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力班126号学员土方十四,简书名叫广陵十四。感谢肖爷给我分享的机会。有句话叫什么来着,亲者痛仇者快,放到咱群里就是“亲者”好干活,肖爷就是个杀熟的老司机啊!我真的很羡慕那些远方的小伙伴们,因为在鞭打范围内的我,已经被宵爷抽打成旋转小陀螺了,但凡知道点儿啥,都要被她挥舞着小皮鞭给压榨出来,简直就是个黄世仁。
我从小就对花草树木比较感兴趣,这个事儿被肖爷知道了,我果断就成了被她压榨的对象,所以今天我讲的主题是“那些陌生又熟悉的植物们”,旨在让大家视野更美好些。我本和肖爷商量着这次来个植物猎奇大集锦,想着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些乱七八糟又摸不着头脑的植物感兴趣,且硬生生地讲这些植物会有种照本宣科的感觉,所以最终决定,就讲一些大家都听过或者都见过的、但是又不是很了解的一些植物。
第一讲: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这是什么鬼,说好的植物呢。我要讲的就是这个“荏苒”,你们说了这么多遍的荏苒只是个饶舌的词语吗?我来告诉大家,荏苒其实有另外一层意思,指的是紫苏,可能这个名字大家都听过,但是具体什么样子,请看下图:
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眼熟的,可能你在路边就见过这样的植物,只是不知道它是什么。虽说这植物名字叫紫苏,但是紫苏叶子却不总是紫色的。在中国的古书上,叶子全绿的被称为白苏,这就是真正的荏苒,而叶子两面都是紫色或者面青背紫的才被称为紫苏,但因两者的味道没什么差别又经科学家检测DNA分析发现,它们根本就是一个种。后来,根据叶片的大小,以及栽培的情况,我国的紫苏被分为两个变种,即回回苏和野生紫苏。所以在吃货眼里,时光荏苒就可以变成了“时光如紫苏啊~~”至于“岁月如梭”么,你也可以脑补成岁月如梭子蟹~而紫苏搭配蟹子蒸熟,那也是绝配啊~
紫苏本身香气很重,所以很早就被当作辛香料来辅助食物,和它搭配的一般也是河鲜海鲜一类比较容易分解的肉类。因为紫苏中紫苏醛等活性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日本,人们还常将紫苏叶作为生鱼片的配菜,用于预防吃生冷食物中毒。而古人并不知道紫苏具有什么成分,却通过实践发现了这一味好吃又好用的植物,果然是机智无比啊。当然了,紫苏也可以作为一种蔬菜鲜食,比如切碎了加到凉拌菜中或者用来煮粥都是极好的。
所以,你现在知道荏苒了吗?
第二讲:你还记得当年被拉拉藤支配的的恐惧吗
相比上面那个好看又好吃的紫苏,下面这个品种就是让大家咬牙切齿,恨不得一把火给烧了的,请看下图:
这是什么,我想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叫法吧?比如锯锯藤、拉拉藤、拉拉秧、割人藤等。它学名叫葎草,明明就是个柔弱的草,却偏偏在茎条上装备了锯齿,并将茎条的纤维给粗大化,也就是说你被缠住了,一扯,血呼拉拉地被磨了出来你还脱不了困,简直就是个心机草。见下图:
那它好吃吗?我想,那你得有一条大型猫科动物带钩刺的舌头和食草动物耐磨的胃。中国人的饮食逻辑就是能吃的一定会好好吃,不好吃的想着办法变好吃,实在不能吃得呢,就当药草吧。所以呢,葎草也是一味草药。在传统中医学里,它的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一般用来治疗呼吸道和肺部的疾病。但是在中医学里清热解毒也是个大概念,具体得细分,这一点从现代医学里就有解释,它能清热解毒的原因是因为含有木犀草素,而野菊花、金银花、紫苏这类植物中木犀草素含量也比较高,所以光从清热解毒来讲,它和其他同类清热解毒的药草比起来简直就是米粒之辉,这也是它在中草药里地位低的原因。但是现在人们又发现它含有葎草酮,这个就有意思多了,葎草酮又叫啤酒花α-酸,在啤酒花里含量最多,具有抗氧化和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这个年头,凡是和抗癌扯上关系都有种高大上的感觉。然鹅,还是没有什么卵用,中国人对这种草恶感太深,从颜值到内在都被鄙视了,至少在中国,它草本中的屌丝。
还有人说,那喂动物呢?虽然网上有研究说这种草含有的蛋白质和脂肪和苜蓿草差不多,但是我得客观地告诉你们,猪牛羊都不爱吃,因为口感差啊,人不呆,那些小动物们也不呆啊。我从小生活在乡村,观察过这些情况~
葎草作为一种生长速度快的外来入侵物种,已经侵犯了中国乡村很多土地。雨水温度适宜的话,一夜之间就能爬十几厘米,快到令人发指。这种速度下,它不但阻碍了其他经济作物和农作物的生长,还有碍观瞻,让人不得不除。所以,见到这种草,能烧就烧了吧,光割掉也是没用的,真正是给点阳光它就灿烂。
第三讲:南北之争,你的马蹄,我的荸荠
先看下面这个图,你们叫什么?
