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问策,莫不如舒缓宣泄
----读《我不是潘金莲》
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我以一种类似执拗的心情读完了《我不是潘金莲》,读后,一种五脏六腑都被拧巴了的痛楚瞬间升起,一股深深的悲哀霎时笼罩全身,对不是潘金莲却被自己或他人认为是潘金莲的女主人公,对不是官僚或者不能不能称之为官僚的的官员们,对露出些许奸猾但仍然善良的小人物们,我无法发出任何声音。
恰逢我生活的这座城市被10年不遇的洪水侵袭,导致道路断交、停水停电,部分城区陷入汪洋。尔后知晓全省多部分区域惨遭洪水肆虐,部分村镇被淹,财产被损毁,官方有了伤亡统计。于是,很多群众怨声四起,或在朋友圈、或在媒体一边发着或悲情或伤感或忧心或焦虑的言论,一边谴责着政府的各种不作为;机关干部们或主动或被动取消了全部休假,走出办公室,走到防汛一线,忙着疏导人群,忙着抗洪抢险,忙着供水抢修,还忙着不可思议的社会维稳。
掩卷沉思,书内的悲剧女主还在墙角执拗、被波及官员还在焦头;窗外依然大雨如注,路面依旧难以行走,出行仍旧是泡影;耳边家人对酷夏无水的抱怨,对大雨倾盆无法工作的叹息,对水库泄洪引起灾情的忧虑;朋友圈中不断传来某地泄洪导致多人伤亡、某某官员不作为瞒报灾情、某某单位无视灾民不予通融;新闻中防汛报道不停更新,或者某某官员亲临一线,或者社会各界救援,或者灾民洪水中挣扎自救。忽然觉得,此情此景,何其相似!何其苦情!又同样何其应景!
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长达十余年的“老人”来说,李雪莲式的人包括接触到的、听说过的、甚至于从省政府从北京劝返的,不可谓不多。对他们,先是报以同情,因为无论如何,总是有了一定的或者真的或者自以为的无法释怀甚至无法生活下去的“冤情”,他们才会有勇气义无反顾的走上这条上访之路,或者是家庭矛盾、或者邻里纠纷、或者是拆迁补偿、或者是不公平对待,等等,理由五花八门、林林总总。之后报以无奈,不断的重复访,不断的被各种理由拒绝,不断的来回奔波,他们的心理多少会发生变化,一旦执拗起来,是任何劝说都是徒劳的,在长期的上访洗礼中,他们的信念反而越来越坚定,即使最初走上这条路是抱着尝试的态度,日复一日的重复也变成了钢铁长城。有时,我们甚至害怕,如此发展,无法收尾,到那时,上访者情何以堪,接访者情何以堪,社会情何以堪?
李雪莲是悲烈,肯定是悲烈。在一场荒唐的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的家庭变故之后,由于前夫的一句话,说她是潘金莲,这位本来怯生生、娇滴滴的女子,为了证明自己根本不什潘金莲,为了洗刷自己的不白之冤,她花去了无数的时间去打官司、告御状,何等悲烈!但是怎么形成的?这其中有她自己的原因,执拗、认死理、一根筋,都对。但她长期上访的悲剧,却更与她遇到的人有关,如果他前夫迁就安慰一下呢,如果当初遇到的法官再耐心一点呢,如果法院专委再柔和一些呢,如果县长再亲民一步呢,如果市长不说那句并不清晰的指示呢,如果.....这么多的如果,终究是如果,于是,悲剧产生了。
审理法官是悲情,绝对是悲情。法官有错吗?没有!从法律角度上来讲,他一点错都没有。在证据确凿、事实清楚的基础上,他的审理结果是正常的而且是正确的,完全符合法律规定,也履行了法官的职业道德,本来是无可挑剔。确实是“本来”,如果在美国,在英国,这样的法官,案件审理完毕,他即功成身退,也算无可挑剔。但在中国不行,这不符合国情,我们的法官首先是人民的法官,法官不仅要明确案情、判个是非曲直,还需要释法明理,更突出的是要履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职责。作为李雪莲一步一步走上上访之路的导火索,在维护稳定的大环境下,一审法官似乎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停职反省似乎都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了,他不悲情,谁悲情?
