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些和动物有关的俗语听着就不是什么好话。
然而这些说法由来已久甚至早已代代相传,在我们还很小,可能还没有见过这些动物前,就已经在心里留下了很坏很深的印象。于是在小小的心中,会把这些动物统统当成是坏动物的代表,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轻易去除。何况黑它们的又岂止是常用俗语?还有成语、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媒介也做出了同样的贡献,让那些“坏”动物背负着臭名声,仿佛永世难以翻身……
它们可能就生活在我的身边,比如几度光临我家的蚂蚁大军,或是打扫卫生时在犄角旮旯撞见的蜘蛛和蜘蛛网,还有经常在雨后出现在公园地面上扭动着行走的蚯蚓,农场猪圈里臭烘烘的肥猪;它们也可能是我们一生都难以遇见的可怕动物,比如夜里出没的吸血蝙蝠,满嘴尖牙经常张着血盆大口的鲨鱼,凶残的猎食者鳄鱼和狼……不亲眼见到不代表不可怕,因为它们还活在电视电影里、书里、故事里,甚至活在我们的噩梦里……
然而这些坏动物真的有那么坏吗?还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傲慢与偏见,仅仅出于自己审美上的好恶,或者只是因为惯性思维、懒于思考而以讹传讹下去造成了三人成虎的局面?看完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
《不太坏的“坏”动物》,是一本大人孩子看了都会有所收获的有意思的动物科普书,它专门找来38种臭名昭著的“坏”动物们来为自己平反,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旧观念,获得全新的认知。看!封面上,它们举着标语,可爱又无辜——
黑猫:“我不是厄运的象征!”
鬣狗:“我很聪明!”
秃鹫:“环保卫士!”
蝙蝠:“我不是吸血鬼!”
鲨鱼:“烤面包机可比我危险!”
……
它们将如何为自己洗白,理由充分吗?会不会越描越黑呢?真让人感到无限好奇忍不住想要一窥究竟。
以第一人称自言自语的形式诉说,拉近了坏动物和人类的距离。
每种自白都以“我(们)是……”的方式介绍自己开始,就像是它们轮番来到我们的面前,近距离的讲述它们的辛酸往事,还有渴望被了解的真相。那些动物因为不讨喜而被我们远离,这种特别的设计拉近了它们与人类的距离,也让我们有机会接近事实。
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用谣言与真相的鲜明对比让我们可以去伪存真。
首先是自述人类眼中它们很坏的事实,既然被误解已久那就破罐子破摔似的把自己说的可怕至极或是令人生厌,再配上与之相符的暗黑系画风,就像一场让人避之不及的梦境。
翻到下一页画风突变,背景变成白色的清清爽爽,主角被放大而且又萌又可爱。 针对每个“坏”点逐一击破,最后以醒目的“真相”收尾,在获取科普干货同时,谣言不攻自破。
语言幽默诙谐,配图生动有趣。
蜘蛛:“我为什么要钻进你的头发里?我需要自由地伸展我的蜘蛛腿好吗!”
鬣狗:“我压根儿不懒,大约50%的猎物是我亲自抓的。不瞒你说,狮子还从我这儿抢东西吃呢!”
秃鹫:“秃头能帮我避免细菌滋生,秃头很酷好吗!”
以下动物的友情出演也很惊艳:
被蝙蝠吸血的猪:
也会捡鬣狗剩儿的狮子:
感谢胡蜂帮忙授粉的花儿:
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给孩子看的科普书,最怕文字枯燥无趣,而这本《不太坏的“坏”动物》既能让孩子获取新知,还充满了童真童趣和幽默感,读起来没有压力,满满的快乐,实为难得。
给孩子认识真实世界的机会,帮助他们用科学客观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
撕掉坏标签,还原动物本来的样子。在这本书里我们了解到“坏”动物不但不坏,还有点可爱,它们对于环境、生态系统是有意义而且不可或缺的。也让曾经因害怕它们避之不及、谈之色变的人,从恐惧厌恶的心魔中走出来,以平常和平等的眼光重新看待这些被妖魔化的动物们。也让孩子知道,约定俗成的说法和做法未必是正确的,要敢于怀疑旧有的认知,打破惯性思维,这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一颗谦逊善良的心。
《不太坏的“坏”动物》不仅是一本视角独特、有趣有料的动物科普书,更像是一盏照明灯,通过它我们可以认清和摒弃偏见、寻找和发现真相,看到一个不同以往的更加美好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