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支招文章《鱼叔支招|如何才能潇洒走上台?》(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中我提到公众演讲能力的底层能力是书面表达能力,今天,鱼叔准备挑战一下书面表达能力的主题。
实话说,我的书面写作能力也很一般,在写作公众号的过程中更暴露出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因为自己也还在修炼中,水平有限,因此只是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共享出来,试着相互启发一些思路。算是先为自己挖一个坑,我会边学、边写、边总结,也许会写好几篇来完成这组文章,这些文章也许会略长、略烧脑。
01/书面写作能力是否必要?
书面写作能力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坑。
我碰见很多人谈及书面写作时常常会有一个误解,即书面写作能力是文科生的基本功,我如果从事技术或理工类的工作只管把活干好就行了,应该不需要书面写作能力。
又或者会有人认为,书面写作能力就是写小说、散文等“大部头”文章,工作中根本不需要。
我这样看:
首先,无论文科生或是理科生均需要具备必要的书面写作能力。
结合我自己在职场中的观察,职场中往往会有人抱怨:“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只做了六分,报告写出来像是做到了八分,领导居然也认可。而有的人明明做到了八分,领导却认为只做到了六分。”难道能写就能升职、加薪?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在职场中,老板没功夫天天围着你转,无法对你的工作了如指掌,特别是层级差异越大、组织规模越大越复杂,越是这样。所以,你的工作业绩往往都需要通过书面报告来呈现。
因此,能写不一定就能升职、加薪,但是如若不能写,或多或少可能会影响到升职、加薪。
其次,书面写作能力不是指写“大部头”的能力,而是指能通过合理的文字形式,有效、清晰、得体的传递信息、表达个人思想的能力。
职场中的书面写作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应用于诸多场景,例如:工作邮件、述职报告、项目方案、正式公文、情况说明、内刊投稿、内外部沟通、求职信、征文比赛等……
任一场景中对书面写作能力的恰当应用,实则可以有效的助推目的的达成。
同时,良好的书面写作能力,实际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中展现形式之一。因为要达到有效、清晰、得体的传递信息,则需要对庞杂的信息进行梳理、提炼,并有逻辑的呈现,其底层是思考力。书面写作能力很好的将思考力和表达力连接了起来。很多人也会思考,但很多时候属于有了想法,没法表达,脑袋中想想主意横飞,落到纸面或话到嘴边却有一片空白或一团浆糊。此时,良好书面写作能力的功效就得以展现了,我会推荐将所思所想试着先用文字的方式落到纸面。
因此,书面写作可以说是职场人士必备的能力之一。
02/输入决定输出
一说到写东西,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脑袋一片浆糊,无从下笔。说到底,心中无货,怎么出货?
为什么同一份报告,其他人半小时搞定,你要花上半天?
为什么同一份报告,老板看了其他人的拍手称赞,看了你的扔到旁边?
从小到大,我们身边不乏文字能力突出的“别人家的孩子”,网络上也常见10万+的文章,例如咪蒙,以及晓松奇谈高晓松等出口成章的脱口秀达人。
在过去一个时间段里,我刻意的留意和研究为什么这些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在书面写作、公众表达领域如此令人眼红。其核心在于:输入决定输出。
咪蒙本科和研究生学的都是中文,在百度百科中,她这样介绍自己:
1992-1995年就读于南充高中。赫然发现自身的散漫DNA,迅速转型为旷课家,善于以写小说的方式编造请假借口。
1995-1999年就读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继续旷课、继续散漫,唯一拿得出手的经历是成为哲学控,手持柏拉图、尼采、萨特装高深。仗着擅长考试,被保送至本系读研。
