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一·二八】
心馀未入翰林时,彼此相慕未见,寄长调四首来。其《贺新凉》云:“记向秦淮水,问何人、小楼吹笛。劝人愁死,雨皱岚皴多偃蹇,我与蒋山相似。白下柳、又添憔悴。却到江山奇绝处,遇双鬟、都唱袁才子。情至者,竟如此! 罗衫团扇传名字,比风流、淮南书记,苏州刺史。常听东华故人说,肠断江南花底。何苦较、天都人世。楼阁虚无平等看,谪尘寰、终是神仙耳。花落恨,莫提起。”《百字令》云:“才人为政,羡宦成、三十居然不朽。互听参观如善射,转侧皆能入彀。游戏奇情,循良小传,千里传人口。西清余子,旁观且袖双手。底事抛掷西湖,勾留南国,展放林端牖?六代青山横浅黛,都做袁家新妇。酒客清豪,名姬窈窕,小令歌红豆。香名艳福,几人兼此消受。”
心馀,即蒋士铨(1725—1785),字心馀、苕生、蕖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出生于江西南昌。老家江西铅(yán)山。祖籍浙江长兴。清代戏曲家、文学家。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1764)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本条诗话中,“心馀未入翰林时,彼此相慕未见,寄长调四首来。”则说明此四首词创作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前,袁枚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之后。
长调,音cháng diào,词调体式之一。指词调中的长曲。明刻本《类编草堂诗余》中以91字以上者为长调,似无根据,但因已通行,所以一般皆沿用之。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例如:“满江红”、“水调歌头”、“念奴娇”、“水龙吟”、“雨霖铃”、“永遇乐”、“沁园春”等。长调最长的在二百字以上。例如《莺啼序》有二百四十字,是已知的最长的长调。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贺新凉,即贺新郎,音hè xīn láng,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等。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该词牌一百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仄韵。此调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历来为词家所习用。代表作有南宋·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南宋·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南宋·刘克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
偃蹇,音yǎn jiǎn,释义:1、高耸,《楚辞·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王逸注:“偃蹇,高貌。”清·戴名世《游天台山记》:“大石偃蹇负土出,长广数十丈。”2、高举。《文选·枚乘<七发>》:“旌旗偃蹇,羽旄肃纷。”吕向注:“偃蹇,高貌。”唐·韩愈《丰陵行》:“清风飘飘轻雨洒,偃蹇旌斾卷以舒。”3、骄傲,傲慢。《左传·哀公六年》:“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杜预注:“偃蹇,骄敖。”《后汉书·文苑传·赵壹》:“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李贤注:“偃蹇,骄慠也。”《新唐书·苏良嗣传》:“遇薛怀义于朝,怀义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4、安卧。宋·司马光《辞知制诰第六状》:“岂偃蹇山林,不求闻达之人邪。”元·萨都剌《山中怀友》诗之三:“高林容偃蹇,众翼避扶抟。”5、众盛。《楚辞·离骚》:“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王逸注:“偃蹇,众盛貌。”6、亦作“偃寋”。宛转委曲;屈曲。《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汉书·司马相如传》:“掉指桥以偃寋兮,又猗抳以招摇。”颜师古注引张揖曰:“偃寋,委曲貌。”