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用自己的经历、自身的感悟、超凡的智慧凝聚出博大而精神的传统文化。它寄寓着我们对国家、民族、社会、历史的一系列认同标志,同时寄寓着我们对是非、善恶、荣誉等一系列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
我国的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中医文化始于原始社会。李时珍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更是为人类的医疗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便有了甲骨文,随后历史中也不乏书法大家,书圣王羲之更是将汉子写的出神入化。时至今日,我国当代艺术家韩美林先生将唐楷书法功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当然,除了医学、书法之外,我国还拥有很多传承千年的文化,比如儒学、诗词、水墨画、陶瓷、戏剧、变脸、美食等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产劳动过程的真实写照,是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气质的“神经”,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气质、道德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失去传统文化就等于失去了中华民族的“魂”。
可现实却差强人意,四川过去有300多家川剧团,现在只剩下6家。浙江嘉兴一地,26名传承人中,有12位没有接班人。纵观全国,能写一手毛笔字,能够按照格律平仄写诗填词的有几人?传承千年的中医屡遭是否“科学”的质疑,甚至已然被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医学所超越!
传统文化的接班人越来越少,而且年龄偏大,年轻人也大多认为传统就是落后。身怀绝技的传承者社会地位低下,往往被大众认为是摆摊卖艺的“跑江湖”,连基本的养家糊口都做不到。久而久之,造成很多传承文化处于濒危状态。
我们不得不去重视和反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未来和方向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去传承去发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第一保护人应该是政府。第一、《非遗法》颁布已有3年,但效果甚微,应该继续出台相应的《非遗法实施细则》以增强其现实操作性,提高执行力。第二、破解“非遗后继无人”的发展困境,需要增加一种“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方面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要结合传统项目发展生产,制造产品,积极引导扶持这些项目,在生产和创作中寻找文化传承与市场需求最大的“价值公约数”。第三、多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发展深入社区,深入群众,从中发现、培养传承者,向民众传播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的弘扬离不开媒体的宣传和支持。那么如何通过媒体让传统文化直入人心?犹如《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电视节目都做的不错,节目生产人抓住了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吸引力,让观众自己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在看节目的同时能互动能学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知识。节目的参与者也不在单单是明星,而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通老百姓,他们的经历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弘扬。例如我国著名的天才造型艺术家韩美林先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通过举办“美林的世界韩美林八十大展”来展现其多样化的创作面貌,弘扬传统文化。又譬如陕西某高校6位教授用毛笔填写该学校4570份录取通知书,从内蕴上承载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更释放出令人感动的人情味。再如从《中国诗词大会》走红的吴亦舒,对古典诗词信手拈来让人由生佩服,她的身上散发这仿佛是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般的可贵气质,令人向往。多种多样的形式,精彩斑斓的内容才是发展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式。
现代的中国人需要传统文化来浸润日渐干涸的心灵。日益壮大不断前行的中国,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是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