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路上,出入地铁,所见皆是苦兮兮的面孔,他人视我亦是如此?或许他人心中充满快乐,而我又怎知?
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他又说: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是啊,芸芸众生,普通人只能庸俗地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连孤独的资格都没有。
叔本华确实有资格这样说。
他出身于名门大富之家,曾祖父接待过彼得大帝。父亲是银行家,母亲是当时颇有文名的爱情小说家,格林兄弟、歌德都是其母亲举办的沙龙的常客。
叔本华早年随父母周游多国,上大学前游历欧洲,后在名校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耶拿大学学习,25岁获得博士学位。31岁出版了当时无人问津的哲学巨作,32岁成为柏林大学编外讲师,43岁离开柏林,之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以今人眼光看,叔本华是个颜值不敢恭维的富四代,而且是学霸,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
他基本没工作过,靠父亲遗产生活,衣食无忧,不为生活所累,专心从事哲学研究和写作,一生孤独,是个钻石单身狗。
他在大学的讲学可以用失败透顶来描述,据说选课学生从未超过三个。
世人不理解他的哲学,晚年名声大噪获得迟来的赞誉,印证了他所说的: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叔本华又云: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
叔本华家财丰厚,当然视钱财如粪土。他有底气坚守孤独和不庸俗,前提在于他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如果一个人,早上一睁眼,想着房子、上学、看病、养老,哪有时间想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历史上有不少先贤大哲的出身都不错,柏拉图出身雅典贵族,亚里斯多德的父亲是宫廷御医,毕达哥拉斯生于富商家庭,赫拉克利特(此君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城邦王位继承人。
而孔夫子约20岁在大夫季氏家里做“委吏”、“乘田”,30岁左右开始广收门徒,学生的委贽必然不少,51岁开始官运亨通,55岁开始周游列国,期间受到多国王公贵族的礼遇以及富裕学生的资助,号称弟子三千,想来也不必为五斗米折腰。
至于穷困潦倒的庄周,就只能梦蝶了。
叔本华认为: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可是我就想要花天酒地的生活,以及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
凡人整日为稻粮谋,人生的智慧对于凡人来讲是一种奢侈。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