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3.13 星期六 阴
今天有两件重要的事情非做不可,还好都顺利结束了。
上午,我们在万达广场三楼安妮花阅读馆开展了新学期第一次教师读书分享活动。
参加了寒假共读的青年教师除了几个请假外,其余的都来了。现场气氛很好,老师们的发言都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特别是有些老师这个学期还在教学行为上有所改变,听来真是觉得平时小看了她们呢。
总的来说,大家的发言都挺不错的,共读效果比较好。紧接着,我们将开启下一本书《书择十本》的共读。因为上学了,平时大家都比较忙,用于读书的时间和精力就会比寒假少很多,怎么把读书工作进行下去,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将会是一个挑战。不管怎样,还是希望老师们都能够读有所获吧。
本来想着把这次活动,和学校的教科研举措结合起来,写一个大稿。校长说把这个报道出来,不过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做一个深度而全方位的报道更有分量和价值。
吃过中饭回到家已经快两点半了,我急忙打开电脑,把共读单剩下的部分修改完,又简略地把交流课设计了一个框架出来。
晚上八点,我们高段准时在腾讯会议上进行本期两本书的设计研讨。因为这次负责的是第二本,等待汇报的时间里认真聆听和观看了第一位老师的交流课设计思路和PPT呈现。
每一次参加这个研讨,我都会觉得别人想得周到、设计巧妙、解读有深度,紧随其后的我真的有些慌了。因为这次我的准备并不充分,自我感觉对文本的挖掘还很局限。又因为这次两本书是同一作者同一系列的小说,两本书的主题和写作特点大同小异,前一位老师总结到位了,而我竟然都没有想到。
可是,转念一想,正因为有那么多的相同,后面的我就不能与之重复了,必须要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要更贴近高年级的他们的学习成长才行。
那么,如何才能体现出不同呢?那就是紧扣本书,体现出文本的个性,以及设计者自己的个人特色来。
稳定了心神,很快到我了。我先大概讲了一下交流课的几个部分,然后结合共读单中设计的问题,予以解说,使文本解读、共读单设计和交流课设计融为一体,体现了问题的梯度,避免了与上本书的雷同之处,又大大地突出了自己在设计问题上的用心,使学生的学上升了一个层次。
最后,有经验的导师表扬我在读写结合这一块设计得非常棒,我就更有信心了。毕竟对这本书进行共读单的设计,我还是第一次。以前,总觉得这个是最难的一项,把它压在最后完成,真的是硬着头皮在做的。经过这次独立设计,并获得好评,我不再觉得是难事了,反而觉得挺简单的。实践是提高能力的最佳途径啊。
明天,取长补短,把交流课设计进行完善。我想,以后再来做整本书共读设计,我再也不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