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决定去看《少年的你》这部电影,是因为它的评分,豆瓣评分8.5分,而在猫眼,评分竟高达9.7分,是近一个月来分数最高的影片。而且10月25日上映,两天票房近4亿,这不仅让我疑惑,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一部曾被撤档延期的、并由小鲜肉担当主演的国产青春片,居然能被各路人马称赞,到底演了啥?
从坐进银幕前那刻起,两个小时,我就一直被吸引,被打动,被熬心,剧中人物一直带着我在感受,在思考,在剖析: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是家长,在面对“校园凌霸”这个问题上我们该做点什么?
从“校园凌霸”这个角度看,这是一场悲剧:胡小蝶自杀;魏莱被杀;陈念成了杀人犯;小北成了包庇犯.....
这些孩子怎么变成了这样?究其原因,细思极恐,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好像都能从背后的家庭上找到答案,特别是影片中的三个主角孩子:陈念、小北和魏莱,他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局,是因为在他们的成长中缺乏阳光的、正面的、给与理解和尊重的、渗透于生活中的爱。孩子是未来的花朵,如果用花来比喻这三个孩子,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陈念就像是一朵雏菊:她阳光、纯净,目标明确,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不服输的精神,她在高考前只有一个信念:考上好大学,离开这座城市,带着妈妈开始新生活。所以即使面对欺凌,她也在苦苦挣扎,努力寻求办法,打电话报警,寻求小北的保护,并且一直告诉自己熬过这段时间就好了......
但不幸的是,陈念的家庭很差劲:爸爸从没出现,妈妈为了养家倒卖三无面膜,骗钱被追债,远远的躲走了,只留下女儿一人在家,承受着这一切,她在遭受同学欺凌的时候寻求不到来自家庭的保护,独自一人在风雨中瑟瑟发抖,而且还要被动承受妈妈带来的附加伤害,在同学中间的不到一丝温暖,所以,面对愿意保护自己的小北,她义无反顾地和这个“小混混”“厮混”在一起,因为在小北这里,她得到了渴望已久的阳光,感受到了的梦寐以求的温暖,她不是把小北当恋人,而是一个让自己依靠的,给自己安全感的亲人......
小北就像是一枝仙人掌:他粗野、自由、放荡不羁、痞里痞气,他打架斗殴,信奉用拳头解决一切,他生在野外,没人关心,没人在乎,更得不到一丁点的温暖,甚至可以说凭自己的倔强在生活中苦苦挣扎,这种挣扎让人心疼......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他的生活怎么可以这样?反观他的家庭,我们也就找到了答案:父亲跑了,母亲因为带着他无法嫁人,也丢下他跑了。13岁,他就一个人生活。他也想读书,也想好好生活,可他首先的是要先活着。没钱上学当然就是辍学,年纪小没文化,又能有什么好工作?他成了一个混混,被打的多了,让他的人生信条变成了:“别人欺负我,我就一定要打回去!”
因为陈念的一次无意的救助,让他感受到被关注、被认可、被依赖;在和陈念的深入相处中,他找到了被关心、被牵挂的温暖,所以他义无反顾地成了陈念背后的“保护者”,他愿意当篱笆,把陈念这朵雏菊围起来,甚至在看到陈念被伤害后,这个被生活所欺压的男孩,几乎丧失理智;在得知陈念过失杀人后愿意替她扛下一切:你成功了,我才不算失败……
小北替陈念顶罪,所有人都觉得他傻。可他不是傻,而是因为他没有家。因为没有家,没有人爱他,所以当出现了一个关心他疼不疼的人时,他付出了万倍的回报,即使付出生命,也要护她,最终成了一个包庇犯。
再来说说施暴者魏莱,我觉得她就像是一朵罂粟花:外在美丽,内心邪恶。她看起来是一个就连眼神都“纯净”的乖乖女。成绩好,家世好,家里摆满了奖杯。可也是这样一个“纯净”的人,却自私、冷酷、毫无仁爱之心,不但是逼死同学的欺凌者,而且面临同学的因自己欺凌的自杀,不仅没有悔过之意,进而却把矛头对准了给尸体盖上衣服,并接受警察问话的陈念,甚至对追随自己的小姐妹也不放过,谁不听她的就收拾谁......小小年纪内心却如此阴暗,想想就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果必其然,从影片的叙述中,我们也不难分析出原因:因为复读,父亲一年都没和她说话了。就连死了之后,父亲在殡仪馆认尸之时也看不出任何的悲伤。而母亲对她的期望很高,也被她的乖巧骗了,女儿做错事后,警察找上门,她指责学校和警察,指责胡小蝶家庭教育不过关,心理素质太差。她爱自己的女儿,所以觉得自己的女儿永远不会犯错。
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家中,魏莱就是被“冷暴力”的那一个,是一个“失败者”。所以在学校里,她试图通过欺凌别人来找回“自信”。她永远都是一副高傲的模样,扮演者那个“胜利者”,以欺凌别人来取悦自己,以牺牲别人来满足自己。最终因为陈念精神崩溃失手一推,她却付出了最惨痛的代价,生命戛然而止......
除了原生态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校园凌霸”这个问题上似乎也存在着问题:学校发现蛛丝马迹时的简单处理:班主任发现学生凳子上的红墨水,只是生气地问了一句“谁干的?”,事情曝光后学校只是撤换了班主任;学生明明知道同学在受欺负,却没有人站出来说话,甚至在胡小蝶跳楼后,陈念都没有说出她知道的真相;“自杀事件”之后,学校只是给楼道装满了护栏,没有人深究背后的原因.....
还有我们的社会:因为无人作证,证据不足,警方无法对那三名欺凌者提起诉讼,只能将事件送到教育局处理,而教育局选择的做法是:开除陈念的班主任,将三名欺凌者停课,但为了她们的未来,保留她们高考的资格。
面对这样的结果,陈警官也很无奈,他相信陈念,可他无能为力,他只能告诉陈念:“别再纠结于这件事了,这或许就是长大的代价。”
更甚者班里的学生因为换了老师而怪罪于陈念,甚至欺凌者被停课,被她们的父母打,学生们都觉得是陈念的错。
正是因为这一双双无形的推手,让被欺凌的孩子对成人失去信任,处理问题不计后果,出了事宁肯自己来扛......
影片看完,内心很沉重,也在不停地思考: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孩子不受欺凌?我们应该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心存善良、仁爱,不欺凌别人?在平时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中,我们是否给予了孩子阳光般的关爱和呵护?我们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体谅?我们是否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孩子从我们这里是否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
作为老师,我们是否真正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在学做人上给与学生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关注到学生的不良情绪和不易发现的变化?在“校园凌霸”依然存在的今天,我们有没有教给学生有勇气说“不”的方法?我们有没有走进学生内心,成为学生面对问题时的依靠和朋友?
......
剧终“彩蛋”显示:
2012年10月26日我国公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并于2013年1月1月起施行;在2016年9月下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从而在根源上解决了以上问题,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令人欣喜。
法律条令的实施,能够有效地遏止这一问题,但不能立马有效肃清校园环境,我希望我们都能从自我做起,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师,对孩子都多些正确的关注关爱,多些用情的细心耐心,多些有效的引导教育,让孩子们远离暴力欺凌,健康快乐成长!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This was our playground.
This is our playgr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