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鹏
“你看你们班小强成绩多好,你再看看你!!!”
一年级,考试没考好,回家被家长吼了这么一嗓子,让我在小强的阴影里呆了好几年。多年以后,我才想明白,这么具有杀伤力的表达方式叫“对比”。文化是有传承的,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也擅长使用这种极具杀伤力的写法,接着讲韩愈的《师说》。
一:《师说》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文章翻译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这不太奇怪了吗?
三:韩愈随随便便用了个对比手法
韩愈在开头先表明了观点: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然后用对比的方法进行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原来语文试卷中经常有一类排序题,这种排序题大体相当于简易的思维导图。中学时,有一些痛苦的回忆,每次给段落分层的时候总是感觉很辛苦。但是,从写作的角度回顾这一类题,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一类题目,最起码告诉读者,文章的段落是有层次的。
韩愈的这篇文章,先把段落中心句摆在段落开头。然后使用3次对比,论证自己的文章中心,这种写法真实把对比发挥的出神入化了。
四:大神们是如何挥舞“对比”利刃的?
(一)我们学习过《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老舍《济南的冬天》
老舍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赞美济南的冬天。
对比北京,写出济南冬天没有风声的特点;对比伦敦,写出济南没有大雾的特点;对比热带,写出济南没有毒日的特点。三次对比,写了济南三个特点。最后把三个特点一打包,用“温晴”把济南冬天的总特点给总结好了。老舍先生随手丢了个“对比”的技能,文章就进语文课本了,你说牛不牛?
(二)鲁迅一出,谁与争锋?
很多同学看过《少年闰土》,并且都能背诵课文第一段,老师开个头,大家一起背诵一下: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故乡--少年闰土》
怎么样?还能记起来吧,脑海中是不是马上就出现了一个会唱《逆战》的歌手?不,应该是出现了可爱的西瓜守护神?我们上学时候,学习的是文章是从《故乡》中筛选出来的,如果你看看原文,就知道什么叫理想,什么叫现实了。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故乡——中年闰土》
《故乡》这篇小说,写的是“我”二十多年后回到故乡时候的一些凄凉感慨。回家前,想起故乡总能想到跟闰土玩耍时的模样,但是见到闰土后,闰土的那一声“老爷”戳破了“我”对农村最后一点美丽的回忆。鲁迅随便用了个对比,大家都沉默了。
五:总结
韩愈在《师说》中还用了哪些写作笔法?下期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