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我是谁”总有一种定义,心中总有一个关于自己的形象。比如,我是个硕士,女人,三十岁,身高多少体重多少,哪哪人,我是谁谁的老婆,谁谁的女儿,我有多少存款,我曾经做过什么工作,我会写文、做饭、唱歌、跳舞、绘画、绣花……
然而这些只是一堆标签,并不是“我”。认同于它们的话,会对你的行为产生诸多限制。比如,硕士不可以穿豹纹(我读研的时候要买一件豹纹还真被伙伴劝说“与身份不符”),硕士不能找初中生结婚,知识分子怎么能边走路边吃东西?严肃作家怎么可以去写网文?作家就应该清贫……
这些还只是比较粗浅的层面。
再往下说,我们会认为身体是我、心是我。
腰痛了,认为“我在痛苦”,但腰本身只是一些肌肉、脂肪等,蛋白质,嘌呤,是物质的聚合。腰那有了某种感受,但是“腰”本身不会觉得舒服不舒服、高兴痛苦,觉得苦或乐的是你的心。
整个身体也只是一堆物质的聚合,有血液、组织液、唾液、肌肉、脂肪、粪、尿,等等,这一堆东西并不是“我”。
或者认为想法是我。“老罗是渣!”“老罗是好人!”意见不同时,感到“我”被攻击了,于是奋起维护。
“邻居真不讲理!气死我了。”一般人是黏着于“邻居不讲理”这个念头,把它当作真实,而事实是“心认为邻居不讲理”,要觉知的是“心起了这种念头”。
除了这种让人苦的念头,还有让人乐的念头和不苦不乐的念头,“我喜欢看《人民的名义》。”“宋茜棒棒哒!”“女人就是要对自己好点。”我们也是一样把它们当作真实。其实各种念头、苦乐的感受、思考问题,这些都只是心本身的功能在运作罢了,它们不是“我”,把心念当成“我”,也会带来无穷的苦。
你不能只知道想的内容是什么,还要知道“我在想”这个过程。“我在想”这件事是真实的,想的内容则不尽真实。
佛陀的结论是:不存在一个“我”,也就是“无我”。
由于上一篇文章提到了轮回,今天饱醉豚群的人讨论了一会儿死亡。其实佛陀的教法目的不是讲死亡,而是揭示身、心的真相,以及教人如何练习可以自己看到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