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1030字
阅读时间:4分钟
导语
根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六“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安全”,专题三“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战略部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担柴达林盆地和河湟谷地的“典型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考察研究”,并于2020年8月组建河湟谷地土地资源考察分队,重点考察不同耕地利用强度下土壤环境、水质和土壤保持效应的变化。
8月12日考察分队制定了科考方案,详细部署了调研区县和考察内容,统一规划了考察路线和样区布设,确定了野外科考成员(6名科研人员和22名研究生),安排了科考报备流程、人员分工以及安全防护等(图1)。
8月17日考察分队兵分三路向河湟谷地进发,其中教师队乘高铁率先抵达青海进行科考报备,并与青海省青藏科考服务中心马本元主任、专题联系人刘林山老师就科考工作开展、成果产出与转化等交换了意见(图2);
学生主力队携带相关仪器设备与采样工具随大巴行进;新生队直接从家里进发。队伍于晚上10点左右在青海湟源县丽都酒店汇合。
8月18日清晨考察分队在湟源县和平乡集结誓师(图3),随后按任务分工兵分三路,从湟源县、互助县、到民和县逐县进行调研。
其中土壤组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大田、大棚、梯田、草地等)的土壤进行采样,涉及樟子松苗圃和青稞、油菜、当归等作物,测试土壤容重、含水量、有机质、机械组成以及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调查耕地施肥、灌溉和农药使用情况(图4);
土壤保持组主要调查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保持效应,考察各流域内水保措施,包括淤地坝、梯田及各种植被措施(图5);
水质组主要监测水系断面耕地利用强度变化对水质的影响,在耕地上游进水口、下游退水处、农田灌溉水渠等采集水样,测试化学需氧量COD、总氮、重金属含量等指标(图6)。
本次野外科考自8月18日至9月7日,历经21天,行程5000多公里;
采集土壤样品876个,监测农田灌溉水系断面160处,现场测定水质指标10余项,采集水样400余个;
完成94个点的地表覆被和土壤保持情况调查,无人机航拍100余次;
并收集整理了2007-2016年土壤、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相关数据66份(3.6GB)。
科考采取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奥维地图导向,通过实地调查、无人机航拍、室内分析等手段,结合社会调查和入户访谈,完成了青海省河湟谷地关键区耕地利用强度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考察。
作者简介
朱兆龙,1977年3月生,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估、土壤红外光谱特征研究。
招生信息:每年招收水土保持及相关专业硕士1-2名。
文案:朱兆龙
图片:第二次青藏科考土地资源考察队
编辑:李胜楠
审核:安韶山 黄懿梅 焦菊英 张强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