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次读这篇文章,感觉收获颇多。
但因为20多岁,可能看事情还看得不够全面,理解的也不够透彻。对于谈及佛性的书就必须涉及的佛性词汇,比如提及佛学就要提及拉萨、解脱、修行、善法,功德、增宝、释迦牟尼、缘分、善业、佛教徒、佛法、藏地、藏民、佛家所云、皈依,佛性、众生等等等等。这些佛门用语感觉到很深奥,平时也用来不起,也来不及去查背后的意思。
看了前80页,暂且谈谈感受,后面看完了书再去补上之后的感悟:
第一,人生本来就是「无常」。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很难想象怎么面对死亡。一般人只有在生病或者感受到死亡面临时,才会感觉到惊慌失措。其实这个时候就是上天要提醒你如何面对死亡之后的恐惧,镇定下来,如何去做更加有价值的事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病其实不是一场灾难,而是一场重生。
事物有生有灭有聚有散,平时在生活当中我也很难想象,亲人离开我之后我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但如果能够在心中时常提醒我们事物有生有灭,他们有一天也会离开我们,以终为始,则在行为上,会更加善待父母,在感情上会更加关怀父母,而不会想着他们永远不会离开我。
第二,若想减轻痛苦,必须要做到无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自我更新,细胞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新陈代谢,那为什么「我」这个主体还要停留在过去对我的认知上呢?
在我18岁之前觉得学校、老师、同学、父母,他们每个人都要以我为中心,我是最值得被别人关注的。然而到了研究生之后我发现当我有一天发的消息,父母不再及时回复,但我某一个时刻的好心被同学无视,当我付出了很多,却依然没有得到我想要的回报,从那一刻才明白,我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也不必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
有时打开微信朋友圈,看看每一个人发的生活动态,他们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啊!不管是每一次微笑,每一个悲伤,还是每一个旅游地点打卡用双手比出耶的造型 ,那都是一个人一生非常重要的历程,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员啊。我不是那么重要。
第三多布施,越是在痛苦悲伤难过的低谷越要及时行善
第四,在逆境当中都要向好的方面看。譬如生病了,大部分人经历的是痛苦,哀伤,孤独,但如果继续心情看向负面,事情会越来越糟。我们要看到绝境当中的希望,乐观向上的部分,全世界不是只有你在生病,还有很多人在此时饱尽苦难,甚至在灾难中夺去了生命,我们已经比他们幸福很多了,不是吗?
第四,因果。每件事情都有因果,若要想要一个好的结果,必须要做到自律,提前准备,如果准备充分,事情还是向坏的方面发展,我们把心态放平,一切随缘就得了,不用想着事情做完了没有按照我们想要的发展,还不知足。因为人生无常,本来就是不确定性的,如果非要追求确定性,那就陷入到我执。
第五,关注你的思想,每一件事情发生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注意自己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语言,注意你的语言,它会变成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会改变你的命运。
我们身处的位置都是和我们之前的决策有关,而做出决策取决于我们在面对关键事情上的一个想法。所以如果要想的变得更好,则从思想上要变得积极乐观,看向更宏观的、大的方向
第六,给予。不以善小而不为,所谓同理心就是看到别人身处苦难,比如玉树地震灾难死伤事数以万计的人,比如近期发生的2022.3.21从昆明飞往广州的MU5735航班坠毁事件。如果我们做不到到达现场就死扶伤,可以在情感上分担他们的痛苦,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为亡者超度也是分担的表现,我们陪伴亡者走过痛苦分担他们的孤独和恐惧。
第七。在饮食方面,我们每吃一块肉可能就是动物的一个生命,如果能做到吃素,就坚决不要吃肉。或者吃肉的时候也不要吃自己亲自宰杀的肉,不要听到或看到动物在死之前他们凄惨的声音。总之要心怀怜悯之心。(佛门弟子真的是心如止水,心如水一般柔软,他们对待自然界当中的每一个生命,包括植物和动植物,都是心怀怜悯的)
第八。慈悲之心。首先是要自律,从长远来看,自律不仅是对我们自身的很好的保护,也是从心底来讲为别人着想,克制、检讨自己,把自身做好在行为上减少自己的损失,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我与别人、我与自然界、我与其他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生存空间。
自律不仅包括行为上的,也包括情绪上的,比如愤怒,仇恨,嫉妒,贪婪,焦虑和抑郁以及恐惧和烦恼,只有当行为上的自律以及情绪上自律之后,我们才能够知道什么是慈悲。
第八。这个不是书中的感悟,是我近期的一个感悟,有的时候我们看小视频说的越多,发现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越差,朋友对你的关心是在现实社会当中,但是你可以对他熟视无睹。而转眼间又去刷小视频,活在虚拟世界当中,但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不是要和大自然进行链接吗?这些手机上充满刺激的视频,看了一个悲伤的你会痛哭流涕,转眼界面来到下一个一个很搞怪的音乐,你又会变得笑了起来,这样我真的是非常痛恨,为什么我们不能够面对自己真实的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