涉事官员是悲凄,注定是悲凄。不论是因庆祝老领导生辰饮酒导致的思路瞬时短路而对农村妇女李雪莲视而不见的官员,还是对李雪莲市政府静坐上访采取观望听之任之就等着推卸责任的官员,还是心不在焉随意交办工作而导致李雪莲被拘留的官员,其实都算不上悲凄。正是这看似不负责、不把普通百姓的事当事的大小官员,才会一步步推波助澜,将李雪莲逼到了北京,逼到了人民大会堂,逼到了省委书记面前,如果不是遇到那个想的太多的省委书记,或许事情还有转机,于他们的仕途影响不大,偏偏想得太多的省委书记听到了中央领导那看似深意的谆谆教导,于是,这些“涉事”的大小官员彻底“杯具”了!
就像这场多年不遇的倾盆大雨带给我们的,各种不适、各种伤害、各种留言,纷至沓来。这洪水袭来,恰似一幕华丽舞剧,各色人等,披挂整齐,唱念做打,轮番出演。有大爱,人民子弟兵的奋不顾身,有省市领导的关切慰问,有基层干部的兢兢业业,有社会各界的爱心救援,有受灾群众的奋力自救;有大悲,道路坍塌、出行不能,房屋冲毁、流离失所,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经济受阻、发展停滞;有大殇,有站着指责抗洪不力、行动不迅速的路人甲,有手拿苹果无视身边灾情却不停国家在南海问题中对菲的一再忍让的路人乙,有衣衫不整蜗居一隅不停转发各类诸如“大雨造成重大伤亡”、“某处因大雨导致地陷”、“某地因洪水停水停电”的留言的路人丙。这出悲剧中,也有悲惨、悲情、悲凄。
浩瀚的人类前进历史,从悲观哲学上来说,其实就是一部矛盾发展的历史,一部拧巴--缓和--再拧巴--再缓和的历史。《我不是潘金莲》表面上看,写的是农村妇女执拗的困在自己思维中不断拧巴着上访的长篇,但是放到中国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去,似乎只是一个微小的桥段,放到人类历史渐进征途中,连一丝水花恐怕都很难激起。人类从母系社会发展至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日新月异,对人类的思维也在产生震颤。
每天疲于找到一枚野果果腹的元谋人恐怕无论如何也不懂,李香莲为什么会想到假离婚,其夫为何坚持假戏真做,当然更不知法官为何物,县长为何职,更不会理解为何洪水袭来,为何不或者专心抗洪抢险,或者仓皇逃命,反而有心情发微信、晒截图、传留言、讲牢骚。人越来越复杂,人的思想走的越来越远了。拿我们自己来说,几千年封建社会沿袭,小农经济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的同时,将人们的思维也桎梏在牢笼里,似乎就该这么想就该这么做;新中国成立,带领国家民族向独立的伟人们成为普通大众远不可及、顶礼膜拜的所在,生活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与伟人搭边才够圆满,就连结婚这么私人的事情都不由自主的背诵语录;改革开放三十余载,伟人的光环在物欲横流中日渐褪色,大明星、小鲜肉、富二代成为竞相模仿的偶像,我们的思想被不断的撕扯着,于是就出现了以上访为业的李雪莲,出现了漠视的官员,出现了路遇不平不是拔刀相助而是忙着晒图的路人甲。
矛盾不断累积,也在不断释放着。人类用了几千年结束茹毛饮血开始煎炒烹炸,放弃采摘野果学会精耕细作,从民主到专制再到民主,从思想自由到桎梏再到自由,智人历史发展中累积的矛盾在不停尝试、不断探索、不时寻找释放的渠道。古时奴隶反抗压迫、农民起运动是以身体暴力宣泄,焚书坑儒、独尊儒术是寻找思想的出路。而今,上访告状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发微博晒朋友圈也是一种矛盾的纾解,所以我们关注上访者,维护发展大局稳定,我们关注自媒体发展,引导社会舆论方向。从古至今,乃至百年,我想,别者无他,愿思想沿袭,思维承继,顺其自然,对诸事诸人报以宽容,毋庸多言,惟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