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目中的父亲形象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严厉、有的慈爱、有的睿智、有的勇敢、有的优秀、有的平凡,虽千人千面,但父爱是相似的。
在我的心目中,父亲的形象一直很高大、伟岸,虽然他只是一介平凡的农夫,虽然他没文化,虽然他没什么成就。
父亲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出生于湖南中部的一个小山村,祖父祖母都是地道的农民,父亲共有兄弟姐妹六人,排行第二,上面有一位兄长,下面有三个妹妹,一个弟弟。
听奶奶讲,父亲小时很聪慧,读书时深得教书先生的喜爱,学习成绩很优异。可惜的是,上学没多久,父亲就因为感冒发烧烧坏了耳朵,听力严重受损,不得不中途辍学。小小的年纪就开始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成了家里面的劳动主力。那个时代改变命运的机会有三个:上学、参军、进厂,看着身边的小伙伴慢慢地由于上学、参军、进厂而跳出了“农门”,父亲却只能继续做他的农活,可想而知,当年的父亲是多么的苦闷。随着我大伯的进厂,父亲成了家里的绝对主力。命运在紧要关头踩了刹车,拔转了父亲生命的方向盘。父亲的失聪也成了祖母一生的痛。
父亲成长于共和国的建设时期,兴修水利、挖水库、筑堤坝;修铁路、造公路;大炼钢铁;我们那里是山区,还修建了很多的山洞存放武器弹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洪流中,父亲积极地投身其中,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我讲他走几百里山路推板车到长沙、益阳、常德等地的经历,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一群人推着好几辆板车,浩浩荡荡地朝远方前进,为了省钱,都是自带干粮。曾经有一次,父亲带着母亲一起推板车去长沙,母亲想在路上买一个包子吃,父亲为了省钱硬是不同意。现在想来,光是走路去长沙都够吓人的,毕竟我们家到长沙至少也有二三百里地,现在的人,就是几步远都想打个的士,何况这么远的距离。对那时的父亲来说,这都是家常便饭,我们家附近的山里有铁矿,当时是大炼钢铁的年代,父亲经常从山里挑着100多斤的铁矿石,徒步送到一百里外的娄底钢厂。这样的事情真是讲三天三夜都讲不完,这些都真实记载着父亲的苦难的岁月。
我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是父亲犁田的故事。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可能是由于我母亲的离家出走(即未离婚而改嫁)而伤心的缘故,父亲在帮人犁田的时候,脚被犁刀划破了好大的一个口子,为了省钱,同时也为了赚钱,父亲只用布做了简单的包扎,又继续在施放刺鼻的化肥的田里帮人犁田了,而即便是脚未受伤的人踩在这样的田里也会被化肥刺激得受不了。看到父亲每天回家拆开泥布包着的露出肉的脚,我心痛不已,父爱伟大如斯,我领悟得痛彻心扉,这就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对家庭的厚重的责任感。这件事裹着浓浓的父爱,一直珍藏在我的内心深处,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一直都不肯原谅我的母亲。我想不通,勤劳、善良、聪明、老实、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的父亲,为什么会被毫不起眼的母亲抛弃。在我的印象中,我的母亲绝称不上勤俭持家,也看不出什么优点(为尊者讳,子不言母丑,不详述)。很多时候,我都怨恨命运的不公,为什么像我父亲那么好的人,命运却这么苦。但父亲却一如既往地劳作着、默默地承受着,哪怕生活再艰难也咬牙挺住,承担起他的责任,给我们兄弟二人撑起一片残缺的天。
如今父亲年已古稀,我劝父亲不要再操劳了,就静静地安享晚年,但勤快了一辈子的父亲还不肯休息,因为他知道他的儿子们过得也并不宽裕,他还想再干几年,减轻儿子们的负担,实在干不动就算了,到时再跟我们住到城里来。
我的勤劳勇敢的父亲哟,您大山般的厚爱让您的儿子们怎么来报答,您的人生完美地阐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古训。您的儿子将传承您的衣钵,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家风永远传承下去,不坠家风、不辱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