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写公众号大半年了,还是第一次写涉及感情的文章,主要是对感情愈发看不透了......
高中那会还是母胎单身,看了几部小说,觉得似乎已经看透情事,经常接受同学、闺蜜的感情倾诉,有时还忍不住分析、开导一番。然而,现如今婚龄近十载,越发体会到,人生的每个阶段,对感情都有不一样的认识和想法。哪怕看了无数人的感情史,作为局外人,你都无法感同身受,同样,当自己亲身经历时,你才明白,以前的慷慨陈词,只不过是慷他人之慨。
有些人觉得,作为女生,就应该一开始擦亮双眼,觅得良人,安稳一生,而我持有不同观点。倘若与您三观有出入,那么,这篇文章,您不需要往下看了。
我觉得谈恋爱和找工作一样,是需要试错的,你需要“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然后才会白头偕老一个人。”
春心萌动的青春期,我们很容易为美好的异性心动,一颦一笑,均能牵动心弦,对方的一个眼神,也许会让我们辗转反侧,我以为,这正是青春的美好。倘若一开始就懂得精挑细选,直击目标,我觉得不是受了长辈的训练,便是成长之路较为艰辛,心智早熟。这是一种个案,如果这是一种普遍状态,爱情之美好,将大打折扣。
有些人认为,有过N段感情经历的人,是“贬值”的,对TA的配偶,是不公平的(当然,这类人暗指的,一般是女性),在我看来,尝尽酸甜苦辣后,择一合拍的伴侣锦瑟和鸣,远比从一而终后百般纠结的东张西望要强过百倍。
找工作亦是如此。
很多人对工作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问其原因,说是“这不是我喜欢的工作,只是混饭吃,干嘛那么拼?”、“如果遇到喜欢的工作,我一定把它当做一份终生事业,倾注所有”。然而,当问起TA喜欢什么样的工作,TA又难堪了,好像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
所以,很多年轻人在找工作上存在误区:
1、专业对口。因为觉得如果不对口,就白白浪费了四年。由于现有的教育体制决定了绝大部分人在高中毕业前,对各个具体的职业知之甚少,高考选专业大多是随大流或跟着感觉走,上大学后才发现并非自己擅长或者兴趣所在。如果为了不浪费四年的学习,而违心选择,想想对比未来35年的职业生涯,哪一个更浪费?
2、以薪水高低来决定职业选择。其实在起点阶段,薪水差别再大,也不过两三千元,但是多年以后再看,有些曾经光鲜耀眼的行业早已日薄西山甚至销声匿迹,而一些新兴行业比如互联网科技,短短几年却以几何级数增长。
平台、资源、眼界、机会、好老板、失败的经验,这都是未来会升值的宝贵财富,年轻的时候,即使牺牲点当下的利益,也是值得的。
这让我想起《罗辑思维》总编李翔说过的一个例子:Facebook的COO桑德伯格,是今天硅谷鼎鼎大名的人物,而且是一名女性。她出生在华盛顿,哈佛毕业,当过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的助理,但是2001年的时候,她觉得还是应该去最有活力的硅谷闯一闯,当时才成立三年的谷歌(还没有上市)为给了她一个不是很满意的职位和头衔。让她颇感不值,很是犹豫:人家可是干过财政部长助理的人啊,从发达东部到西部,从政界到商界,从大机构到小公司,待遇还不咋地。但是,当时谷歌的CEO施密特跟她说了一句话,让她立刻转念,毫不犹豫地加入谷歌。
施密特说:“如果有人给你在火箭上提供了一个位置,那么,甭管位置好坏,先上去再说。”
后来,桑德伯格也把这句话当做建议,送给很多年轻人。
撇开那些很早就知道自己兴趣特长的少部分人,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也是需要试错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急需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如果坚持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才出手,这无疑会大大延误年轻人进入职场的时间,对普通家庭,这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如果等待时间过长,也会增加年轻人的焦虑,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也会随着时间不断发酵。
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从未进入职场的年轻人,TA又如何能判断得了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喜欢的呢?工作的职责、收获都需要时间来体验,不是看一眼就能判断的。很多看起来劳心劳力的工作,如果能让你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人脉迅速扩张、或感受到人生的价值,你也会慢慢喜欢上,进而发现无穷的魅力。哪怕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兴趣另有所在,也没关系,在温饱无忧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发展爱好,然后不断的创造机会,实现跨越,这成本比一直等机会,要小得多。
况且,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当前你钟情的工作,也许很快被社会淘汰,十年以后炙手可热的工作,可能现在完全看不出踪迹,难道你还要一直坚守所谓的“一见钟情”吗?能够将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就是好工作。
所以,我主张,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样的人适合自己、什么样的工作才能激发你的潜能,那么,不妨先选一个看得还算顺眼的人、工作,先试一试。当你“两情相悦一些人”之后,会发现“真爱”所在,然后“白头偕老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