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四大名著,我都是高一时看的,距今已有八年。当年看时,皆不是太懂,不过,倒也分出喜欢的次序来。除去《红楼梦》,我最喜欢《水浒传》,然后是《西游记》,最后是《三国演义》。
八年光阴,足以改变某些当初坚持的东西,以至于如今重看时,《三国演义》在我心中,地位徒升。
张爱玲心中爱情的模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对三国态度的转变:因为懂得,所以喜欢。
八年前尚年少,所阅四大名著,除去情节故事,不能理解其中古文及历史典故,更不能理解的是人物的忠义孝悌、是非成败、悲欢离合以及小说里的兵法战略。也就是说,我只看到故事本身,却未理解其灵魂,故觉《三国》就是一部不明所以,一直打仗杀人的小说,觉得没意思,所以不喜欢。
而今迈步从头阅,无限三国,锦绣山河,英雄何其多。重读三国,当年不解的,大部分都解了,虽对兵法战略理解得不是太透彻,但也足够让我喜欢上三国。
0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临江仙》
我合上泛黄的书,脑子里浮现了书前的调寄,这是是明朝杨慎在《说秦汉》里的一首词,也被作为《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内心感慨万千。
魏帝被迫将皇位禅让给司马炎,魏灭,晋兴,后灭吴蜀,统一三国。从此,三国时代的英雄,随水而逝,是非成败也淡出历史,相关的故事,也都成为后世人酒后谈资。
江山还是旧时的江山,夕阳还是一样的夕阳,可那时的人事,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那隐逸之人,白发苍苍还在江上饮酒,欣赏大好山河。
难道古之英雄,真不如山中隐者?
这是个无解的题,因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03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也许是当事人的回答,因为,每一个做选择的人,都必定有自己不可不选择的理由。
于我个人,却有些私心。如果,你问我孔明是入世好还是出世好,我宁愿他过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生活。至少,在辅佐刘备登上王位后,天下三足鼎立时,他就该功成身退,回去找他弟弟。
这样说,当然有失偏颇,如若他不出世,或者是功成身退,怎会有后来流芳千世的诸葛丞相,又怎会有这么精彩的三国?
所以,当他星落五丈原后,三国也注定寂灭。可以说,没有孔明,三国不叫三国。
有诗说孔明: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我却觉得:生能扶汉祚,死能保蜀民,才是他的功;为三顾茅庐之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是他的名。
他留给后人的,有欢喜,也有泪水,其中,还掺杂着那份遗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也许,正是这份遗憾,才惹得诗人说到今。
04
读完《三国演义》,我想起了甄士隐注解的《好了歌》,最后两句: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两句话,虽然没有三国的磅礴气势,但抒发我观后感还是挺贴切的。纵观三国,英雄出的快,去的也快,通俗点讲,就是在三国这个大环境中,英雄新陈代谢特别快,前方你是英雄,要不了多久就成亡魂,然后,新的英雄又横空出世,接着做你做的事,可不就应了:你方唱罢我登场。
当年,刘备,曹操,孙权,各自建立政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为了建立蜀汉政权,桃园兄弟阴阳隔,庞统身死落凤坡,多少英雄成白骨,最后诸葛又星落;为了建立东吴政权,孙家豪杰死无数,周家儿郎也丧生,鲁肃吕蒙成鬼魂,陆逊也亡进荒冢;为了曹魏政权,天子曾被曹蛮困,兵败身陷几多危,谋士将军逝几何,兄弟相残七步诗。可是,到头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炎篡位,三国俱灭,这可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三国归晋,晋得一统,可知,晋又是为别人作嫁衣裳。
05
看完三国,得一颇深感受,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曹操奸雄,身边虽也聚集了一群能人谋士,可终究是另一群曹操。当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弑后囚帝,后来,自己的子孙也遭到旧臣司马家族同样的对待。
而刘备仁义,身边有关张这样的兄弟,又有子龙这样舍命为主的将军,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不存邪念的丞相。虽然蜀被灭,那是因为,有扶不起的、亲小人远贤臣的阿斗,他不似其父,故身边聚集了一群小人。如果不是看在刘备的情面上,没有人会服乐不思蜀的阿斗。
记得晋司马炎说:有此主,纵使孔明在世,也难阻蜀灭国。我想,智慧如诸葛,不会不知道刘禅难以扶持,只是,念着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相知相识之情,还有刘备的仁义,以及托孤的信任之意,他才逆天而行。刘备仁义至此,身边才会聚起这样的人才呀。
再看看孙权,也是能识人用人,身边才聚着那么多能人志士。可吴国后来的君主,大都远贤臣近小人,以至于在前朝大臣都死了后,葬送了东吴。
我想,做人做刘备最爽。一生得身边人如此相待,值了。
今天,浅谈一下对三国的阅读感受,致敬三国,致敬经典。
我欠《三国演义》一场喜欢。时隔八年,今日,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