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有文《 从食物看人的性格》,讲的是食物与人的性格之间微妙的关系,而国家作为社会群体的载体,从其代表性的食物中亦可窥见风土人情,品味国民性格。相较于同龄人,我的求学经历稍显丰富一些,本科时到韩国做过一年的交换生,又到日本进行过语言研修;研究生阶段又利用了间隔年赴英国再读了个双学位。自诩“吃货”的我,最怀念的,当然是这三个国家不同的美食。美食于我,并不单单是饱口腹之欲。借《红楼梦》中妙玉论茶的见解“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饮牛饮骡的了”,美食背后的文化包含在大快朵颐之中,细细品味之下,感受到美食中的人文底蕴,才是最大的乐趣。
初到韩国,还是春寒料峭的三月,不时还会下起鹅毛大雪,然而街边餐馆中的冷面却是韩国人冬日人气很高的美食。所谓正宗的韩式冷面,不同于中国的凉面,会在本就冷却的肉汤中放入细碎浮冰,以求保证荞麦面条的劲道爽口。白雪纷飞时节这样一碗冷面下肚,还是不禁让我牙齿打颤。然而到了炎炎夏日,却又遍寻冷面不着,满城开始吃起了参鸡汤。仔鸡剖腹去除内脏,填入糯米、红枣、高丽参炖煮成热腾腾的参鸡汤,吃下去绝对是大汗淋漓。这与中国人在夏季选择清凉降火的事物而在冬季选择进补的饮食习惯恰恰相反。好奇之下询问了韩国同学之后才了解到韩国人崇尚的是“天人合一”的理论,即人也需要按照季节变化来进食与外界温度相近的食物。韩医认为寒冷的冬季如果进食燥热的事物,就会使得人体的温度与外界形成较大温差,反而容易生病;如果夏季为求凉快进食寒性的事物,就会不利于人体排热,也会生病。韩国人冬冷夏热的饮食习惯虽不适合我,但“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已经深入到平常百姓的生活中并传承了下来,印证了韩国文化受中国影响之深。
在日本语言研修期间,除去白天的课程之外,其余时间便是和鹿儿岛大学的老师同学相邀一起品尝日料美食。日本料理的特色就是精致小巧,分量都不会太大。这与日本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地形狭长的岛国导致广阔耕地也不多的因素密不可分。自然条件的限制让日本人格外珍惜食材,物尽其用杜绝浪费。盐烤秋刀鱼可谓是日料中的名菜,殊不知这道菜正宗的日式做法非但不去除鱼的内脏,反而将内脏作为佐酒的好菜。从餐前的双手合十,虔诚地说一句いただきます(我开动了),到餐后放下筷子再双手合十心满意足地说一句ご驰走様でした(我吃好了),都体现出了日本文化中对自然的感激与敬畏。精致量小的日本料理还体现出了日本文化中的“忍”的思想,自嵯峨天皇起,日本便开始了长达1200年的禁肉令;战争时期武士们更是为了磨练意志,一颗梅子放入白饭团中便可作一顿饭,绝不贪图食物上的享受。这样的文化也导致了日本料理整体上清淡的风格,浓油赤酱或是大锅大碗很少会出现在日本人的餐桌。清淡量少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是日本人均寿命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原因之一,出于健康考虑,倒是很值得我们借鉴。
若论饮食之道,擅长黑暗料理的英国人大概是最没有发言权的。如果一定要问英国有什么好吃的,那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莫过于国菜炸鱼和薯条了。同是岛国,日本人吃鱼偏好生吃,无论刺身还是寿司,均取鱼之天然韵味,而英国人却是选用鳕鱼段裹上面粉下锅煎炸,再配上薯条和青豆泥。英式文化虽然不免有正统刻板之嫌,然而英国人一本正经的那股轴劲儿又会带来一种英式冷幽默感,让人忍俊不禁。就像中国有豆花的“咸甜之争”,英国人也为炸鱼和薯条应该蘸什么吃而争论不休,目前蘸醋吃是最正宗的吃法,蘸蛋黄酱次之,蘸番茄酱则最为老土,不过当英国人发现中国城里中国人卖的炸鱼和薯条居然是蘸糖吃时,便义正言辞地发文干涉表示绝对不能接受。为了抢夺鳕鱼资源,英国不惜与冰岛展开了长达二十年的战争,可见国菜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炸鱼和薯条味美价低,购买和食用都很方便,对于时间紧张的学生和上班族来说是最好的选择,高热量也保证了在长年寒冷的环境中身体的需求。绵绵阴雨中吃着一包香酥味美的炸鱼和薯条,谁又能说不是一种别样的英伦风情呢。
游学四方,品当地美食,感悟其中的文化,体会国民之性格,便是我课余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