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这本很有意思的书——《火与烬》,作者叶礼庭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学者,他曾是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学术水平自然很高,尤为难得的是他很注重实地调查,比如为了研究民族主义问题,他跑到了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冲突的前线,还深入伊拉克库尔德游击队,德国新纳粹组织进行访谈,写出了充满鲜活材料的著作《血缘与归属》,与一般纯学术著作有着鲜明差异。更有意思的是,叶礼庭还曾有一段从政经历,差一点就当上了加拿大总理,这本《火与烬》就是他对这段从政经历的回忆。
话说2000年左右,加拿大的传统执政党自由党遇到了执政危机,民调下滑,党内也不团结,于是自由党的一些大佬就想物色一位新党魁来当总理(加拿大的政体像英国的内阁制,选举获胜的政党,党魁就自然成为总理),他们选中了叶礼庭。
哈佛大学的教授怎么能当加拿大总理呢?原来这位叶礼庭是个有着中国名字的俄裔加拿大人……真够复杂的。叶礼庭的本名叫米哈伊尔-伊格纳季耶夫,祖辈是俄国人,他的曾祖父是沙俄时代的内政大臣,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代表沙俄到中国来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这是叶礼庭与中国的渊源。他的祖父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教育大臣,十月革命中沙皇政府只有这位大臣保住了性命,辗转流亡到了加拿大。所以他们家是个流亡加拿大的俄罗斯贵族家庭。
贵族家庭还是有底蕴的,叶礼庭的父亲做过多伦多大学的名誉校长,担任过加拿大驻联合国大使,和今天加拿大总理小特鲁多的父亲,原加拿大总理老特鲁多关系很好,叶礼庭年轻时也在老特鲁多的竞选团队做过事。在加拿大有着深厚的政坛人脉,又是国际知名学者,形象好,口才佳,叶礼庭确实是个够格的候选人,照他的设想,以自己的能力,加上党内大佬的支持,当上党魁和总理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可正如书名“火与烬”暗示的,他的这段政坛经历必然是一个失败的结局。叶礼庭的回忆细致而有趣,我们从中正好可以一窥西方民主政治运行的细节。
基层选举
叶礼庭的目标虽然很高大——党魁和加拿大总理,但第一步他得先在最基层的选区里成为自由党的一名普通议员。自由党煞费苦心为他找了一个在多伦多西郊2万多人的选区,各方面条件都有利于他当选。即便如此,叶礼庭在基层选举中也遇到了不曾预料的困难,最终有惊无险的当选。
他对这段基层选举经历有很多感触,毕竟这是第一次从政治学理论来到了具体的实践。基层选举是非常具体而琐碎的工作,他和选举团队在加拿大的寒冬里天天要做的就是挨家挨户上门拜票,这个社区的每户人家都要拜访到,当然其中各种情况都会遇到,有欢迎有不欢迎的,更多的是提出非常具体的诉求,你当场就要予以答复。
叶礼庭从基层选举的经历中感悟从政的目的,自己为什么要参选,要当加拿大总理?“或许是因为这个工作让你拥有一架专机、一处豪宅、一个唯你马首是瞻的政府,还有一群戴着耳麦和墨镜跑来跑去的保镖。或许是因为渴望权力,享受将别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那份快感,又或许是因为可以留芳百世,自己的名字可以写进历史教科书等等。”
“当然,这些理由你一条都不会告诉别人。在政界,说话直率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你会告诉别人的一定只是:你想改变世界……这种掩饰或许也有其独特的作用。一开始的伪善,最终可能演化为政治家的第二天性。从最初装出一副服务人民的姿态开始,久而久之,你或许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最终真的会践行诺言。”
突生波折
