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网

每日听书 | 《暗网》

千鹤静思  1周前



《暗网》

来自千鹤静思

00:0022:00


7827 字 / 22 分钟


从自由主义理想国,

到毒品交易寄生所,

暗网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在很多媒体的报道中,暗网都是一个神秘而恐怖的地下王国,里面充斥着惊悚的犯罪、阴暗的人性。那么,暗网究竟是什么呢?它真的如此黑暗吗?每天在上面发生着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呢?


本期音频介绍了杰米 · 巴特利特所写的《暗网》一书。他花费四年时间,亲自深入到暗网之中,还与暗网网站的设计者和参与者直接对话,勾勒出暗网的前世今生,也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暗网世界。


杰米 · 巴特利特是英国著名记者和网络智库专家,《暗网》一书既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本书一经出版,就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巨大轰动,还被美国国家广播电台评为 2015 年度最佳图书。


你将听到:


1. 暗网究竟是什么?


2. 暗网的发明者为什么会设计这样一项技术?


3. 当暗网与人类社会相遇之后,引发了哪些复杂的社会后果?


4. 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一系列社会后果发生的原理?


书籍信息:


书名:《暗网》


原作名:The Dark Net


作者:[英] 杰米 · 巴特利特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译者:刘丹丹


出版年:2018-7


页数:400


定价:59.00


装帧:平装


丛书:Reflection 丛书


ISBN:9787569923308


关于作者 


杰米 · 巴特利特,英国著名智库 Demos 社交媒体分析中心首席专家,常年对暗网进行参与式观察与研究,曾因在 TED 进行同题演讲而备受关注。


关于本书 


《暗网》这本书既是巴特利特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作者花费整整四年的时间,亲自深入到暗网之中,探寻那里的毒品网络;他还一个人跑到巴塞罗那,采访暗网秘密基地的组织者。通过这本书,作者希望打破人们对暗网的刻板印象,还原一个更复杂、也更真实的暗网世界。本书一经出版,就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巨大轰动,还被美国国家广播电台评为 2015 年度最佳图书。


核心内容 


暗网的创造者们延续了早期互联网的激进自由主义理想,希望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匿名、开放的虚拟王国。然而,暗网与人类社会相遇之后,却发生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化学反应,例如成为了毒品犯罪的重灾区,影响了美国既有的政治秩序,创造了新的金融交易规则等。作者从心理学和技术哲学的角度,解释了这场化学反应背后的原理。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书是《暗网》。


什么是暗网呢?假设,我们把互联网比喻成一颗洋葱,从里到外,它其实包含着两层网络。最外面的一层叫作表层网络,也就是我们平时最常观看的内容。这种网络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可以在搜索引擎上轻易找到。对于一般人来讲,一提起互联网,想到和用到的就是这部分内容。在表层网络里面,包含着第二层互联网,也就是深网。这是一种在表层网络中通过技术被隐藏起来的内容,也没办法通过搜索引擎搜到。深网听起来挺神秘,但其实离我们非常近。比如,对我们来说,别人的 QQ 聊天记录、微博私信都属于深网。因为大部分的用户数据对搜索引擎都是不公开的,所以有专家计算发现,深网的内容体量其实比表层网络还要大。


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到暗网是什么,别急,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存在着一个规模不大、但十分特殊的平行世界,这就是暗网。和刚才我们所说的两种网络相比,暗网有这样两个特征:首先,和深网一样,暗网中的内容也不能通过搜索引擎找到,我们如果采取常规方式,比如在浏览器上输入网址,甚至连暗网的门都找不到;其次,暗网是一种经过特殊密码加密的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服务器和用户的匿名化,如果想进入这个隐秘的世界,就必须使用一些特殊的 “钥匙”,比如一种叫作洋葱浏览器的工具。这种浏览器通过层层加密,既可以让使用者在浏览时不会被监控,又可以为使用者打开暗网的大门。


我打个比方来总结一下,我的微博主页是表层网络,所有人都可以访问,相当于我的客厅。但我的微博私信就是深网,不对外公开,相当于我的卧室。而暗网呢,则更像是我卧室里的保险柜,不仅需要特殊的密码才可以打开,而且里面漆黑一片,谁也看不见谁,不管是网站还是用户,都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匿名。


