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岛魰
这两天在医院照看母亲,顺便把买的书看了,《总有些路 要独自行走》这本书光看名字,大家会觉得比较鸡汤。当我把我买的书籍拍照发到读书群,有人说鸡汤文。但当我看完整本书后,并不觉得是鸡汤文。文章多数是作者的自身经历,还有一些作品的读后感以及几篇日记。下面就讲讲自己的读后感:
-1自强、励志
作者徐沪生本人确实励志,90年的小伙子,也才二十几岁,却独自担负起照顾全家的重责。十八岁父亲病重花光所有的积蓄还负债,作者读大学的费用都靠自己挣,而且还给家里寄生活费,大学毕业就存下了几万块钱,父亲的病每年还会复发一次,每次都是他负担大笔的医疗费,好不容易攒了一笔钱,一下子就又没了,攒了又没了。就这样过了好几年,最后没有治好的希望,而治疗费像是个无底洞,再也承担不起的时候,无奈的做出让父亲出院的决定,几年前就有人建议他放弃,可他没有,坚持到了现在。我想如果我换作是他的话,我是承受不住的,我母亲住院折腾一下,我都快受不了了。我上大学期间也想自己自强自立,不要家里一分钱,虽然我有去兼职,可我没有做到完全独立。作者的能力和承受力真的比一般人强,面对如此的经历,这样的自强不息,难道不励志吗?
-2勇敢、追随内心
在家里有重担的时候,作者辞去上万月薪的轻松稳定工作,勇敢的走作家这条路,因为喜欢,纵使艰难,也要去勇敢的去追求。就算周围人都反对,就算写作收入不稳定,就算不晓得父亲的病什么时候还会复发需要用钱,作者还是勇敢的追随自己的内心。换作是你,你能像他那样做出选择吗?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迫于无奈和压力还坚持着。
-3真实感
作者写的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还附有日记。很多内容都很详细,有种窥探到了作者隐私的感觉,作者把自己的故事的故事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眼前。我想一来写作是作者释放自己压力的方式,那么多年熬过来,这中间想必有很多难熬的时候,也不能总把这些悲伤的事情和负面情绪要周围人来负担。久了,大家都受不了,而自己也总得找个宣泄口。二来就是可以记录这段岁月,也算是种纪念。三来分享自己的经历,给读者朋友力量,尤其是有相似经历的朋友,或许能从中找到慰藉和力量。
-4观点表达直接
作者很直接的表达自己。
我一直努力做一个自爱、自重、自私的人,一切一切都以自己为重。不是别人不重要,而是自己更重要。
作者更追求特立独行的生活,做特立独行的自己。在回复读者的提问时也是毫不委婉,而是简单直白,甚至有点粗暴,希望能点醒读者,要读者直面问题。一个勇敢坚强的人,估计很难忍受他人胆怯懦弱,而且毕竟路还是得自己走,别人也只能给建议。
-5本我和超我
我很喜欢书里面———“表里不一”是对写作者最好的赞美。
本我,我定义成一个人本来的物理生活;超我,我定义成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远高于物理生活之上。
若说“人如其文”,可见这个作者有多没艺术成就,文章写得高于作者,看不出来这样一个人居然能写出那样的作品,这才是艺术创作。思想不能被生活禁锢。作品,不等同于写作者的本来生活。
是呀,如果作品不局限于自己的生活,那样才有更高的高度。很多时候,我们喜欢的是作者的作品,但未必是喜欢作者这个人,当面对作者和作品有差距时,我不应该嫌弃作者,而是应该赞叹欣赏。
-6多阅读、多思考
看这本书时就能发现作者引用了很多作品,并进行了思考,写出了自己的感受,看完作者写的感受,我都想去看这些书籍了。阅读的多了,不仅能丰富写作素材库,还能提升自己,多思考,多写作,慢慢把外在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同样一篇文章,你能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下面我想提提对这本书的建议: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有一种感受——重复感。同一本书,不同文章,出现几次相同的观点和引据。这样会让读者有点疲乏感。诶,这前面不是提过了吗?怎么又提呢?
例如32页中,二十出头,就忙着过八十岁的日子,那以后六七十年还有什么意义?等着老?等着死吗?53页中,如果二十岁就过上了八十岁的养老日子,那这漫长的一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71页中,才二十出头,就恨不得立马奔到八十岁,过退休养老的自在日子。等等。26页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后面文章中也有引用。这样感觉作者的论述会有点重复空乏。
还有一点就是觉得作者的语言表达还需要凝练,有的有点情绪化,口语化。例如85页中,最后一段,就怕有些人,纸上谈兵,嘴上说得一溜一溜的•••那是活该。
目前作者写的更多的是本我的生活,希望以后作者能写出更多超我的作品。语言也耐人寻味。
好了,我自己也要好好努力,就算业余爱好也要努力。以前看书籍作品什么的,都写不出什么感受来,慢慢地写几次,现在也能写一些东西了。多思考多写写还是有效果滴。
爱好写作的朋友们一起加油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