叶礼庭的计划是先当选自由党党魁,然后自然担任总理。但计划没有变化快,他接连遇到两个挫折。
第一个是自由党忽然下台了。在2005年的选战中,保守党抛出了一个自由党的丑闻,联合其他在野党发起不信任案,结果导致了自由党输掉了议会选举,保守党成了执政党。
这时候叶礼庭就比较尴尬,他就算当上了自由党党魁,也没法自然担任总理了,但他决定还是要竞选党魁。没想到党魁竞选也输掉了,输得原因是一件很小的事,但体现了西方政治话语的特点。
这一年7月爆发了第二次黎巴嫩战争。黎巴嫩真主党主动攻击以色列,造成8名以色列士兵死亡。以色列随即对真主党在黎巴嫩的基地发动空袭进行报复。真主党总是把弹药物资藏在人口密集区,平常以色列还有所顾忌,但这次是红了眼,不管不顾的,飞机就轰炸上了,造成黎巴嫩平民死亡55人。
对于涉及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矛盾的问题,西方政客一般都是顾左右而言他,不发表具体意见。可叶礼庭是个学者,没经过这种训练,对记者随口说了句“真主党先动的手,那它就要承受这个代价”。这下炸了锅,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说叶礼庭冷血无情,支持以色列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加拿大国内穆斯林游行抗议。把叶礼庭吓坏了,赶紧又去电视上谴责以色列。结果,阿拉伯人这头没哄住,又把犹太人给得罪了。叶礼庭一肚子委屈,又想找媒体做解释。还好有媒体界的朋友告诉他真相:千万别解释了,你以为媒体会帮你吗,媒体只会炒作,你说了东,我们马上往西扯,你说西,我们又赶紧往东扯,不把你们政客折腾够不算完,这种时候你越解释越惨,闭嘴才是正确选择。
虽然闭了嘴,叶礼庭还是因为这件小事被媒体一顿猛踩,失去了党魁选举的胜算。
峰回路转
几年后,叶礼庭又迎来了机会。2008年议会选举自由党又惨败,党魁引咎辞职,而叶礼庭之前主动申请当了党派副手,这样就自然接任了党魁。
这时候叶礼庭是有成功机会的,因为保守党虽然守住了议会,但席位也出现了下降,同样面临危机,这时候其他在野党就找叶礼庭,建议联合起来发起不信任案,把保守党做掉。结果这时候叶礼庭的学者脾气又来了,他认为选举一输,输家就联合做掉赢家,这有违民主政治的原则,拒绝了其他党派,把自由党内的大佬们气得不行。
2008年是经济危机,保守党拿出了一个刺激经济的议案,从政党政治的角度,这时候正是在野党搞定执政党的时候:我们联合起来,就是不让你的议案通过,当然理由会极其充分。议案通不过说明你的政策没有从人民角度出发,而刺激政策执行不了,经济继续崩溃,人民生活困难,你执政党的地位自然保不住。所以这个时候,在野党一定是要阻止执政党的,哪怕他的议案确实对国家人民有好处。
结果叶礼庭不仅没有难为保守党,还主动与现任政府合作,让保守党的刺激政策很顺利就通过了,叶礼庭认为这对国家来说是好的。当然他也提出了条件——我同意了你的议案,你别总那么针对我了。时任总理哈珀自然是满口答应。但议案一通过,哈珀马上就翻了脸,他启动了加拿大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宣传攻势,在所有媒体上打广告攻击叶礼庭。
这涉及到加拿大政治宣传规范的一个漏洞。加拿大的选举法制定的是不错的,关于选举费用的规定我觉得比美国要科学,它的限制非常严格。一是不许接受境外资金,不许接受现金;二是每笔捐款都要报告,而且在网站上公示,所有人都可以查阅;三是每个人的捐款不得超过3300元。这样就有效的遏制了金钱政治。
但它有一个漏洞,就是在非选举时期,对政治宣传费用没有具体规定。过去,大家在非选举时期都很自觉的不搞大规模政治宣传,没想到哈珀不讲武德,铺天盖地的打广告攻击叶礼庭。叶礼庭作为在野党,非选举时期又没捐款可用,气得把牙咬碎也只能往肚里咽。
在新一轮的竞选中,叶礼庭虽然非常努力,但毫无悬念的输掉了,他黯然离开加拿大政坛,又回到熟悉的书斋,当然,留给了读者这本讲述民主政治实践的书。
这本书体现了叶礼庭一贯的风格:对于自己认同的价值始终坚守,而且比较理想主义(经过这次政坛历练,或许会多一些现实主义),但对于这种价值中存在的问题毫不回避,甚至痛加批评,孰是孰非,留给读者去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