它叫荸荠,水多地方的人对此并不陌生。
我对荸荠魔怔的一件事是关于它的读音。我从小生在扬州东部,我们一直叫“bì qí ”。上高中的时候在扬州的东北部,当地人读成“bí qi”,我还觉得恶心,听起来像“鼻涕”,后来查新华字典才发现“bí qi”竟然是正确读音,我的三观就这么轻易崩塌了。而扬州北部的高邮自古也是产荸荠的地方,当地叫荸荠为“蒲荠”,只不过“荠”字音为“chi”,整体听起来像“噗嗤”,不禁让人噗嗤一笑。
直到后来在南京上大学,听到南京人叫荸荠为“马蹄”,又成功引起了我的好奇,且接连班上福建人、广东人、安徽人也是这么叫,让我再次对荸荠文化产生了兴趣。根据他们的说法,形状扁扁的,就像马蹄......为了对荸荠读音的清本正源,我特地查了资料,发现这种习惯源自广东、福建一带,后来慢慢传到北方,且并不是荸荠长得像马匹的蹄子,而是因为在闽粤方言中“马”的意思是果,“蹄”的读音与地相近,连起来就成了“地里的果子”,这和一些地方把荸荠叫成“地栗”异曲同工......为此读音,我也闹过笑话:去南京本地菜市场买菜,问“有没有荸荠”没人应,问“有没有马蹄”,瞬间很多小贩喊着叫我去买。我也曾拿着这两个字去戏弄班上南京人,他们都支支吾吾,不知读音是什么。至于班里那些住在湖泊少的地区的学生,则更不知“荸荠”为何物。再后来查资料发现古人的叫法也很别扭:有叫“凫茈(fú cí)”的,意同扁嘴野鸭子吃的鸭食;有叫“凫紫”的,记载于南宋《山家清供》中的“凫紫粉条”......这些奇奇怪怪的读音让我对荸荠这个物种多了很多关注。
这里说起荸荠,不得不提“泮塘五秀”:五代十国的南汉王刘怅,在西江(今珠江)南岸庄头村寻得一女子,女子原是种花女,偏爱种素馨花,于是汉王便唤她为“素馨”,盛宠一时。
后素馨不幸去世,南汉王伤悲不已,为了怀念爱妾,南汉王特将她安葬在广州的泮塘花苑,并在墓地四周种植菱角、荸荠、莲藕、茭瓜(西葫芦)和素馨花,后世称此五种植物为“泮塘五秀”。这是我早年知道的唯一一个和荸荠有关的爱情故事,然而那个时候我并不懂爱情,只是觉得荸荠是一种“阴气”十足的植物。
当然,荸荠对我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读音上,还在于拿它玩出的菜式上。一般就是切片儿,加了大蒜叶子炒肉,味道清脆爽口,就着米饭能吃一大碗。或者剁成细丁,和剁绒的五花肉一起做成斩肉(就是狮子头),一口肉丸一口米饭,爽。而拿荸荠炖汤后,口感就不脆了,变成软糯香甜的风格。总而言之,荸荠的清甜配荤配素都不错。荸荠虽好吃,削荸荠皮却是个苦差事,以前总是先拿指甲直接刮掉上面的“衣子”,刮不了多少手指甲就会生疼,再拿小刀削皮,可是一不小心就会削掉大块果肉。后来拿菱头的筷子刮,刮得又快又好果肉还不掉。不过,嘴急的孩子可没那么多讲究,抓起几个荸荠用水涮涮就那么直接啃着吃了,一嘴黑皮屑搅着白生生的果肉。
第四讲:路边的小蓝花啊,你到底是个什么花
大家先看一下下图:
有没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想必很多人都见过这个小花,那花心中的留白部分总感觉像很多小眼睛在盯着你。它叫什么呢?我来告诉你,它叫“婆婆纳”,全称是“阿拉伯婆婆纳”,玄参科的。我们以为很本土的植物却是个西贝货,这么拗口的名字也难怪没人愿意记住它,那它就好好当它的野花好了。根据名字我们知道原产地是在阿拉伯,也是地球佬同学即将要讲的阿拉伯世界。这个明明是外来入侵植物却因为低调,竟然没有被当做入侵物种来对待,可见,在植物界,也要低调点好。相比低调的婆婆纳,最惨的例子就是加拿大一枝黄花,明明颜值很高,可作切花材料,但因它明亮的色调和高调的身高,一下子就被发现为外来入侵物种,进行大肆铲除。见下图:
有没有觉得这个加拿大一枝黄花颜值还行?
之前也讲了,能吃得我都会告诉大家,这个婆婆纳,还没人做成菜,所以我也不知道,如果有人愿意尝试,我也很期待结果呀。听说这个草的味道不差,至少比那个葎草高出几个等级,至少小动物们还是很喜欢啃食的。它的药效在中医学里是收敛固涩的,用来治疗疝气和肾虚腰痛的,所以又叫肾子草,和发散行气的紫苏恰恰相反。现在又发现它有抗癌作用,尤其是阿拉伯婆婆纳地上部分药效对人的表皮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它还含有桃叶珊瑚甙,对某些微生物和植物有抑制作用,意思就是说它在那边长,有些草在中间也长不了,看来也是个狠主。
好了,今天我和大家就先讲到这里吧,毕竟植物那么多,大家能对身边的植物了解一二,生活的眼界就扩展了很多,至少比看到草就只知道是野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