正因为这种匿名性,在大多数媒体的报道中,暗网几乎就成了犯罪的代名词,里面充斥着各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犯罪活动。比如在暗网中,有一个叫作 “暗杀市场” 的网站,参与者通过下注的方式来预测一个人的死亡时间,预测准确的人就可以赢得所有赌金。乍看上去,人们似乎很难猜到一个人的死亡日期,不过,暗杀市场网站却提醒参与者:预言成真,全在个人。说白了,这种看似没什么意义的赌博,其实是一种巧妙而可怕的“众筹杀人”。


在媒体上讲到的关于暗网的故事远不止于此。这些故事虽然不是虚构的,不过还是扭曲了暗网的本来面目,将问题过分简单化了,暗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远比犯罪复杂得多。我为你解读的这本书,讲述了暗网的起源以及暗网中的毒品犯罪、色情买卖、比特币交易、恋童癖等各种形形色色的现象,可以说是全面展现了暗网的不同侧面。听完这本书,想必你不仅会对暗网这种技术有更深刻的理解,还会认识到在完全匿名化或自以为匿名化的网络世界中,人们的行为会变形成什么样子。


这本书的作者是杰米 · 巴特利特,他是英国著名的网络智库专家。《暗网》这本书既是他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他为了研究暗网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亲身深入到暗网之中,探寻那里的毒品网络;他还一个人跑到巴塞罗那,采访暗网秘密基地的组织者。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巨大轰动,不仅赢得了主流媒体的一致赞美,还被美国国家广播电台评为 2015 年度最佳图书。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这本书针对暗网这个话题,主要为我们回答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暗网是怎么出现的?也就是说,暗网的发明者究竟是出于一种什么考虑,设计了暗网这项技术呢?


其次,当暗网与人类社会相遇之后,究竟产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呢?


最后,我们又该如何解释这场化学反应背后的原理呢?



第一部分


我们从暗网的起源开始说起。暗网的创造者,到底为什么要发明暗网呢?作者认为,暗网在一开始被发明出来的时候,绝不是要建立一个犯罪者的天堂,暗网实际上是继承了互联网从出生那天刻在胎记上的自由主义精神。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还要从互联网的早期历史说起。


互联网本来是美国军方在上世纪 60 年代开发的一个小型科研计划,为的是能在爆发核战争时保障军队的通信联络。几经周折,到了 70 年代末,互联网才以电子布告栏和新闻组的形式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这么说有点抽象,你可以简单地把当时的互联网想象成比较简陋的网络论坛。这些论坛虽然设计很丑、功能简单、速度又慢,不过,当时的用户却对它充满期待。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可以抛弃现实世界中固有的身份,畅所欲言。不论你是贩夫走卒,还是贵族精英,在互联网中,谁也不比谁高一头。我们可以说,从一开始,互联网就被想象成了一个自由、开放的虚拟王国。


不过,随着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美国政府就开始担心了:如果这些网民在互联网上犯罪,我们也不知道是谁啊?这可不行,于是,它就推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方案。比如说 1991 年初,美国参议院的一些议员们就提出,电子通信服务商需要向政府提交民众的私人信息数据。这么一来,政府就能够对互联网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了。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有一群极端的自由主义者,早已经在互联网上尝到了自由的甜头,这些人你再让他们乖乖地接受政府审查,他们肯定不干。于是,一方面为了应对美国政府的监视,另一方面,为了延续他们崇尚的这个自由主义精神,一群网络极客就建立了暗网,这就是暗网的来源。你看,暗网和早期互联网在被发明时都抱有同样的自由、开放精神。


