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八佰》火到不行。
尽管外界的反应褒贬不一,但对于疫情复工后的第一场电影,《八佰》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这部电影耗资5 .5亿,目前票房破20亿,这部电影能上映,实在太难了!
原定去年7月上映,结果因为技术原因撤档。
后又因为疫情,整整拖了436天,才得以面世。
制片人王中磊就曾在首映现场落泪:
“463天的每一天,《八佰》都在我的脑子里、或者谈话中,没有一天没有提到。特别像一个奇妙的旅行,希望未来做电影的日子少一些这样奇妙的旅行。……拍这部电影,我无比光荣”。
这部电影聚焦于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谢晋元团长率领“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抵抗了四天四夜。
四行仓库守卫战的结束,标志着淞沪会战的结束,同时也激励着国人的抗日热情,更加坚定了国人“誓把日寇赶出中华”的决心,这场战役体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和不屈的意志,是抗日战争中少有的振奋人心的守卫战。
01
一个人物
其实《八佰》里很多人都是主角,可以没有绝对的主角,但有一个人却不得不说,那就是李晨饰演的山东兵。
原本四行仓库里的这群人各有各的算盘,骨子里不想打仗,也不知道怎么应战,正是山东兵的出现改变了他们。
他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处事雷厉风行,面对逃兵他没有半点犹豫,直接瞄准他们的腿部就开枪。
面对突如其来的敌军袭击,他会迅速掌握地形,指导手足无措的士兵们。
遇到敌军毒气弹袭击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就把防毒面具塞给吓到尿不出来的端午;
为了逼保安团快速适应战斗,他冲出来推着胆怯后退的端午去面对恐惧和怯懦,用冰冷残忍的言语刺激端午成功开枪。
不仅仅是端午,其他人也在战火的历练中被煅筑成真正的战士。
不得不说,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有一些人能成为英雄,也许他们不能被记住,不能被铭刻在纪念碑上,但就是他们的这种精神,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让外敌闻风丧胆,让麻木的灵魂得以唤醒。
要说什么是精神,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能把个人利益抛开,把个人情绪抛开,心中只有一个坚持下去的念头。
02
一块蛋糕
电影中,懵懂的小湖北初来到四行仓库,被小七月带到团坐面前,团坐叮嘱小七月多带带小湖北。年纪最小的小湖北被“老兵”小七月,赠予过一块蛋糕。
起初善良的他不愿独享,想分给七月,但是被七月以其年龄小需要长身体拒绝。
后来在好友小七月头部中弹的那一刻,他终于明白了战争的参考,吃下那块蛋糕,狼吞虎咽。
看到这一幕,我想起昨天下班保洁阿姨打扫办公室,看到同事桌上已经堆了很久的2盒酸奶,还有一块变的硬邦邦的葱油饼,问我,这是不是该扔掉了。
一是感慨这小孩子大概在家里没做过家务,办公桌自己都不知道收拾。
二是觉得现在的孩子大多数生活无忧,从来没有体会过饥饿感,对节约食物没有什么概念。觉得好吃的就吃,不好吃或者不想吃就随时一扔,殊不知造成多大的浪费。
不知道抗战时期别说没有什么好吃的,能有一口吃的已是奢侈。
在电影《上甘岭》中记得很深刻的一幕,在防空洞里,指挥员拿出仅有的一只苹果,看看身边的战友,给谁吃都不应该是自己吃,舍不得吃,最后你一口我一口一起分了。
看到每个人脸上幸福的表情,我就哭了。吃完苹果,一名女战士给大家唱了支歌《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接着,洞口响起了炮火和枪声,吃完这一口甜,不知道还有没有下一口了。
有人说抗战剧的意义是什么,就是应该让这一代人好好学学历史,深刻感受一下现在祖国大好河山都是当年英雄用血肉之躯换来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03
一种绝望
和电影中遇到日本兵高密集的阻击而感到绝望一样,《八佰》的成型过程就像难产,期间更是遇到各种常人无法想象困难。
十年前,《八佰》的剧本就躺在导演管虎的电脑里。
他深刻的知道,1937年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打得很惨烈,但正因为有当年这些英雄,上海还在。这是一面历史的大旗,自己必须抗起来。
但当时的情况对于成戏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钱、演员、景都不可能实现”。
管虎想要的是:在平地钢筋水泥建起一座四行兵库,挖通一条苏州河,在对岸造一片上海租界的“东方巴黎”,一比一地还原1937年的苏州河两岸。
管虎还希望在满足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最大程度的还原当时抗战的真实场景。但当时美术指导电脑里关于抗战的素材多到电脑快宕机,这么大的实景怎么弄,而演员没有一个着落,钱更是不知道在哪里。
转机在《老炮儿》的庆功宴上。
当时华谊兄弟负责实景娱乐的副总裁就坐在制片人边上,“华谊实景做什么的?”“盖景区的。”“那您有地吗?”“我有地。你有什么?”“我有项目啊……”
接下来的一切就从这里开始了...
