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巧肉”,又名“黄巧粑粑”,是梳子铺人过年过节和家中做大喜事时必不可少的一道传统宴客名菜。说它是“肉”,它却不是肉食,说它是“粑粑”,但它却远胜于肉味。
“黄巧肉”是用面粉适量,加井水和面,然后打入鸡蛋液、再放入切碎的五花肉、盐、辣椒粉等调料充分搅和,静置发酵一段时间后用茶油炸制而成。
梳子铺人油炸“黄巧肉”的用料和过程是比较讲究的。
首先将水烧开,趁热加入葱、蒜、姜、芫荽段,冷却后加入胡酿酒用纱布过滤后待用。再将五花猪肉切碎,五花肉肥瘦相间,肥而不腻,瘦而不沾牙。然后再打入自家土鸡下的土鸡蛋,梳子铺农家人,家家户户都散养一些本地小种鸡,土鸡蛋在农家厨房里随时都有,当然梳子铺人制作“黄巧肉”打多少鸡蛋是毫不吝啬的。打入鸡蛋后根据面粉多少,放入少许盐,用筷子打散鸡蛋,最后慢慢放入面粉,一边放面粉一边用筷子搅拌,搅拌均匀后,用盖子盖上,静置一段时间,待充分发酵后便可以生火烧油准备下一个环节:油炸“黄巧肉”。
油 炸黄巧肉的油料选用以及火候的把控才是黄巧肉好吃不好吃的关键。炸制用料以本地产茶籽油炸出来的最为好吃。柴火烧干铁锅后,将茶油倒入锅中,大火烧沸后,将灶火改为小火维持适当的油温,用条匙盛上已经和好的面糊缓缓放入油锅中炸制,这时千万不能添柴加火了,如果火烧大了油温上升快,黄巧肉很容易炸糊的,要让面糊在油锅中慢慢炸,炸至表面金黄便可以用漏勺捞出,沥干油汁,装入竹筛中冷却即可。因其金黄诱人,入口酥香,胜于肉味,所以梳子铺的人们都叫它“黄巧肉”。
记得孩提时,每到年关爸爸炸黄巧肉时,那绝对是令我们兄弟姐妹们最开心的事了,大家都恋在家里那里也不去玩了,一个个都守在土灶边,就等着享受美味的黄巧肉了。
从厨房里飘出的黄巧肉香味与乡村中清新的空气交织在一起,扑鼻而来。
这个时候,梳子铺人厨房里的美味就属于“黄巧肉”。
眼巴巴地看着油锅中的黄巧肉出锅,竹筛上一个个黄澄澄的“黄巧粑粑”馋得我们小孩子口水都流了出来,此时的我们早已是急不可待,用手捧起还有点烫手的黄巧粑粑,小手上下簸几下,顾不上大人的呵斥:“等下冷嘎再吃,饥痨了!”,掰下一坨放入嘴里,舌子上打几滚便囫囵咽下肚子去了。茶油炸出来的黄巧粑粑皮焦黄脆香,里嫩外酥,是儿时最难忘的、最温暖的美味。
黄巧肉既可以当零食吃,也可以切片灌上高汤,配上黄花菜、上面撒些葱花、芹菜,胡椒粉,是梳子铺的酒席上十大碗之一,一道正宗、地道的梳子铺地方菜品。
梳子铺人爱吃黄巧肉,我也喜欢吃黄巧肉,小时候最爱吃妈妈炸的黄巧肉。这道梳子铺的特色菜(也可以称特色小吃)始于何朝何代?是由谁发明?这巳很难考证。但有些历史却记录得很清楚,在我的记忆中,在过去那物质馈乏的年代里,梳子铺人开荒种麦子,麦子熟时正是家乡水稻青黄不接时,能干的梳子铺人将自己种出来的妻子磨成粉制成“黄巧粑粑”,不仅填饱了那时我们小孩饥饿的肚皮,也带给了我们舌尖上无比的快乐。
现在梳子铺的“黄巧肉”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承载填饱肚子的历史任务的“黄巧粑粑”了,如今的黄巧肉梳子铺人给它增加了多种馅料和调料,它的味道也是越丰富,但是最珍贵的当然是它在梳子铺的历史。
直到物质日益丰富,美食琳琅满目的今天,黄巧肉(黄巧粑粑)在梳子铺这一带老百姓餐桌上地位一直沒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