既然说到暗网的诞生,那就必须要提到三个人,分别是退休商人蒂姆 · 梅、数学家埃里克 · 休斯和计算机科学家约翰 · 吉尔摩。他们当时精挑细选了 20 位程序员和工程师,邀请到家中做客,共商大计。这些人都是西方的激进自由主义者,信奉个体的绝对自由,排斥任何来自国家层面的干涉。这种理念实际上是比较极端的,主要是和当时那个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当时有一本书,也就是美国著名作家安 · 兰德所写的《阿特拉斯耸耸肩》,极大地影响了这些人的人生观。在这本小说中,兰德描述了美国社会中的一群人,他们拒绝缴纳税款,于是就逃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宝地 “高尔特峡谷”。在高尔特峡谷里,他们既不用受到政府的拘束,也不用追求什么伟大的人生,就是自由自在地生活。暗网的创造者们被这样一种乌托邦式的想法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一起制作了一个匿名浏览网络的工具,并起了“暗网” 这个名字,希望暗网能成为互联网世界里的高尔特峡谷。


说到这里,我们稍微总结一下,一群技术达人创造暗网的初衷,和毒品犯罪、人口买卖根本搭不上边,暗网被发明出来,主要是为了实现这些人的激进自由主义理想,他们想再建立一个像早期互联网那样自由、匿名、开放的虚拟王国。



第二部分


说到这儿,有个问题就出现了,既然暗网和早期互联网的理念初衷是一样的,那么暗网后来怎么却变成了一个犯罪的天堂呢?


我们刚才说到,新闻报道不断在给我们强化一个观念,就是暗网世界有多么阴暗、可怕,这本书的作者却认为,这种说法虽然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但它只体现了暗网的其中一个侧面。当暗网与人类社会相遇之后,实际上产生了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并不是简单的 “阴暗”“可怕” 可以总结的。接下来,我就从社会、政治、经济三个层面,为你还原一个更加复杂、真实的暗网世界。


我们先来说说暗网在社会层面的产物,也就是越轨行为。越轨行为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指的是一种违反法律准则或道德规范的行为。这种行为可大可小,其中既包括严重的犯罪,也包括对别人毫无理由的挑衅谩骂。作者认为,暗网被发明出来之后,很快就成为了越轨行为的重灾区。


我们拿儿童色情产业做个例子,说说暗网中比较严重的越轨行为,也就是犯罪。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开始花大力气禁止儿童色情图片的销售,措施还是卓有成效的,很快,儿童色情图片就很难在市面上找到了。1990 年,根据英国防治虐待儿童协会估算,全国大概只有 7000 张已知的儿童色情图片进入流通渠道。不过,这场打击儿童色情的战役本来已经大获全胜,谁知道暗网跳了出来,一切努力瞬间就化为乌有。在 2010 年,单是英国警方,就在暗网中截获了超过 85 万张儿童色情图片,这么一对比,还真是让人毛骨悚然。


暗网为何能让儿童犯罪死灰复燃呢?按照作者的说法,有两个关键词:连接性与匿名性。一方面,互联网技术让图片分享变得无比快速和便捷,只需要在电脑上轻轻点击几下,就可以把非法物品瞬间出售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因为加密技术的帮助,犯罪分子在暗网中几乎是完全匿名的,想要抓住这些人十分困难。


除了犯罪之外,作者说,暗网中还有一种看起来不那么严重、但却更加普遍的越轨行为,那就是引战。顾名思义,引战就是引起冲突的意思,指的是一个人故意说一些挑衅的话,引起网友之间的争执和谩骂。这很像是我们常说的网络喷子。的确,引战并不是暗网中独有的现象,在表层网络中同样普遍,只不过,在暗网中,引战往往更加肆无忌惮、没有底线。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政治层面。在暗网早期发明者的邮件列表里,有一个网名叫作普罗夫的小伙子。说普罗夫你可能不太了解,不过要说起这个人的真实身份,可以说家喻户晓,他就是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 · 阿桑奇。阿桑奇之所以痴迷于暗网,原因就在于,这种经过加密的系统可以让检举人毫无顾忌地揭露国家机密,而不用担心法律的制裁或者是政治暗杀。除了阿桑奇之外,让美国政府非常头疼的斯诺登,也是通过暗网来爆料的。记者在采访斯诺登的时候,发现他的电脑上就贴着洋葱浏览器的 Logo,可以说是暗网的忠实拥护者了。不论是阿桑奇,还是斯诺登,他们都是激进自由主义的支持者,而他们的这一系列做法,也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政治信仰。