但拍电影,拍历史抗战片不是玩过家家,而是烧钱,耗时间,折腾人。光是演员造型就是1000多张图纸,1800多套衣服。
看过《八佰》的就知道里面的角色众多,甚至开机以后还将大量试装。
越往后越觉得这个工程越来越浩大,当时想的和现在的完全不一样。
很多人说耗了那么多钱,那么多时间,人力物力,真的可以拍好几部电影了,管虎也开始迷茫,也开始自我怀疑,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有点绝望了。
04
一种死磕
从“钓鱼岛事件”开始,管虎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拍《八佰》。这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一部电影了,而是一种使命。
拍摄过程中,出现过各种问题,灯光耗电量太大,摄影现场太热,一天的电费就要几十万,灯光师当场罢工;摄影师崩了,砸坏了很多对讲机和调光灯。
但管虎告诉他们,你看到敌人侮辱你,那种屈辱感憋了十几年,现在就是要把它表达出来的时候。人总有黑暗的时候,但这是一种使命,是一种召唤,抗过去就好了。
就连妻子梁静也对他无招,面对这种坚持,甚至是一种执拗,梁静能做的只有支持。
古圣先贤就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那么,什么是君子的“本”?一是:发心。二是:愿力。管虎的发心就是使命感的召唤,而愿力也许就是死磕到底。
片中有一场三小时大战的戏,要同时要拍到屋内屋外,外面阳光灿烂,屋子里那么阴暗,差得太多没法做亮度平衡,这时必须在屋内打很强的光,但又不能让观众看出来。
曹郁当时提出打300个洞,没想到中磊同意了,做这个事耗资很高,关键是建筑院必须重新做一次计算,才能知道打了300个洞房子会不会塌,还得计算打完洞后每平方米的承重是多少,能上什么样的设备,洞附近能站几个人。
最后洞打完了,果然就达到了现在的效果,当时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就是苏州河一边是夜巴黎的美景,另一边是四行仓库,可谓“天堂和地狱”。
当时他们要拍对岸夜巴黎,要的一个红色咖啡厅,要拍出浪漫又朦胧的感觉,到底是哪种红,林木把所有的红色都做成一个板子,让摄影师拍一遍,然后他根据导语想要的颜色再来处理。
最后拍出了导演想要的效果。
还有一场戏是南岸的民众向将士们伸出手的那场戏,在最初的设定里就是影片结尾的一组镜头。但摄影师曹郁要想把这个ending拍的极致的特别。
“那个手拍了无数次,因为我特别想把它拍到最极致。我们也换了很多种手,有很粗糙的战士的手,有中产阶级的手,戴手表的手,女人的手,孩子的手。因为都知道这是电影结尾,那么到底结束在谁的手上?
所有人,包括导演、我、美术指导,其实都觉得是未知的。每一遍都很难拍,所有手的镜头都是我亲自拍的,你走过去的速度,包括你焦点先给哪个手,再给哪个手,虚到什么程度,都拍过很多种方案,那时候大家都疯狂了,一定要把它拍到最好,所以拍了特别多遍。”
最后呈现在海报上的就是那只手。
你可以说这群人是一群疯子,他们为了一个镜头耗费了投资人的钱,所有人的时间,以及看起来也许观众根本不care的细节。
但如果每一个人都这么想,这个世界就不会有经典,电影界也不会有《八佰》。
我想起我遇到过的那些孩子们说过:“这种地方为什么要反复改,我觉得太浪费我时间”、“要改你自己去改好了,我不干了”、“我觉得这个已经做的很好了,我觉得可以了”...
今年的疫情我想毋庸置疑很多行业很多人都受到了影响,但《八佰》在最难的时候却能突出重围,口碑票房双丰收。
《安家》里有句话:“市场好的时候你赚钱那不叫本事,只有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你依然能抗住而且比别人好的时候,那才叫本事。”
这个本事就是在别人不愿意去做而你愿意去做,别人觉得无意义,而你却能看到背后的意义,然后不计较得失放下那些不值钱的面子和质疑,好好打磨自己的技能,在一个点上比竞争对手好了那么一点点,结果做成了,那才是本事。
就凭管虎和这个制片团队的死磕精神,电影不成都不可能,即使中间出现各种问题,但管虎会说“是老天爷让你停一下,这是老天爷的眷顾。”
于是每一次困难到了管虎这里就真的变成了眷顾,实景从无到有,演员从无到有,连投资人王中磊都被感动说:“钱的事情你不用担心,你只管拍好电影。”
就是这样的死磕,管虎和他的团队完成了一件又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到今天电影上映。
05
写在最后
其实电影拍摄的时候管虎是最焦虑的,也是最沉的住的。
他酷爱雪茄,但拍摄期间他给自己规定,电影没有上映前不能抽一根雪茄。
他还要求剧组所有人在拍摄期间不允许生病,每天定了闹钟锻炼身体。
尽管媒体报道了拍摄期间遇到的各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及当时的各种难。但管虎却对此轻描淡写:“哪个电影都难,你说哪个不难。”
因为管虎知道,过去的难,难的是过日子,战火连天,连命都保不住了,根本不会想过生活。而现在的难,难的是人心,比起当年抗战的难,现在的生活已经幸福的不得了了,没有国难当头,没有枪林弹雨,没有饥寒交迫。现在的人更要做的是和自己的内心战斗。
而他要做的只是把当时谢晋元的精神告诉世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是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志气。
现在我们四面被日军包围,
这仓库就是我们的根据地,
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
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
就要同敌人拼到底。”
只要守住四行仓库,上海就没有沦陷。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人绝不退缩。
没有什么可以摧毁一个不服输的民族。
山河虽已无恙,吾辈更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