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离“怪兽家长”有多远?
“写快点,别磨蹭”
“不准看电视,好好练钢琴”
“怎么写得这么乱,你就不能写好点?气死我了,我一会儿不看着都不行”
“把这支舞学会,不然今天就别吃饭。”
“你看你,考这么点分,你也不嫌丢人?你看人家谁谁,人家怎么就能考一百?你笨死了!”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相信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有的情景。
有人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打小怪兽”。可孩子们的幸福是什么?
前段时间李湘的女儿王诗龄在微博发了一则视频,“周末在家学数学作业”,全程她自己都在用英文讲解题思路,英语发音正宗且非常流利,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
接着很多文章出来是这样写的“李湘女儿王诗龄活得那么拼,你千万不要只带孩子玩。“
“有钱人家的孩子都这么拼,你家孩子在干嘛?”
大意就是,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现在不吃苦,以后会更苦等等之类的论调。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热播的一部电视剧《虎妈猫爸》,其最具现实意义的一点便是聚焦了当下的教育问题,以及亲子关系问题。
我记得电视里有个情节,很多家长去接送孩子,等待孩子放学是次要的,互相打探成绩才是关键。
"你女儿这次考了第几?"
"第20名。"
"不是吧?你没有跟她温习功课吗?你怎么做人家妈妈的?"
"你女儿星期六有没有学英语?"
"没有。"
"语法班呢?"
"没有。"
"不是吧?你这妈妈当得真是......."
教育孩子本来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如今却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父母几乎要把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无数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如果,看不到一点成就。父母则开始焦虑,害怕孩子成绩会落后,害怕孩子比赛拿不到一等奖,担忧孩子写作业太慢,担忧孩子总是爱玩。
不能不说,现在的童年环境太差了,大人把自己的焦虑过多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太多的孩子过早地被赋予竞争的责任,背负了攀比的重担。
我们根本就把孩子当作掌上电子宠物,按一个键,要他吃就吃,要他拉就拉,我们从没想过孩子的感受。
每个孩子本来都有不同的个性,但今日人人都被修剪成一模一样的病梅盆景,好看、值钱,却不健康。
我们帮孩子功利地计算好每一步,在"金钟罩的保护"下,圈养出一个个没痂没疤的完璧孩子,也孕育出了一群群张牙舞爪的"怪兽家长"。
我们忘了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你的生活也需要时间。
02 一屋子证书,却没有一张是学做人的
在这个竞争的年代,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一味地在孩子身上强加自己认为的对孩子好的才艺技能。
让孩子小小年龄就要背负许多压力,也不论孩子到底喜不喜欢。
孩子的压力,源于家长的焦虑。家长的不安,又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
这一代的孩子,懂得的技能很多,琴、棋、书、画、跆拳道、游泳、围棋……样样皆能。
不知不觉,孩子实际上成了家长手上用来炫耀光彩与成就的大钻戒,大家都要自己的孩子闪闪发光。
然而在才艺特长教育中,人们不再关心艺术的价值,只关心它的实用性。
只强调才艺学习要吃苦,却不去懂得带孩子品味其中的美学。
比如有人舍得花钱给孩子找钢琴辅导老师,却不舍得花几百块带孩子去听一场音乐会。
艺术教育不是技巧教育,如果孩子不热爱,他最多可以获得的是特长而不是爱好。
现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们会和周围人说,我家孩子唱歌唱得特别好,我家孩子跳舞跳得特别棒,我家孩子画画很有想象力……
但一旦孩子开始上学,进入初高中,家长们就变成了,玩什么钢琴,你作业写完了吗?别光画画,你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你现在不努力,就没办法上好高中,没办法上好大学,等你以后有所成就,你会感谢我对你的严厉。
孩子们想不明白,从前因为自己可以登台表演,领了证书会炫耀一整天的父母,怎么现在变得对自己的成绩这么斤斤计较?
家长们不知不觉培养了孩子的竞争意识,却渐渐忘了一些胜负以外的心灵教导。
一屋子证书,却没有一张是学做人的。
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
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具体的对手,是虚荣和恐惧。
人到成年后会有很多忧虑,最快乐的时光就是童年。
如果童年都不快乐,以后即使一生获得了所谓的成功,也不会得到幸福。
03 给予孩子自由和信任,回馈于你自律与专注
学习是孩子的天职,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应该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于实践中成长。
给予孩子爱和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理念。
孩子在爱和自由的氛围中长大,内心就有了真善美及完善的人格。
我儿子两岁多了,非常讲道理。我们给予他自由和信任,他回馈我们自律与专注。
曾经我也有段时间做过“怪兽妈妈”,对他诸多限制。
不许他看电视、玩手机,后来发现每次强制性地要求他,都是以大哭大闹收场。后来我开始反思,试着站在他的角度思考。
比如他想看电视或者玩手机,我们会提前商量好。
“儿子,你先看,但是咱们就看十分钟,然后休息下,去看绘本,好吗?”他每次看完都很自觉地自己关掉电视,跑到房间拿起绘本让我读给他听。
有时吃饭前他闹吃酸奶,我们也会说只喝两口,喝了我们放冰箱,再去吃饭。他也很听话地同意,不会再哭闹。
久而久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很听他的话也尊重他,所以他也学会了“听话”。
但是并不是对所有要求都无限满足。我们不可能什么都满足孩子,孩子也不需要永远都顺心,凡事有个界限。
满不满足孩子的要求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关注到他的情绪和情绪背后的需求。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灵魂中,才能产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04 教育别用短跑的思维去跑长跑
教育是一场马拉松,它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很多人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完全是短跑思维,因为短跑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起跑时的爆发力。
用短跑的思维去跑长跑,这样急功近利的教育,就一定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将来吗?
或许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起跑线。
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对未知世界永远好奇的心,一个健全的人格,这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起跑线。
而要在这个起跑线赢起,他才有可能赢到最后,赢得人生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