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创造性非虚构不是编造什么东西,而是最大限度地使用你所拥有的一切。”
这话出自美国书评协会终身成就奖、普利策奖、乔治·波尔卡新闻奖得主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所写的《写作这门手艺——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
约翰·麦克菲在普林斯顿大学授课40余年,学生中也诞生了数名普利策奖得主。他被评价为“半个世纪以来对美国新闻界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和印记”。
在我们21天写作营里,有目标非常明确的非虚构写作者,期待产出家族口述史和个人传记,也有曾修编剧专业的剧作者。
昨天的锦囊最后落到“写提纲”这个动作,对于以上两类作者都是适用的。
事实上,它适用于大多数的作者和写作场景。
“写提纲”,其实就是安排文章的结构,在很多教程里,这也叫作“结构化写作”。
“写提纲”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根据已有素材,如何结构内容;二是根据体裁的结构去搜集整理素材。
先说第一个方向。
“先摆上一大堆笔记,然后去琢磨,用这堆笔记来做点什么,绝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同样出自约翰·麦克菲的这本《写作这门手艺——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
所以,写作的第一步是确定主题和收集素材。
“任何令我印象深刻的东西,也就是说,但凡可能在后续写作过程中具有潜在使用价值的东西,我都会记下来;因为我是边做边了解,并不明确某篇文章写出来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会按照最终所需的十倍去收集资料。”(出处同上)
然后,就是写提纲:
“提纲是写作中最为重要的工具。没有它,我不可能完成任何文章。”
在非虚构写作的场景中,有两种常见的结构框架:
1、N个W+1个H(W最少要2个,H必须有)
How、What、Why (这是基础配置。之所以用这个顺序,是因为对我的中学语文老师讲的几个词印象太深刻了,他常说的就是:怎么什么为什么。他是印尼归侨,普通话带有广东音,现在想起来还声犹在耳~)
最高配置是6个W+1个H:When(何时)、What(何事)、Who(何人)、Where(何地)、Which(何项)、Why(何故)、How(为何)
这是经典的新闻写作要求,根据这些分类整理素材,就能打好妥当的结构框架。
2、SCQA结构(也称金字塔原理)
S:situation(情景),由大家都熟悉的的情景、事实引入。
C:complication(冲突),实际情况往往和我们的要求有冲突。
Q:question(疑问),怎么办?
A:answer(回答),解决方案是……
——目前有个什么样的情况,现在产生了怎样的冲突,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作者有什么好的解决对策或建议?
这个结构在商务和公文写作中用得比较多,很多大公司都是按这个结构来要求公司文本,甚至导入公司管理。
对于虚构写作,用提纲来构建故事也是同样重要的。
构建故事又称为“宏观写作”,其实不仅仅是写作,广义的内容制作(电影、视频、音频、游戏等),凡是需要“剧本”的东西,都需要宏观写作。
著名的电影导演大卫·林奇,在 Master Class上讲述了他进行宏观故事构建的方法:在开始构建一个新的电影故事时,他会拿出 70 张空白卡片,在每一张卡片上写一个段子,或者有趣的生活中的故事。
当有了70 张已写好的卡片时,他就会把这些卡片都摆出来,一张张地研究,再重新排列,然后变成一个故事。
湖南卫视的编导也常用这套卡片创作方式。在为晚会或节目创作一个故事(一般有人物原型素材)时,我们也习惯写一把卡片摆在桌上,反复排列。
上个月我整理一个陌生领域的汇报材料,也用了卡片排列方法,直观快捷。
第二个方向:根据体裁的结构去搜集整理素材。
在我们本期21天写作营里,还有一些自媒体作者,写作内容包括宝妈日常、旅拍日记、生活随想等,参考秋叶大叔的分类,有这样几种体裁:日记体、清单体、语录体、点评体、图片体、问答体等。
1、日记体。其实可以有固定格式,比如我们小时候要求页眉统一写上:某月某日天气如何。
正文部分也可以有统一规范,刻意记录的内容,比如运动体验、感恩日记等,最简单的是做了什么,感受是什么等等,很多app有不同方向的模板,也是为了不遗漏某一类信息。
2、清单体。这是现在最流行的体裁。就是把大段的内容,用一条一条的形式呈现,前面标注序号。一条只说一件事。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只有一个层级,不分大标题小标题。
3、语录体。很多经典著作都是语录体,如中国的《论语》、古罗马的《沉思录》,以及一些佛教经典。现在也很常用,比如听了一场讲座,就可以把印象深刻的嘉宾语录列出来,包括读书、看电影等,也可以把其中精彩的金句或对白列出来。
4、点评体。类似大众点评,直接表达对于吃喝玩乐等的体验,常常用来写种草文,描绘自己的五感(味觉、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影响别人去体验。
5、图片体。就是看图说话。
6、问答体。真实的回答问题,或者把一个问题分解为一系列问题,以便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产品手册经常用这种方式。
好了,今天讲的是结构和体裁,也就是“列提纲”的应用场景。
明天,我们来打破这个“提纲”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