唐·卢照邻《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此赠柳九陇》诗:“晨攀偃蹇树,暮宿清泠泉。”7、困顿。《新唐书·段文昌传》:“宪宗数欲亲用,颇为韦贯之奇诋,偃蹇不得进。”清·李渔《奈何天·忧嫁》:“下官只因宦途偃蹇,家计萧条,不以朱紫为荣,但觉素封可羡。”8、艰涩;艰难。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放用之,偃蹇狭陋,尽成死法。”明·陆采《怀香记·醉误佳期》:“步窄弓鞋偃蹇,相逢欲进难前。”9、舞姿优美的样子。屈原《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蒋山,音jiǎng shān,即钟山。又名紫金山,在江苏省南京市东北。汉末有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于此,三国·吴·孙权为立庙于钟山,因改称蒋山。
白下,音bái xià,古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北,唐移金陵县于此,改名白下县。后因用为南京的别称。《北齐书·颜之推传》:“经长干以掩抑,展白下以流连。”宋·黄庭坚《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之二:“白下长干梦到,青门紫曲尘迷。”元·萨都剌《送君卿伯循二御史广东佥宪时仆在燕南》诗:“青溪鸥鹭白荡荡,白下杨柳青依依。”
双鬟,音shuāng huán,释义:1、古代年轻女子的两个环形发髻。古代未婚女子常用的一种发式,其特点是在头的两侧各盘卷一髻垂下。既垂又有鬟的,称“双垂鬟髻”,单垂髻而无鬟的,称“双垂髻”,既无鬟且不下垂的,直谓为“双髻”。这几种发髻形式在战国时期就已流行,至唐代更盛,故多见于唐人诗咏。2、借指少女。唐·白居易 《续古诗》之五:“窈窕双鬟女,容德俱如玉。”宋·陆游《春愁曲》:“蜀姬双鬟娅姹娇,醉看恐是海棠妖。”宋·王安石《仲元女孙》诗:“双鬟嬉戯我庭除,争挽新花比绣襦。”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有双鬟女子立道旁树下,绝色也。”3、指婢女。明·唐寅《踏莎行·闺情》词:“急唤双鬟,为侬攀折,南枝欲寄凭谁达。”4、指千金高价。汉·辛延年《羽林郎》诗:“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馀。” 唐·杜牧《张好好》诗序:“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
袁才子,指袁枚。
淮南书记,本是古代官名,但此处是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经担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另,至德元年(756)年底,五十六岁的唐代诗人高适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如果按现在的标准衡量,高适倒是真正的“淮南书记”。一笑。
苏州刺史,本是古代官名,但此处则是暗指曾经担任苏州刺史的三位大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
东华,音dōng huá。释义:1、传说仙人东王公,又称东华帝君,省称“东华”。唐·吴筠《游仙》诗之四:“西龟初定籙,东华已校名。”2、明、清时中枢官署设在宫城东华门内,因以借称中央官署。明·袁宏道《途中怀大兄》诗:“一自直东华,先鸡每戒睡。”3、泛指朝廷。清·龚自珍《送南归者》诗:“布衣三十上书回,挥手东华事可哀。”4、指东华门,宫城东门名。
天都,音tiān dū,古代传说上天帝王居住的地方。此处指天界、天上的都城、神仙居住的地方。本条诗话中,蒋士铨以“何苦较、天都人世”来表达“袁枚是谪仙”的意思。
百字令,词牌名,即“念奴娇”,词共一百字,因称之为百字令。又名“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等。此调以苏轼《百字令·中秋》为正体,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字,前片九句四仄韵,后片十句四仄韵等十一种变体。代表作品有宋·俞处俊《百字令·残蝉断雁》等。
羡,音xiàn,释义:1、因喜爱而希望得到:贪羡。羡慕。羡妒。艳羡。临渊羡鱼。2、有余,余剩:余羡。“以羡补不足”。余羡,亦作“馀羡”。盈馀。《晋书·齐王攸传》:“计今地有馀羡,而不农者众,加附业之人复有虚假,通天下谋之。”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三:“薪米不至匮乏,且有馀羡。”《明史·宋礼陈瑄周忱传赞》:“周忱治财赋,民不扰而廪有馀羡。”