说完了社会、政治层面的影响,我们最后来讲讲经济层面,也就是暗网如何在匿名环境中创造出新的金融交易规则,这就要说到暗网中的淘宝了。和淘宝一样,这个网站的主要功能也是提供一个平台,撮合买家和卖家进行交易。不过,网站上出售的东西你在淘宝上可买不到,比如海洛因和 AK47 突击步枪。据说,这个网站被查封时,累计销售额已经达到了惊人的 12 亿美元。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两个疑问:第一,如何保证买卖双方的匿名?第二,如何在匿名的环境中,保护买家的钱不被卖家卷跑呢?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暗网的设计者想了一个几乎完美的金融解决方案。


首先,为了规避现金交易中的危险,就需要建立一套替代性的匿名支付系统。这就要提到暗网发明者邮件列表中的另一位神秘人物中本聪了。出于对全球银行系统的不信任,以及激进自由主义的政治信仰,这位技术天才发明了大名鼎鼎的比特币。和现实货币不同,比特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是匿名的,并且仅仅与算法相关。换句话讲,国家银行这样的货币发行机构,既无法控制比特币的流通,也无法锁定谁是这些比特币的拥有者。


听到这你可能会想,比特币虽然匿名,但我用现金购买比特币,不照样可以被追踪到吗?暗网的创造者也想到了这点,于是,他们又发明了一项叫作 “混币” 的服务,这其实就是一种简单微型洗钱系统。比如我购买了十个比特币,然后放进混币系统中,他还会吐出来还给我十个比特币,不过,我最新拥有的这十个比特币序号已经完全不同了。这样一来,警方想要追查到这些交易的比特币是谁购买的,就更加困难了。


解决了支付问题,下面就到了匿名交易中的信任问题,为此,暗网的创造者们发明了多签契约制度。这种制度和我们使用的支付宝十分类似,在卖家确认交易后,网站会自动生成一个比特币钱包,卖家、买家和平台三方中,只有两方用密钥签署确认之后,货款才会打入卖家的账户。这样一来,任何一方都不能携款跑路,在匿名化的暗网世界中,技术人员就建立了一个无需相互信任的市场。


说到这里,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复杂、真实的暗网世界。在社会层面,暗网成为了越轨行为的温床;在政治层面,暗网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政治秩序;而在经济层面上,暗网发明出了自己的匿名交易规则。



第三部分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释隐藏在暗网世界中纷繁现象背后的原理呢?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心理学和技术哲学的视角出发,通过 “网络去抑制效应” 和“社会建构理论”这两个概念,来为我们解读了这些社会后果的成因。


首先,从微观层面看,暗网中为什么会出现犯罪、引战、泄露政治机密这样的事情呢?作者认为,这些具体行为都可以通过网络去抑制效应来解释。这个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 · 苏勒尔在 2004 年提出的。网络去抑制效应的意思是,因为受到匿名性的影响,人在网络环境中会感到更少的约束感,行为也会更加放纵。打个比方来说,浏览暗网就好比是参加了一场假面舞会,在这个舞会上没人知道你是谁,因此这时社会责任和规范统统都不适用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被社会接受的行为,在暗网中似乎都变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对我们而言,网络去抑制效应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当人们觉得自己的身份不会被暴露时,无论他们说什么、做什么,都不会与他们的真实身份产生直接联系,更不会因为他们的行为产生任何直接后果,因此,网络去抑制效应可能会让人们在网上更容易分享隐私、公开表达自我。比如在暗网中,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相当于带上了一层面纱,这时,他们就更愿意和记者谈论自己知道的内情。


不过,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人们在互联网中更容易表达憎恨、乃至实施犯罪,例如儿童色情和毒品非法交易。对于我们之前提到的引战行为,美国心理治疗师芒罗更是形象地称为 “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我可以尽情地侮辱你,即便别人看不过去纷纷指责我,我也可以注销这个账号,换个身份继续来这里挑事儿。对于这种现象,美国律师迈克 · 戈德温还曾提出过一个法则,在网络上进行辩论时,如果双方的观点对立,那么随着辩论的进行,参与者互相谩骂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这也被称为 “戈德温法则”。你也可以简单地记住一个公式:一个普通人,加上匿名性,再拥有了观众,就很有可能变成混蛋。


