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突然想到的:搜索所有的业务产品本质上来源于下层买家行为的沉淀,这个逻辑很可能本身就是错的。
因为很多时候买家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比如苹果手机一度认为消费者不懂得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无论是中国政治的对上负责和国外的对下负责制均掩盖不了民愚的本质),打个比方说一个人喜欢知性熟女,为什么他会喜欢这样的类型呢?是因为他仔细分析了所有女生类型,并且将分析结果与分数系统交叉对比了吗?不是吧,他就是单纯喜欢知性熟女而已,这是外界刺激积累的结果,不知不觉就深刻的植入到他的思维中从而影响了他的选择。
因此假设来淘宝购物的买家和挑选女朋友一样, 绝大部分的买家其实本质上是感性且“愚笨”的(在此仅作探讨,没有歧视区别之意),他们不会像计算机一样理性的分析多种选择进行需求和成本分析,而只是在某种外界刺激积累的思维定势下做出的选择,包括常见的“贵了买不起、一分价钱一分货、买3C上天猫”等思维惯例。而我们的搜索各种业务产品(导航、筛选、下拉推荐、相关搜索、排序等)更像是在一块混沌不稳定的买家行为上搭建的,下层建筑本身是歪的,上面再怎么修正也会有天花板,而且买家在我们的各类营销诱导、人工干预下越走越远,短期看(以年为尺度)似乎提高了转化率、增加了客单价,但长期看必定是一个螺旋型的死胡同,虽不至穷途末路,但肯定不会有跨越性增长。
有什么好的出路:买家、卖家、平台构成的三角生态关系,作为平台如何来为买家提供好的搜索选择商品体验?
——买家行为这块存在模糊混沌性,卖家本身是趋利的,与买家是矛盾关系。那么最终着力点就在生态内的平台和生态外的力量了,长远看生态外的力量(比如政府权威职能平台、第三方社会会平台等)更能帮助我们,但毕竟此块存在利益蛋糕,长期必定会发展蘑菇街、美丽说,因此个人偏见:平台自我的蜕变,量化商品品质、卖家服务,给出实实在在的一针见血的方案(比如推荐指数)才是发展可行之道,当然这块要经买家认可,符合生态全局利益才可实施。
当然上面平台的蜕变各类措施方案,怎么做,可能绕了一圈还是回到买家行为数据上了。
悖论,
循环?
那么有没有一种绝对客观尺度的衡量方法,好比《星级穿越》中的引力作用一样,各个维度均可有效——即对应过来,是否商品本身品质、卖家性质、服务质量有个客观绝对的评价方法,该方法不依赖买家的行为选择沉淀?
——漫漫产品路,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