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关于教育,古圣先贤在《三字经》开篇,就已经明确地为我们开示了。在幼儿就接触的读物里面,就指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宗旨和方法。
教育,首先需要肯定,人性本善。而这个“善”,在佛法里是圆满的意思。二边不住,中道不存,这才能称作善。如果仅仅认为是善恶的善,那么就存在对立,在佛法叫边见,是见思烦恼的一种。这就是使我们长久轮回于六道的主要业因之一。当然就不能算是善了。
世尊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如来智慧,是一切种智,是圆满的智慧。如来智慧,不仅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而且对于诸法是如何产生,圆满通达。如来德能,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而为说法。随缘自在,自在随缘,所到之处,皆令众生生欢喜心。如来相好,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菩萨在成佛前,还要花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这完全是为了摄受众生方便。其实我们知道,自性的相好是无量的。正如慧能大师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善”,自性本自具足的智慧德能相好。在佛不增,在凡不减。
自性是我们每个众生都具足的,而且永远不会失掉。但是,我们处在五欲六尘之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产生了妄想,分别,执着,使我们圆满的自性被盖覆住了。就像长久处于厨房中的油灯泡一样。常年使用,却忘记擦拭。虽然灯泡依然开着,但是亮度逐渐减弱,甚至暗淡无光。这就是习性的作用。内心里面产生了贪瞋痴慢疑的因,如果再有怨恨恼怒烦的内缘,加上财色名食睡的外缘,因缘聚合,必产生相应的果报。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这个道理。
既然自性如此圆满,而习性却很容易导致我们堕落于六道受轮回之苦,那么我们就该防止习性背离自性。这就是教育的作用。即苟不教,性乃迁。
那么教育的方法是什么呢?古圣先贤告诉我们,教之道,贵以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全身心投入在一门上,能使我们心定。定能生慧,就能打开我们自性的宝库,这样我们就能恢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德能相好了。佛法常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根本智,是通过戒定慧的修学而获得的。有了根本智之后,我们才可以广学多闻,成就后得智。然后才能有各种善巧方便,为人演说,普度众生。《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得到了根本智之后,才离开老师,进行参学,获得后得智,成就了无上正觉。
教育是重要的,是伟大的,而教育者,更是值得尊敬的。父母给了我们身命,而老师给了我们慧命,才使我们变的完整。所以净业三福前两句就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孝亲尊师,是佛法的核心。佛法是地地道道的教育,释迦牟尼佛是地地道道的多元文化的义务教育工作者。世尊在31岁夜睹明星,明心见性之后,就开始了普度众生的教化生涯。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不疲不厌。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两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现在处于末法第二个一千年。到目前为止,出现了六种不用形式的佛教:一,教育的佛教,即释迦牟尼佛的佛教;二,宗教的佛教;三,邪教的佛教;四,学术的佛教,即研究佛法的哲学,科学;五,企业的佛教;六,观光旅游的佛教。所以末法时期,鱼龙混杂,切不可盲目,更不可以偏盖全,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一句迷信,抹杀了世尊所有的成就。这样的话,愿解如来真实义只能是口上说说罢了,三世佛都只能喊冤了。
教育者是伟大的,是值得尊敬的,更是值得的。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要想有好的果报,必须修因。佛门万行,布施为先。佛教给我们,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而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是世间所有人都希求的。而教育工作者,老师,圆圆满满地具足了这三种。老师辛辛苦苦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内财布施和法布施。我们得到老师的点拨,心开意解,这是无畏布施。所以,教育,是世间积福,积德最好的方式,也是教化众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所以,释迦牟尼佛能够舍弃王位,从事于教学。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亦复如是。
感恩教育,感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让我们从无知,迷茫的沼泽中拔出双脚,能够继续前行,追寻梦想。
顶礼所有的师长。愿教育之树永远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