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站候车,看到了麦家的《人生海海》就买了,其实我没有读过麦家的书,是听过五月天的《人生海海》才来了兴致。当初不知道“人生海海”是什么意思,听了歌词去查百度,知道这是闽南语,意思是:人生像大海一样茫茫然,没有固定的去向,总是会起起落落,总是有很多不定因素。阿信在歌词里唱:就算是这个世界把我抛弃,而至少快乐伤心我自己决定,所以我说就让它去,我知道潮落之后一定有潮起。当时觉得说很好,于是就更喜欢这个词。
从苏州到重庆11个小时的长途列车,我看完了这本书,心里总是浮现书中的那句: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为什么说是英雄主义呢?因为有的人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他们放弃了生活,比如那些吞剪子、喝农药、上吊的,比如“我”的爷爷。有的人选择放逐自己,比如父亲、比如小瞎子;而有些人,选择了好好生活,比如上校(蒋正南,又叫太监,又叫上校),比如“我”的前妻。
故事以“我”的视角,讲述了上校起伏的一生,不同于其他传奇人生的讲述方式,“我”眼中的上校其实一直都很衰,似乎从来都在谷底,而他曾经的风光,都是从老保长和林阿姨那里听来的。他聪明极了,同样学木匠,父亲还是帮工,他已经能接替师傅,经营铺子。即使被抓去当兵,也是一路提拔,后来受伤在医院养伤,却通过动手学习,有了军医的手艺,而且越来越精,有了“金一刀”的名号。再往后因为从事“特务”工作,小腹被刺上耻辱的印记,受尽屈辱;后来错过了投共的机会,眼看就要遭殃,但是因为救过解放军,又在朝鲜战场立国功,后来在军医院也做到了主任的位置。人生总有很多变数,因为林阿姨的执念,因为同事的奸计,上校失去了军衔,失去了工作,回到村里,成了“我”们眼中的太监。一面被村里人嘲笑指点,一面照顾村里人。委屈却平静的生活,又遇到文革,因为曾经耻辱的痕迹被翻出,他情急伤了小瞎子,又因爷爷的举报被抓坐牢。即便坐牢也没有打败他,他甚至原谅了我们一家。但后来为了反抗耻辱的印记被当众扒开,他疯了。看似已经到了谷底,没有活路的他,收获了曾经遗失的爱人,虽然没有以前的风光恣意,但生活平淡简单,与爱人携手走到了终老。
因为“我”用了两部十六章讲了上校,第三部也讲了不少上校,看似上校是主角,但主角何尝不是“我”。前两部分,“我”有家的庇护,是一个思想简单肤浅的孩子,对善恶是非不分明,比如和大家一起嘲笑上校是“太监”,文革期间被小瞎子、胡司令他们带偏思想,只关注上校的秘密,而没有是非观;即便是爷爷揭发上校,全家被人戳脊梁骨,“我”想得更多的还是自己家和自己,比如事发之后一直感觉自家惨,祈求被原来,,却从没有考虑上校的屈辱;比如意识到爷爷的错真的威胁到家人之后,彻底离开爷爷搬上楼。这里的“我”真的算不上讨喜,但确实平凡的大多数。
道第三章“我”远走海外之后,零星地回忆异国他乡的生活经历,并不多么详尽,比如工作上因语言不通受的歧视委屈,比如遇到所爱又失去的痛苦,比如流落街头的落魄。正是这些人生沉浮,让“我”开始思考上校的人生经历,思考自己的人生。所以回国后他坚持找到了与林阿姨远走他乡的上校。此时的上校因精神问题,失去了以往的记忆,如孩子一般单纯,生活清贫安稳。从林阿姨口中,“我”又了解上校另一段传奇,在自己经历浮沉之后,更加能体会上校人生传递的能量,最后视他为亲人,陪他以及林阿姨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人们所谓的感同身受,没有经历相同的境遇,是很难“感同”的。从这一点讲,我自己的人生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对于“人生海海”真的难以体会,至少体会不到“海”吧,最多是“河”。但是有一点我很认同,那就是潮起潮落都有时,与其悲观,不如去拥抱,或者在努力一点去好好过。
像我,目前人生谈不上跌宕起伏,但也有遇到自己觉得过不去的坎,比如高考。我算是很自负的人,小学初中都是学校的尖子生,但我大约到初中便认识到自己天资不高,但是内心还是自负的,所以高中时很痛苦的。高一高二还是靠努力在尖子班排到了前列,到了高三就觉得力不从心。明明认清了现实,但就是不愿意接受,最后压力加上本身的能力不足,高考并没有发挥正常水平,勉强上了一本。但是当真的上了大学,经历了那一场低谷,反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尽力做一个勤奋的学生。我大学没有突出成就,就是成绩不错,没能力搞研究,我就学点小技能。这种看清自己的生活,又去努力经营的感觉很不错,直到现在还是能在状态。虽然走上社会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也遇到一些波折,比如工作上被压得想辞职走人,比如和婆家有矛盾想放弃婚姻,这个时候想想曾经经历的,就告诉自己: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有多少次我们自以为山穷水尽,到头来还是柳暗花明,就像潮落一定有潮起,活下去需要勇气,好好活下去,需要的是更大的勇气。
所以,如果你也遇到逆境,如果你也在生活的海洋挣扎,也告诉自己:人生海海啊,潮落潮起都有时!然后笑着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