宦成,音huàn chéng,指登上显贵之位。汉·刘向《说苑·敬慎》:“官怠於宦成,病加於少愈。”《汉书·疏广传》:“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身登三阁,宦成两宫。服冕乘轩,仰齿贵游。振景拔迹,顾邈同列。”
三十,音sān shí,释义:1、数词。十的三倍。《诗·小雅·无羊》:“三十维物,尔牲则具。”《左传·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2、指三十岁。《穀梁传·文公十二年》:“丈夫三十而娶。”南朝·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自矜心所爱,三十侍中郎。”唐·崔灝《赠王威古》诗:“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3、指三十年。唐·权德舆《古兴》诗:“人生大限虽百岁,就中三十称一世。”
“才人为政,羡宦成、三十居然不朽。”这几句词的意思是:(袁枚)这样有才之人当官理政的政绩,与那些登上显贵之位的高官相比大有剩余,三十岁出头就有不朽之名。按:袁枚1716年出生。少有才名。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等地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时年34岁。
互听,音hù tīng,意思是互相听,互为听众。有说法称,互听是在新时代孕育下产生的专有名词,解释为“互相听”,也就是大家在社交媒体、自媒体上“互偶”、“互听”,即为互为偶像、互当听众。这个说法笔者有疑问,“互听”在明·毛奇龄《闻蝉》诗中有见:“互听疏复密,接响断还连。”这里的互听是“互相听到”的意思。但是,听,有治理;判断的含义,如听讼(审理案件)。听政。由此,笔者认为,“互听”或许是古代考察官员政绩的一种方式,犹如现在的“互查互纠”、“相互评查”。只是猜测,未见专门文献记载。恳望有知悉者指教。
参观,音cān guān,释义:1、原指对各种情况加以比较观察。《韩非子·备内》:“执后以应前,按法以治众,众端以参观。”《北史·崔宏传》:“因命筮吉凶,参观天文,考定疑惑。”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大学传第六章八》:“其义备《中庸》说中,可参观之。”严复《穆勒名学按语》:“此节所论,当与后部篇四第三节参观,始悟科学正鹄在成外籀之故。”2、现指实地观看,拜读。冰心《山中杂记》八:“我们楼后的儿童院,那天早晨我去参观了。”
入彀,音rù gòu,释义:1、彀,指箭靶。彀中,指在弓箭射程之内。《庄子·德充符》:“游于羿之彀中。”成玄英疏:“其矢所及,谓之彀中。”入彀,指目标进入了弓箭射程之内,可以被控制、摆布、威胁。后人用之比喻受人牢笼,由人操纵或控制。2、比喻人才被其掌握,亦指应进士考试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述进士上篇》:“文皇帝 (指唐太宗)修文偃武,天赞神授,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中,指弓箭射程之内。后因以“入彀”比喻人才入其掌握,被笼络网罗。亦指应进士考试。宋·范仲淹《赠户部郎中许公墓志铭》:“翘翘入彀,郁郁登瀛。荣滞六曹,淹恤百城。”元·乃贤《答禄将军射虎行》:“世祖神谟涵宇宙,坐使英雄皆入彀。”明·叶显祖《鸾鎞记·廷献》:“圣主招贤日,英才入彀时。”3、比喻合乎一定的程式和标准。明·胡应麟《诗薮·中州》:“赵秉文、杨云翼号金巨擘,制作殊寡入彀。”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作楷最忌捥力,捥力大必致欹斜,不可因古人或有不免,遂肆意纵笔,则终不能得入彀。”4、谓非常投合。《老残游记》第十回:“子平本会弹十几调琴,所以听得入彀;因为瑟是未曾听过,格外留神。”5、比喻中圈套。清·李渔《凰求凤·先醋》:“怕甚么良缘难遂,只要你赚鸳鸯,引他入彀,便是良媒。”
互听参观如善射,转侧皆能入彀。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袁枚)治县有方,对其政务能绩的互相考核、观察、评比,其结果都如善于射箭者,无论转身、侧身开弓都能够符合射箭的程式规矩。