说完网络去抑制效应对我们行为的影响,接下来再从宏观层面看,暗网为什么造成了如此复杂的社会结果。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为你介绍技术哲学中两种截然相反的思考视角,也就是社会决定理论和社会塑造理论。


社会决定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发明者可以通过设计和完善自己的技术,来决定技术引发的社会后果。按照这种视角,既然暗网的发明者想要建造一个虚拟的自由王国,那么,只要他们不懈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不过可惜的是,这似乎并不是我们看到的事实。其实,如果我们回顾人类历史就会发现,技术决定论是一种对现实的过分简化。比如 19 世纪电报出现的时候就有人赞美说,电报将把全世界的外交官们集中在一起,通过谈判终结战争,一个和平的世界即将到来。这个预测是很打脸的,因为几十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电报还成为了重要的战争通讯设备。


暗网的创造者似乎没法控制这项科技会变成什么样子,因此,我们可以说,技术的社会影响是一种社会塑造的结果,这也就是我要和你说的另外一个视角,也就是社会塑造理论。其实不只是暗网,人类历史上的很多科技都是这样。比如发明葡萄榨汁机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古登堡会把它改造成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印刷机。换句话讲,科技在塑造人的时候,其实也被人塑造。这里面有竞争对手的影响,比如微软模仿苹果的图像操作系统,从 DOS 界面转向 Windows。这里面还有用户的影响,比如美国谷歌公司在推出社交网站 Orkut 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网站迅速被热情的巴西人占领,成为了一个葡萄牙语的社交媒体。


了解了社会塑造理论之后,如果我们再往前走一步便会发现,科技本身只能决定我们的起点,但没办法决定我们的终点,在这一路上,科技与人类社会可以产生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因此,当一项科技刚刚被发明出来时,立刻去评价它的意义,似乎就有点操之过急了。在这里,我想和你分享著名传播学者文森特 · 莫斯可的一句话:一项科技究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不要去跟随预言家们的欢呼或诅咒,而是要等到它成为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一部分后,或者说,等到这个化学反应差不多结束时,才能进行准确的评价。



总结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全部内容,最后,我们来简单进行一下总结。


这本书为我们解读了暗网与人类社会相遇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首先,暗网是一群技术达人开发出的一套加密浏览工具,属于深网中的一部分。暗网的出现,其实寄托了早期互联网的乌托邦理想,也就是激进的自由主义者希望建造一个完全自由、平等、匿名、开放的环境。


不过,暗网被发明出来,在和人类社会相遇之后,就发展成了发明者没有想象到的样子。在社会层面,暗网成为了社会越轨行为的重灾区,发生了许多犯罪和引战的事件;在政治层面,暗网世界或多或少改变了既有的美国政治秩序,比如我们熟悉的维基解密和斯诺登都是通过暗网来进行爆料;最后在经济层面,暗网创造出了新的金融交易规则,比如多签契约制度等等。


最后,作者从心理学和技术哲学的角度,为你解释了这场化学反应背后的原理。从微观层面看,暗网中之所以出现犯罪、引战、泄露政治机密这样的事情,是因为在匿名化的环境中,人们会感到更少的约束感,行为也会更加放纵。而从宏观层面看,暗网的设计初衷与社会后果之所以相距千里,是因为任何一项科技在进入人类社会之后,都会被社会中的很多不同因素所影响。


撰稿:董晨宇


脑图:摩西


转述:江宁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如牵涉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602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442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878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06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30评论 5 37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7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82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06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12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65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94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32评论 4 32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8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8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12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36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28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杰米 · 巴特利特,英国著名智库 Demos 社交媒体分析中心首席专家,常年对暗网进行参与式观察与研究,曾因在 T...
    爱吃香蕉的猴阅读 3,300评论 0 51
  •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转眼间又是半个学期。在刚刚经历过期中考试后,想必几家欢喜几家忧,但不论成绩怎样,我们都要正视结...
    纳兰紫潇阅读 822评论 2 3
  • 一、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学习JavaScript编程语言,目前已经是学习第三周了。很多人都说,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
    西门吹饼阅读 19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