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神的由来
荼是中国人对人类的特殊贡献之一,它不仅成为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俗,并且还传到国外,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
最初的荼被当作药材,也不叫荼。“荼”字是在唐代定下来的,唐前古籍中只有“茶”、“槚”、“茗”等字。《诗经》中就有“谁谓茶苦”,“采茶薪槚”之类的诗句。“茶”即是一种苦菜。
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茶不但可以治病,而且还能清热解渴,健脑提神,并富有清香气味,是一种极好的饮料。于是人们开始大量种植、采制,渐渐养成了一种饮茶习惯。随着饮茶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作为饮用植物的“茶”越来越广泛,为避免与“茶”字的其他涵义相混,唐人便把“茶”字减去一笔,成了“茶”字,“茶”字便成了这种饮料的专用名词了。
茶从药用过渡到饮料,大约是在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和王褒《僮约》中,都有茶的记载。饮茶的普及和盛行是在唐代,而茶学专家陆羽和《茶经》的出现,更称得上是饮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湖北天门县城北门外,有一处著名的井泉,人称“文学泉”。泉后有一碑亭,内立石碑,正面题“文学泉”,背面题“品茶真迹”。碑亭后建有“茶圣”陆羽的庙,石壁嵌线刻陆羽小像,端坐品茗,极有风致。陆羽在历史上实有其人,曾被授以太子文学官职(但未到任),此泉为纪念陆羽而得名“文学泉”。
陆羽生活在唐玄宗至唐德宗年间,大约活了七十来岁,湖北天门就是他的老家。他一生很为坎坷。陆羽一出世,就被父母遗弃河边,尤盖寺的一个和尚听到哭声,将其收养。陆羽长大后,模样不佳,但天资聪明好学,诙谐善辩。“及长,聪俊多闻,学赡词博,诙谐谈辩,若东方曼倩(西汉大滑稽家东方朔)之俦。”(《大唐传载》)。
因是孤儿,父母无踪,故无名无姓。得名陆羽有两种说法,一是“意陵龙盖寺憎姓陆,于堤上得一初生儿,收岸之姓”。一说是他拿来《易经》打卦,得一卦辞为:精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水鸟到了高平地,它的羽毛可编成文舞的道具。这是一个吉卦,又与自己的身世相合,他十分高兴,便以陆为姓,以羽为名,以鸿渐为字。
陆羽在寺中受了许多苦,后不堪忍受,逃离而去。他当过戏子,多扮丑角,在一些滑稽戏中大显身手。但生活经历的不幸又常使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徘徊不得意,或恸哭而归”。陆羽通过自学,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与名士颜真卿、张志和、女诗人李季兰等很有交情。他对茶犹有研究,嗜茶如命。为了研究茶的品种和特性,陆羽游历天下,遍尝各地出产之茶,遍尝各地之水,常要亲身攀葛附藤,深入产地,采茶制茶。朝廷听说陆羽很有学问,就拜他为太子文学,后又让他任太常寺太祝。但陆羽一心研究茶道,拒绝朝廷请他作官的任命,隐居江西上饶广教寺内多年,终于写出了世界第一部研究茶叶的专著-《茶经》。全书有三卷十篇,记述了茶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茶的工具、季节,茶的加工,煮茶和饮茶的方法、用具等。此书开茶书之先河,后世百余种茶书皆源于此。
陆羽为人们的饮食生活、对茶叶的研究作出很大贡献,人们要感谢他、纪念他,陆羽在死后不久,即被奉为“茶神”、“茶圣”。当时茶神像多为陶、瓷小偶人,为茶商和茶肆老板所供奉,让他保佑茶业兴隆。
《因话录》载:“陆羽性嗜茶,始创剪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其像置于锡器之间,云宜茶足利。”《唐国史补》又载:”巩县陶者多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沾茗较利,辄灌注之”。《唐书·陆羽》疑称:“时鬻茶者至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此俗延至宋代。欧阳修也说:“至今俚俗卖茶肆中,常置一偶人于灶侧,云此号陆鸿渐。”
陆羽隐居处-江西上饶市广教寺内,原有他所住的“陆鸿渐宅”,宅处有茶园数亩,并凿有一泉,水清味甜,陆羽品为“天下第十四泉”。泉边石圈上“源清流洁”四个篆字是清末知府段大诚所题,至今完好。传说陆羽在此潜心著书,以自凿的陆羽泉水,烹自己所种之茶,自得其乐。
茶走进了文人生活,不仅为了解渴提神,更能陶冶性情。品茶给文人学士带来了无限的情趣和欢悦。大诗人白居易在《食后》咏茶诗中,写道:“食罢一觉睡,去来两瓯茶。”显示了饮茶的乐趣。宋代苏轼甚至说,“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话。
我国古代还有以茶作为结婚聘礼的习俗。明《天中记》说:“凡种茶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这是由于茶树的栽培只能下种,不能移植,人们取其意,把茶作为女方接受男方的订婚聘礼,叫做“受茶”或“茶礼”。《红楼梦》中王熙凤说林黛玉:“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还不给我们家当媳妇?”就用了“受茶”的典故。
中国茶自唐朝输入日本后,逐渐形成了具有美学艺术的“茶道”,至今兴盛不衰。十七世纪初,中国茶叶传入欧洲及其他地区,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