循良,音xún liáng,释义:1、谓官吏奉公守法。《北史·孙搴等传论》:“房谟忠勤之操,始终若一。恭懿循良之风,可谓世有人矣。”唐·李邕《唐赠太子少保刘知柔神道碑》:“出膺贤守,则郡国循良。”2、指循良的官吏。唐·柳宗元《柳州谢上表》:“常以万邦共理,必藉於循良。”宋·陈师道《回棣州守》:“伏惟某官清白承家,文明烛物,出入省寺,已宣布於风声;选用循良,足慰安於疲瘵。”清·朱彝尊《送张夫子巡抚山东》诗之一:“循良久数张京兆,副相依然汉上公。”3、善良。元·刘祁《归潜志》卷七:“富家中亦有循良懦弱者,乌可执一哉?”清·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舟子颇循良,令其籴米煮饭。”
西清,音xī qīng,释义:1、西厢清净之处。《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青龙蚴蟉於东葙,象舆婉僤於西清。”郭璞注引张揖曰:“西清者,葙中清浄处也。”后指帝王宫内游宴之处。宋·徐铉《茱萸》诗:“长和菊花酒,高宴奉西清。”2、清代宫内南书房之别称。因位于乾清宫之西而名。如清·乾隆敕撰的《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四部书,因为在南书房编定而总称“西清四鉴”(《宁寿鉴古》专收宁寿宫藏商周至唐代铜器七百零一件而得名)。
余子,音yú zǐ,释义:1、古代卿大夫嫡长子之外的儿子。《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知徐吾、赵朝、韩固、魏戊,馀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杜预注:“卿之庶子为馀子。”《吕氏春秋·报更》:“张仪,魏氏馀子也。”高诱注:“大夫庶子为馀子,受氏为张。”2、指百姓家庭中服役正卒以外的子弟。古代军制,家致一人为正卒,馀皆为羡卒,称“馀子”。《周礼·地官·小司徒》:“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馀子。”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国有一事,当征召会聚百姓,则小司徒召聚之。馀子谓羡也。”孙诒让正义:“云‘大故,致馀子’者,谓国被灾寇,则发六乡之馀子羡卒,以备守事及追胥也。馀羡既发,则正卒亦发可知。”王引之《经义述闻·周官上》:“此云‘大故,致馀子’。馀子,即民之子弟。《孟子·滕文公篇》所谓馀夫也。故《大司徒》统谓之万民。”3、年幼未服役的男子。《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於邯郸与?”成玄英疏:“弱龄未壮,谓之馀子。”陆德明释文:“未应丁夫为馀子。”4、犹后代。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臣将门馀子,素无艺术,猥当大任,必败朝章。”5、官名。《左传·宣公二年》:“晋於是有公族、馀子、公行。”杜预注:“皆官名。”孔颖达疏:“则知馀子之官,亦治馀子之政。”6、其馀的人。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柳宗元》:“工诗,语意深切,发纤秾於简古,寄至味於淡泊,非馀子所及也。”明·焦竑《焦氏笔乘·评杜诗》:“余家有郑善夫《批点杜诗》,其指摘疵纇,不遗馀力,然实子美之知己。馀子议论虽多,直观场之见耳。”有成语“余子碌碌”,意思是指其他人平庸无能,表示对别人的轻视。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明·袁宏道《与李龙湖书》:“仆尝谓六朝无诗,陶公有诗趣,谢公有诗料,余子碌碌,无足观者。”7、谓劫馀之人。叶叶《九秋诗·秋望》:“谁成谁败悲馀子,几帝几王付劫灰。”在本条诗话中,“西清馀子”是指在皇宫内陪着皇帝游宴娱乐的翰林学士,不但自己碌碌无为,还对袁枚千里传颂有口皆碑的循良官吏之名无动于衷、袖手旁观。暗指两江总督尹继善荐举袁枚升任高邮知州的奏请被驳回。
底事,音dǐ shì,释义:1、何事。唐·刘肃《大唐新语·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关汝诸人底事,而生异议!”宋·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清·赵翼《陔馀丛考·底》:“江南俗语,问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唐以来已入诗词中。”2、这事。宋·林希逸《题达摩渡芦图》诗:“若将底事比渠侬,老胡暗中定羞杀。”清·李渔《蜃中楼·怒遣》:“归向慈亲告,底事羞还怕。”
