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目前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中。“丝绸之路”这条连接着中国与欧洲的古代贸易要道,犹如沙海行舟,把西东两大文明联系在一起。千百年来,这两个代表古代文明最高成就的伟大古国,从对彼此茫茫然一无所知,到偶然、零星地跨越千山万水相遇,在青铜、玻璃、丝绸等遗存上,留下了彼此交流的痕迹。
在展览第一单元中,有一组玻璃珠展品小巧别致,格外有趣。它们的出土地相距甚远,年代不一,但在形制上却有着微妙的联系。下面,让我们一起细细观赏,看这小小的玻璃珠所印刻的文化痕迹……
除了对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求外,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每一步前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蕞尔小物,却蕴藏着风光无限的大千世界。本组来自东西方的玻璃饰品,即满载着当时人们的信仰、审美与技艺,跨越时空,隐约勾勒出一条久已存在的玻璃流传之路。
世界最早的玻璃或出现于公元前三千纪的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等地,中国发现最早的玻璃制品的年代则为西周至春秋。“琉璃”、“流离”、“琉琳”、“颇黎”、“陆离”等都是玻璃的古代称谓。琉璃珠是目前所见我国古代琉璃器物中最常见的一类器型。
含蜻蜓眼的珠串,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5世纪,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藏
蜻蜓眼式玻璃珠原是古埃及人抵御“恶眼”邪恶力量的护身符,后很快在欧亚大陆盛行。辗转至楚地后,楚人仿制的同时,还根据自己的审美习惯进行了再创作,如用几何纹间隔同心圆即为中国独创图案。可见,蜻蜓眼进入中国文化语境后,已全然蜕去了西方的辟邪效用,而愈加倾向于装饰功能。
蜻蜓眼玻璃珠,战国,直径2.1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颗蜻蜓眼属于中国特有的铅钡玻璃系统,是中西文化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蜻蜓眼辗转至楚地后,其绚烂的色彩和别致的造型立刻赢得了楚人的偏爱。楚国在利用已掌握的玻璃工艺大量仿制外来蜻蜓眼的同时,还根据自己的审美习惯进行了再创作,如用几何纹饰间隔同心圆纹饰,即为中国独创的蜻蜓眼类型。可见,蜻蜓眼在进入中国文化语境后,已全然蜕去了西方的辟邪效用,而愈加倾向于装饰功能。
蜻蜓眼玻璃管,湖南地区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绿色蜻蜓眼玻璃珠/管表面有状似眼睛的装饰或凸起颗粒,中间有圆孔可以贯穿佩戴。这类同心圆纹层状蜻蜓眼,除湖南外,在新疆、河南、湖北等地也多有发现,时间为西周到战国之间不等,是中国出土的年代较早的蜻蜓眼类型。此类玻璃珠成份中多含钠、钙(中国本土制造的玻璃则多含铅,钡),属于西方玻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