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是从网络文学的知名IP改编过来的,早到08年左右的《会有天使替我爱你》,后来的《泡沫之夏》,到前两年大火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到《致青春》,热播结束的《何以笙箫默》,正在播的《盗墓笔记》和《花千骨》。
这些IP在被挖掘改编之前,就已经积累的数量庞大的粉丝,尤其是愿意付费并且忠诚度极高的女性粉丝。所以在作品被改编之后话题性强,无论是捧是黑都能火上一阵。所以才那么多的影视公司愿意出高价和传媒公司、作者去买这些改编版权,不得不说现在的人真是越来越懒了。
但是通过上述的那些热门IP,我发现了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这些大热的被改编作品,基本上都是在10年以前便火起来的。大多数都是在2005~2010这个阶段内被创作出来的作品,现在当红的大神也基本上活跃于那个时期,反观10年以后,似乎很难见到这么多有影响力的作者了。
我觉得,网络文学成神的红利时期已经过去了。
先来看看为什么在2005~2010年间的网络文学中会出现这么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吧。
先从大环境来看,中国是在1994年4月才开始有互联网这个概念的,但是那时候家庭电脑并未普及,同时当时PC界还是DOS系统的天下,电脑的其实大部分还是给高级知识分子工作用,犹记得我在98、99年的时候,电脑课还用的是DOS系统,我们就在非常原始的代码界面上敲着字母。
时间到了2000年以后,家庭电脑开始从大城市向小城镇普及起来,同时宽带的资费也在渐渐降低了。我记得我家里是在2003年买的台式机,那时候还流行的是大屁股的显示器,牌子还是清华同方的,4500块钱,那时候的宽带一个月要60块钱,拨号上网一个小时2块钱,同时当时也并没有什么上网查资料的需要。所以这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性价比很低的消费,所以当时我们家开了半年的宽带也就关了。
时间往前走到了2004年,那时候电信推出了寒暑假套餐的活动,可以选择在每年2月、7月、8月开通宽带,只需要付三个月的费用即可,其余时间拨号上网每小时2块钱。电信的这个活动非常恰当地抓住了诸如我这种家庭的用户,父母觉得在学期中开通宽带会影响孩子学习,但在假期如果没有宽带,孩子又会跑到网吧去上网。
彼时还是电信一家独大的时候,铁通、联通、移动根本不成气候,更别说其他的宽带了,犹记得那时候的带宽是2M,在线看视频、听音乐的速度太慢,同时在线看视频的网站也很少,用户都更倾向于下载到本地体验流畅的感觉。这就使得对于使用者而言,真正挂在网上能做的事,也就是那些对网速要求不高的了,譬如聊天,譬如看小说。
回头看看网络文学的发展史吧。
内地的网络文学,一开始是受到湾湾网络文学的影响的,痞子蔡写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让很多人知道原来除了走实体出版,还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小说。
1997年,榕树下创办,初创期活跃的那些用户在后期都成了大神,但都逐渐朝实体发展,包括安妮宝贝、宁财神、蔡骏、今何在等等,现在看来大部分的战场都变作了正儿八经的或作家或编剧,很少人身上还残留着网络文学的光芒。
撇开这些骨灰级的大神不谈,看看往下起点、晋江吧。
起点创办于2002年,默默低调地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在2003年提出了VIP的概念,这可真是个超级大的里程碑,文汇报的一篇文章把这之后到08年的这几年时期称作“商业重压下的每日更新与长篇连载“。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期,对网络作者而言。
如果说03年以前的网络文学大部分还停留在因为爱好而写作的层面,在03年以后,V文给写东西赚钱另辟了蹊径。网络文学作者不需要再肖想必须通过出版实体书才能够获得报酬,同时网络连载的即时性很高,作者完全可以根据读者的评论反馈来调整自己要写的内容,读者看到了自己想要看的内容,就更加愿意给作者付费、宣传。
总结一下为什么我觉得2005~2010是属于网络文学造神红利时期的原因吧。大环境来说,家庭电脑开始普及,但带宽没跟上,使得用户大部分挂在网上的时间会倾向于一边下载音视频、一边看小说或聊天;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后数十年的发展,让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们也慢慢开始学会了享受物质生活,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80后一代成长起来了,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新东西,并将这些东西传播出来;同时,V文模式的出现极大促进了作者的写作热情,同时网络文学的写作也愈趋商业化和体系化,读者看到了自己想看并感兴趣的东西,自然愿意将之推荐给别人看,这样一来二去,作者的影响力得到了提升,大大逐渐成了神。
说完了红利时期,来说说为什么我觉得10年后,造神要难得多了吧。
2007年,第一代iPhone问世了,当然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当时还是我大塞班的天下,人人都以拥有一台N85为荣。
2010年6月,iPhone4发布,同年谷歌拉动了索爱、LG、HTC、摩托罗拉这些大厂,免费提供开源的Android系统给他们用。
大厂当然可开心了,又不用付钱,基于Android要比自己纯做系统要来得方便多了,于是两系统夹击下,没多久我如日中天的大塞班就日渐衰微下去。
Android这么大方开源给别人用,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智能机的成本变低了,以前很多不能拿手机做的事情我都能做了,比如说一边听音乐一边聊QQ。
当然当时的智能手机也是并没有什么卵用,一是因为手机流量非常贵,二是因为WIFI并没有普及。
大家还是只能拿着每个月撑死60M的流量包来小心翼翼地聊QQ。2010年,中国互联网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那PC端的互联网呢?
啊,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运营商的带宽好像渐渐上去了,我记得在10年之后,就已经开始陆陆续续提升带宽到4M了,更别说12年我们家小区已经接入光纤提速到10M了。
那带宽上去了,大家干点啥好呢?
2006年,优酷上线了。
2008年,美剧《越狱》大热,开始进入中国观众的视线。
宽带速度上去了,在线视频也有比较好用的网站了,又恰逢美剧开始进入大家视线,那网络文学呢,茶余饭后看看吧,看了那么多年了,什么重口的类型没看过啊。
你说用手机看小说么?一则,当时WIFI并不普及,流量包太贵,用户倾向于在PC端离线下载了存到手机或者MP4里去看,这就导致作者和读者互动的即时性很弱,作者不容易得到正面反馈,读者连贯地看完也就忘了,加之审美疲劳,传播力度也就小得多;二则,彼时文学网站的V文商业化体系已经很成熟了,每一个签约作者底下都会配一个编辑,一个编辑手头上有很多作者,很多作者的话,自然会厚此薄彼,谁大腿粗就先抱紧谁呗,碰上小透明,连申请加V的机会都很难,更别说成为大神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晋江水深溺毙的原因了。
絮絮叨叨这么久,觉得好可惜,在造神红利期间,实在是时不利兮骓不逝,年龄太小了错过了。
其实移动互联网的文学感觉还没有真正走心地发展起来,期待有一个好的产品能够真正带动。
也很好奇现在BAT都进军网络文学的领域了,要怎么去造神,我想应该还是主要从内容运营的角度入手吧。
以上内容完全是一边百度一边写着玩的,看得不爽请当我放屁了噜!今天一天烦闷的心情终于在放完这些屁之后得到了疏解。
以下是放屁时找的参考资料(基本是倒序):
《[网络]古永锵:自述优酷发展史2008将一统视频江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0b53360100am7v.html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史》
《中国网络文学大事记》
《起点中文网》
http://baike.baidu.com/view/131612.htm
《晋江原创网》
《浅谈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史》
《谷歌中国及Android2010年大事记》
http://wap.cnmo.com/doc_tail/56322_4.html
《中国网络文学16年回眸与展望从网络生存向着文学属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