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的第一场我选择了訾非老师【基本人格特质对咨询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訾非: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系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
目前,心理咨询师队伍主要有科班出身和非科班出身两大类。国内科班出身的咨询师大部分年纪较轻,理论知识丰富但人生阅历较浅,咨询时严格按照教科书上的设置进行,有时会让来访者感受不好。非科班出身的咨询师一般人生经历比较丰富,更容易理解来访者,但理论知识有所欠缺,有时判断、识别、处理欠缺规范。
在本场演讲中,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的訾非教授以两个类型的咨询师举例:是直觉-情感-知觉型的心理咨询师A,与感觉-思维-判断型的心理咨询师B。
面对同一个来访者的相同问题,如“我和我男朋友分手了”的处理方式不同,咨询往往会通向不同的方向。咨询师都会有自己的倾向,比如说偏向情感型的,他可能会一直专注于情感、人本方面流派;相同地,偏向逻辑型的,也可能会一直专注于更有逻辑性、框架的咨询技术。
但是在咨询中,如果两种能够整合起来灵活运用,对来访者来说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基于以上,訾非教授提出对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成长的几条建议:
其一,不要过分沉浸于自己“情有独钟”的培训里,要挑战自己的偏好。原本就是直觉-情感-知觉型的心理咨询师,本来就更偏好与人本主义、萨提亚等治疗方法,偶尔也需要尝试理性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反过来感觉-思维-判断型的心理咨询师也一样。
其二,在成长性的咨询体验中,把整合与平衡不同的人格特质作为其中的一个成长目标。
其三,了解一些具有整合取向的心理治疗技术,如主体向性心理治疗、图式治疗、聚焦体验治疗。现在的流派其实基本是趋于整合的,各个学派会有一些能够互相联系的部分。
最后,訾非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以下书籍,加强业务学习和自身成长。
第二场,我学习了姜长青老师【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识别与诊断】
姜长青:中国心理咨询协会筹备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姜长青老师在演讲中提到,作为心理咨询师,一定要注意心理问题诊断和职业伦理,朋友关系不能咨询,咨访关系不能发展为朋友关系。
咨询的效果还在其次,如果诊断错误,或者违反职业伦理道德,将会极大危害个案。
比如焦虑症,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的主要特点是持续的或经常的紧张不安,无明确对象,游离不定。急性惊恐发作的主要特点是阵发性惊恐性焦虑,焦虑程度严重,但持续时间不长。
再比如,有的人出了家门就怀疑自己到底锁没锁门。检查一次还好,强迫性怀疑每个人都有,但是多次检查,就要考虑是否发展到病理性的强迫症了。在诊断时一定要找准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标准。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定医院的专家,姜老师简直是一本移动的诊断标准书,关于抑郁症、惊恐发作、神经症等等精神疾病,在时间、程度和泛化类型上的差别,以及具体诊断标准是什么信手拈来!让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心理咨询的工作范畴以及判断准则,让自己的工作更加规范、精准。
这次大会,我从几场讲座里学到了很多,也有一些反思,总结参会心得如下:对于这样综合性的会议,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提前定好自己的目标,选择报告场次,不然面对一个个诱人的主题和炫目的专家头衔很容易犯选择困难症 (๑❛ᴗ❛๑)。其次,每场报告受时间所限,不可能深入了解太多,要适当降低自己的期待,把报告当成指引路标而不是出行攻略,否则听完会有失望的感觉。有些专家因为埋头做学问,并不知名,但讲课态度认真、诚意十足、内容翔实,选到这样的课程收获更多。再次,参加此类会议的代表卧虎藏龙,越多与邻座交流越感觉“高手在民间”(比如我前天向一位男士借剪刀,他自我介绍是“积极心理学家”,而且把自己写的书给我看),所以,多交朋友也是参会的一种收获哦!最后,这类大会要有选择性地参加,不可盲目跟风,毕竟自己的时间和金钱也是很宝贵的,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参加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