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儿子冷冷清清的微信竟然有人打视频。
响了一会儿,挂掉了。
儿子从房间出来说,妈刚才我爸给我打视频,我没接。
你为什么不接?妈妈问。
沉默。
沉默就是回答。
不想接呗。妈妈也有同样感觉。
想起那个人,还是伤心。
仅有的几点回忆,也没有多少美好。
那些伤,疤,一掲,就很痛。渐渐成为不能――一点也不想被触碰的雷区,甚至,他也是。
这两年,我们母子过的日子也不是很太平。每当争吵的时候,提起我们大人,儿子很受伤的样子。总是提起那些画面……
画面一,小时候爸爸在大街上用脚踢他……
画面二,爸爸拿着菜刀指着他……
画面三,是儿子提起这些被打的瞬间我自己联想的自己的曾经,可不是吗?我也曾很解气的打过他,他那怨恨不屈服的小眼神,还在我脑海里晃荡……
吵也吵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双向的,彼此伤害的,是在最近的两年。
随着儿子的长大,开始有了他的反抗,和我们的不敢相信。
为什么我们眼里的好孩子,会变得这么不通情理?直让人怀疑人生。
又想,儿子不反抗,我们又哪里去听到来自他的内心世界的声音?哪里知道我们以为天经地义很亲密的关系,正在我们相互撕扯之间越走越远?
正是因为他的一次次反抗,才有了我的不断反思,学习,修行,和作为父母的成长,不是么?
他用反叛告诉我,他需要被看见。
莫名的,想起这些,总会勾起内心的柔软。
孩提时,他是我们第一个宝贝,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也曾是那么的自信、阳光、闪亮。
是什么时候关爱慢慢减少了呢?随着他的长大,学业的不断加重,和妹妹出生后的顾此失彼,因为游戏时间的权利争夺?
中考的这两年,一向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我,无疑更加变本加厉。
而这两年,青春成长最关键的节点上,忽视了他也有很多自己难以排解的烦恼和挫折……
他需要一个疗愈和休憩的港湾,他需要一个坚定支持的后盾,可是我们没有给到。
说不定孩子的厌学、失意与困顿,很大程度上是拜我所赐,或者是我们在添柴助力?
有一对不懂如何做父母的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多大的挫折和遗憾?也许,一切本可以不发生,可以很美好?
所幸,后来对他多了一些关注,关爱,接纳,守护。逐渐调整自己的过程中,孩子的脸上也渐渐重新看到了笑容。
可是回想起童年,他还是会说,为什么我就不觉得幸福呢?
是啊,为什么,儿子是这种感觉呢?
时值中秋节,儿子的房间,发现了一本日记,随手一翻,看见了关于中秋节的,很应景。于是扫了两眼,日期2018年,儿子那时上初一。
看着那歪歪扭扭的字体,字里行间的调皮,不仅会心一笑。这就是我的儿子啊。
回首15年的岁月,竟有些恍惚。仿佛眨眼之间。
小时的他,是那么乖巧、伶俐又可爱。
从什么时候起,把对孩子本身的关注,转移到了几乎只对学习的关注?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和孩子还有多少快乐温馨的互动,对孩子的喜怒哀乐还有多少了解呢?
而,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他不再对我微笑和亲近了呢?
对陪伴以天来计都很有限,还留有很多不愉快画面的爸爸呢?
怀念从前。
那些,儿子对我无比依恋的从前。童年,依恋的背后,全是信任。
后来呢?是谁,把一切搞得有点糟糕?全是因为孩子不懂事吗?
无疑,也正是孩子的反叛,唤醒着你作为母亲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是不是你,把这份亲密和信任弄丢了?
记忆里那些温馨的画面渐行渐远。
后面那些不愉快的片段和感受,有些不愿意再想起。
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实验,来自阿联酋宜家。
两盆植物用罩子罩上放在一起,浇同样的水,施同样的肥,沐浴同样的阳光,只有一点不一样:它们会被孩子进行不一样的对待。
一盆每天被孩子欣赏赞美,另一盆每天被孩子侮辱训斥。
一个月30天的实验结束之后,被赞美爱戴的那一盆茁壮生长,而接受语言暴力攻击的那一盆,却萎靡枯黄。
植物尚且如此被摧毁,何况是我们纯真有灵性的孩子呢?
随着儿子升入高一,好像他的状态,和我们的关系,都在慢慢变好。仿佛随着儿子的成熟长大,我作为一个妈妈的心理年龄,也在慢慢成熟长大。
但愿从此,能跟上孩子脚步。
唯有不断前行!
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疗。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
樊登老师也说:“一个孩子的终生噩梦,就是妈妈不理他,爸爸不要他。”
再也不要我的孩子有这样的感觉。
如此,中秋也算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