销的点在哪里。
翻了下,只看文字,没看图画,因为我对图画不怎么感兴趣,但是当我翻翻页一页一页翻过去都是名作家对于读书的一些评价的时候,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他有一些名句是为什么要读书,有些是应该怎么读和读书读哪些书。而这些名句出处有的是演员,有的是政客,有的是作家。很有收集出处的价值。因为一个人去吧,关于一个话题的这些名句都收集起来,这个事情本身对于我来说就很有价值。因为省去了自己去搜罗去整理的时间和精力。
而在翻阅的过程中,我根据这些名人名句,自己脑海里导演了一些剧。自己把自己搞笑到了。所以在认真的翻完所有的文字之后,我拿出手机拍了所有的文字画面,留作整理自己的剧。最后看了一遍漫画。
整个故事串起来就是,我的爸爸是开书店的,然后突然发现书店开不下去了,因为大家都在看手机看电视,刷抖音追网红。爸爸问我,我的那些朋友为什么都没有来,所以我把那些朋友召集起来,问他们为什么开始不看书了,然后根据这些名句,小伙伴们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到最后大家发现,看书是有价值的,所以我的爸爸的书店又开起来了。
有一个小笑点是,街上的书店要倒闭了,我是第一个知道的,因为那个店主是我爸爸,最后的结局是那个书店又开起来了,我是最后一个知道的,因为爸爸没有给我说。
我的第一反应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大家认为飞机不安全,而坐车安全。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婚姻是不幸的,为什么老人们都认为以前的时代更好,现在的时代不安全。
因为中国的传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因为飞机出事比较少,所以一旦出事就比较轰动。因为好的婚姻大家不会到处去说,而坏的婚姻大家会四处去说。坏的情绪更有倾诉和表达的欲望。而老人们认为以前的时代好是因为它已经过去了,而过去的事情人们都倾向于去美化它。其次因为消息闭塞,以前看到的是片面,现在看到的是整体,以前好的周围都是好的坏的,周围都是坏的,所以他生活在好的环境中的时候,他没有看到整体中的那部分坏,所以他就认为以前的时代是好的。
我最先知道爸爸的店要倒闭了,因为爸爸在家里不开心,而最后爸爸要重新开店,而我是最后一个知道,是因为爸爸忙着去开店了,而没有告诉我这个事情。感觉很多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不对等,给了不好的消息的开始,却不告知帮忙参与其中的结局。
总之,这本只花15min看的书,有必要翻一翻。
对于那些不喜欢看书,没有开启看书的人,可以翻翻,好歹又看了一本书不是。
对于喜欢看书,看看那些名人怎么说,可以找到共鸣,看到不同观点,也是一个乐事。
之后,关于读书,多了引用和谈资。
嗯,下次去西西弗,要把旁边几本几米的绘本看完。
下次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