勾留,音gōu liú,释义:1逗留;停留。唐·白居易《春题湖上》诗:“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清·汪士通《醉花阴》词:“蘼芜绿偏江南路,燕语莺啼处。随地得勾留,临水登山,直向瓜洲渡。”2、挽留;耽搁。唐·章孝标《上浙东元相》诗:“雪晴山水勾留客,风暖旌旗计会春。”柔石《别》:“‘我去了。’‘你不是说还有话么?’妻又下意识的想勾留他一下说。‘是呀,最后的一个约还没有订好。’”3、因钩挂而留下。清·袁枚《新齐谐·烧狼筋》:“但见房门布帘闪颤不已,揭视之,钗挂其上,盖女公子走过时为帘所勾留耳。”茅盾《动摇》:“陆慕游并不荒唐到忘记了欢送特派员,乃是他被一件更重要的事勾留了身,抽不出空儿来。”按:有不少蒋士铨词的版本,“勾留”,作“句留”。
南国,音nán guó,释义:1、古指江汉一带的诸侯国。《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国语·周语上》:“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於太原 。”韦昭注:“南国, 江汉之间也。”2、泛指我国南方。《楚辞·九章·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王逸注:“南国,谓江南也。”三国·魏·曹植 《杂诗》之五:“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南唐·李煜《望江南》词:“闲梦远,南国正芳春。”《檮杌闲评》第三十回:“只见南国猩唇烧豹,北来熊掌驼蹄。”3、指南方国家。《南史·齐本纪上》:“先是魏地谣言,‘赤火南流丧南国’。”此指南朝·齐。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中》:“近者沈约《晋书》,喜造奇说。称元帝牛金之子以应牛继马后之徵……而魏收深嫉南国,幸书其短,著《司马叡传》,遂具录休文所言。”此指南朝·梁。宋·张孝祥《二郎神·七夕》词:“南国,都会繁盛,依然似昔。”此指南宋。4、现多用于中国祖国南方的简称,相对北国。如:佛山南国桃园、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按:蒋士铨词集中,“南国”,作“难过”。似袁枚因二字同音而错记。
牖,音yǒu,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多用牖,窗少见。本义为窗户,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后泛指窗。“林端牖”,意思是山林别墅的窗户,喻归隐山林,暗指袁枚辞官居随园。
六代,因为南京是六朝古都,故六代在此代指南京。
袁家新妇,原指魏文帝曹丕的妻子文昭甄皇后(183年—221),名不明,相传为甄宓(fú),实则无记载。史称甄夫人,中山郡无极县(今河北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曹丕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甄氏三岁丧父。建安中期,袁绍为次子袁熙娶之为妻。建安四年(199)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绍的妻子刘氏。建安九年(204),曹操率军攻下邺城,甄氏因为姿貌绝伦,被曹丕所纳,甚得宠爱,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即东乡公主)。延康元年(220),曹丕继位魏王,六月率军南征,甄氏被留在邺城。黄初元年(220),曹丕称帝,山阳公刘协进献二女为曹丕妃嫔,后宫中文德郭皇后、李贵人和阴贵人都得到宠幸,甄氏愈发失意,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话语,曹丕大怒,黄初二年(221)六月,遣使赐死甄氏,葬于邺城。黄初七年(226)五月,曹丕病重,立甄氏的儿子平原王曹叡为太子。曹叡即位后,追谥甄氏曰文昭皇后。太和四年(231),魏明帝曹叡将甄氏改葬于朝阳陵(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柏庄镇北20里处的灵芝村)。甄氏是三国时期与二乔并称的美女。相传,甄氏死后,曹植对嫂嫂之死悲痛不已,曾梦中相遇,曹植根据梦中情形的回忆,写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赋》(原名《感甄赋》)。清·董以宁《烛影摇红•为王阮亭题余氏女子绣洛神图》:“任人呼作,水上宓妃,宫中甄后。记得当初,袁家新妇啼痕透。此身早是属君王,不被人僝僽。”清·尤侗《贺新郎 其二 贺荔裳纳姬举子》:“宋玉高唐赋。更相逢、洛川绣枕,袁家新妇。”本条诗话中,借“袁家新妇”来表达袁枚娶了多房小妾,且容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