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是每位上过学的学生都要背,也都应会背的一句。但是,有几个问题可能是在我们背诵时没有考虑明白的:
1、本句是论语开篇的第一篇,为什么孔子及其学生们把这么一句话放在如此重要位置?
2、这三句话似乎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孔夫子要说这句话?还如此重要?
在《论语新解》中,钱穆先生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讲解,理解起来非常有趣。
1、本句并非三句无关之言,而是孔子的三层求学境界,亦是孔子认为的求学必经的三层境界:
境界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十五志于学,最初的乐趣在于学了,并有机会实践(习),觉得自己掌握了,有能力了;
境界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后来,随孔子学术能力越强,也有了一定的学术思想,有那么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并实践(有朋自远方来),则是另一种更高的境界;
境界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最后,孔夫子成就了一家之言,周游列国,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认同,那时他并不自以为是,觉得别人不接受他的观点是愚昧的或为此生气,而是踏实传播仁政,这又是一种境界
孔子(或其弟子)将此句放在第一位,可见是想告诉所有弟子及世人,想学孔孟之道,你得先有如此的心态与价值观,也要做好准备经历这三种境界。
可惜,大部分求学者都留在了第一境界。而那些所谓的大家,本应在第三境界的人,却没有成为“君子”,因为他们没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这样读起来,三句话就有关系了,是在谈同一件事,而且是层次分明;同时,这句话也指导着自己的求学之路,知道自己到哪里了。
2、这句话之所以是篇首如此重要的位置,个人觉得:
第一,是孔夫子的求学写照,有这个经历才有后面的智慧;
第二,提醒所有跟随孔子的学生们,求学都要经历这些境界,不可焦躁,也不可有他求。
所以,这句话这样读起来的确就有了那么一点意思。
(注,所有文章解读均是个人浅薄之见,没有对错,随年龄经历,这些看法会随时变化,这也是读经典的有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