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们特别喜欢玩一种黏糊糊的、看上去有点“恶心”的东西,我上五年级的女儿就是如此,每天得个空闲就会玩的不亦乐乎。这不?今天周末,写完作业后又窝在屋里偷偷的玩了,一问才知道,原来那是橡皮泥。曾经因为不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只从形态,颜色上就判定那种东西很恶心,所以勒令孩子们不要再玩了,对我的女儿更是无情的打压。觉得老是玩,不仅会影响学习,而且还影响形象。因为女儿每次玩完后,把自己的衣服上粘的到处都是,也给我后续洗衣服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洗不掉也搓不掉,一件好好衣服就这样白白地废掉了)。所以每当只要看到女儿玩橡皮泥,我都会不由分说,无情夺过,然后直接扔到垃圾桶里,每次女儿都气得大声抗议然后据理力争:“我玩这个怎么了?总比那些玩游戏,打手游,看抖音的强多了吧,你是不懂,你Out了,再说了,这个是我自己动手做的,一没偷,二没抢,我玩,还可以减压呢,凭什么你要扔了它?”。听到她说“减压”,我心里咯噔一下愣住了。难道我们真的对孩子要求太高了?还是学习节奏太快了?豆大点儿的孩子都觉得有压力了?难道非要以这样的渠道来减压吗?看看书,听听音乐,和朋友交流交流,或者和家长沟通沟通,就不能减压吗?我想原因远不止这么简单。
思忖良久,我决定吃过饭后,找女儿谈谈心,问一问女儿的压力到底是什么?(顺便也了解一下班里那些也爱玩橡皮泥的学生的心理)为什么她宁愿自己一声不吭的玩橡皮泥,也不愿意和我说一说心里话?
饭后找到女儿,心想怎么和孩子沟通呢?她看到我,会不会又认为我是又要来扔掉她的橡皮泥的?
透过玻璃,同时她也看到了我,急忙把橡皮泥往抽屉里塞。我顺势推门而进,逮个正着,刚要发作。突然想到焦点大师刘友龙老师讲过:越是这个时候越要稳,因为稳是定海神针。想到这儿我灵机一动,便对女儿说道:“闺女,这东西黏糊糊的,有啥好玩的?你也教教我,让我也来玩一玩”,女儿听到我说也要玩橡皮泥,有点儿不敢相信,那眼睛里充满了狐疑,更多的是戒备,通过她的眼神,我了解到了,平时是由于我的管理方法太粗暴,孩子对我已经竖起了一道心理防线,于是我就温和的说:“没事儿,今天妈妈和你一起玩,绝对不扔你的橡皮泥,放心好啦,你这么会玩,妈妈还得需要你带带,看看这种黏糊糊的东西,究竟在你的巧手下会玩成个什么样子?”听到这儿,女儿的眼睛一下子充满了亮光,当即给我做起小老师来,她告诉我:“妈妈,橡皮泥的玩法可多了,我们班的学生都喜欢玩。我们在私下里还经常拿这个比赛呢,看谁玩的花样多,来来来,我来教你,你摸摸看,超级减压的,你玩了之后相信你也会爱上的。”“你不知道呀妈妈,我们爱玩这个,还有一个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个是我们自己做的,你想呀,玩着自己做的东西,怎么会不觉得好玩呢?”看到平时不善言谈,又和我没有过多沟通的女儿此时滔滔不绝的说着自己的“壮举”,那神情,那语气,别提多自豪了,简直如得了大奖一样兴奋。看来,我平常对孩子限制太多了,不许孩子玩这,不许孩子玩那,因为自己工作忙,太累,到家孩子想和我说说话也被我找理由随便搪塞应付了事。慢慢地,孩子真的不愿意和我交流了(是我亲手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达力,这让我想到了那篇《你剪断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的文章来。
身为父母的我们,似乎毫无察觉,自己平日的行为,其实在一点点扼杀孩子的天真和自我感受这个世界的能力。只眼看孩子一天天变得不快乐,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想来,我真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想想孩子也挺不易,手机不让玩,电脑不让看,外出又嫌不安全。就连自己动手做的东西玩一玩也不允许。(经过这次之后我才得知,她的橡皮泥都是平时在学校和同伴们交流以后,模仿同伴自己动手制作的。若当时我懂得换位思考:制作的过程也是从搜集资料,了解配比,购置材料和耐心付出才能制作成功的;又或许他是在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才成功的……)这样理解起来,似乎孩子并没有“不务正业”。记得在心理学培训课上,心理咨询师就告诉过我们:水和沙子,这两种玩具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因为它们质地柔软,更因为他们包容性强大。是呀,那眼前的橡皮泥何尝不也和水沙子一样质地柔软,包容性强大呢?也许孩子就是在通过揉、搓、拉、拽、摔、打的过程中慢慢地使自己的情绪得以发泄,压力得以释放……怪不得孩子这么热衷于玩它,看来真的是我错怪她(他们)了,既然能减压,那么以后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忙碌的考试之后。我就拿可以这个来奖励他们,也可以在班里组织一次女儿嘴里说的玩橡皮泥比赛活动,帮孩子们减减压,我想那场面一定会精彩纷呈,也一定会得到孩子们的一致赞同。因为玩是孩子们最擅长,也最热衷的事情啦。到时候我也可以参与其中,和孩子们一起,看谁玩的花样多,玩的有创意,这何尝不是拉近师生彼此之间关系一种途径呢?对,就这么决定了。
感谢女儿给我上了有意义的一课,感谢女儿,让我知道了自己的狭隘和无知。原来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耳朵听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你以为的真的只是你以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