1999-2002年就读于山东大学中文系,主攻魏晋南北朝文学。发现相比魏晋文学更爱魏晋玄学,毕业论文《阮籍诗歌与玄学本体论》……
出版作品若干……
可以看到,从中学时期开始,咪蒙就开始不断在自己的文字能力上进行输入。
高晓松也算是一奇人,学理工、搞音乐、写诗歌、拍电影,同时还博览群书,熟悉军事、历史、文学、艺术、野史八卦……,在北京开业《雜•書舘》,连柳传志柳老头也特邀高晓松去家里做客就为和高晓松聊聊天,也是因为有足够的输入。
再回想起工作中我遇见的一些“牛人”,博闻强记、数字严密、逻辑连贯、遣词造句、行文流畅者,多以高度的抽象化能力、凝练的概括能力、精准的表达能力见长,也多居高位。无论是甲方高管,或是乙方资深咨询顾问,在这方面都表现非常突出,现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当时在美的内部BBS上以“二水”为笔名的每一篇文章堪称经典。再如政府高官,书面、讲话、报告是基本功,如果有兴趣研究下讲话稿、政府工作报告的撰写,其中的讲究大有门道。
输入包括哪些?常见的大致上也许包括两类:读过、见过。
1、读过。读,应该算是最基本的输入,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某一类别的信息充分的熟悉、耳濡目染的沉浸其中,假以时日,自然会习得其特点。例如,熟读唐诗的人,会长于引用,熟咨询报告的人,会长于应用推导框架,熟悉公文报告者,会长于总结和归纳。读,类似于打地基,需要一个过程的累积,一层一层的叠加,短期内不能立竿见影,但日积月累,这个底子会越来越有厚度。
2、见过。见过,或见识过,是在读的基础上的扩展,如与人直接交流,能加速输入的效率,也能加速读的转化。同时,见识过各种类别的书面写作形式和成果,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可随时调用的“库”,但场景来临时,可随时读取“库”中的数据,应用于场景。例如,当需要准备一份书面材料时,能快速的判断出用怎样的形式、文体更妥当,这也是一种能力。
我自己的输入管道。
因工作和个人兴趣原因,我较为关注商业类信息的输入,在此举例我在这方面的输入。
读:
1、书籍:经典读物+流行读物,频率:2-3本/月。
2、杂志:《第一财经周刊》(ipad版)、《中国企业家》,频率:5-6册/月。
3、报刊:《21世纪经济报道》,15-20期/月。(会选择性阅读)
4、微信公号:打开率较高前10个公号(如“笔记侠”等),每天概览,遇到值得深入的佳作则收藏至印象笔记,每周细读。
见:
1、见各类候选人:这个算是HR工作带来的一大福利,与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交流,获取信息。
2、与朋友圈子交流:朋友圈子,非朋友圈,与对的人交流,可以加速认知升级,同时加速思考的发酵。
3、各类音频:音频主要应用于我上下班交通途中的场景,作为伴随音。推荐喜马拉雅的“读书狼”、“在宥草堂”,其录制的有声书是不错的输入选项。一边听,一边激活脑力,往往会促进我灵感的产生。
此外,为了写好公文报告,我也曾大量阅读公文、政府报告,以求找到写公文的“感觉”。
以上输入,为的是让自己拥有足够的素材、熟悉文体语言风格、熟悉各种文体常用词汇。
03/输出倒逼输入
输入到一定程度,信息、内容、素材就会在头脑中不断发酵,这就到了该输出的时候了。
输入的目的就是为了输出,同时输出可以倒逼输入。
我多年的良师益友琢磨先生现在每周要完成3-4篇文稿的撰写,录2个脱口秀视频,每周不重样,还得不断变花样、创新意,力争挑战10万+的阅读量。我问他何来灵感?他回复:“逼自己。”为了有效的输出,他逼迫自己大量的输入,读书、查资料、见人聊天是最常用的方式。
又说到咪蒙,她在文章中坦诚自己在写作这件事上的输入:
我的日常,就是写稿写稿写稿。每天工作16小时,每周工作六七天,对我来说是常态。每天几乎都要写两篇稿子,每篇至少要写五六个小时。
在采访中:
她信奉“一万小时的努力”理论,意思是,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那么在这之前,你至少要为它努力一万个小时。为什么自己的公号能成功,正是因为之前10几年的写作累积了这“一万个小时”。
过去,她把读过的好句子一条一条摘抄,然后敲进电脑。现在,电脑旁边放着小黑板,上面罗列着要写的题目。
爆红之后,她反而更加不敢懈怠“没有在出租车上、病床上、酒店大堂、机场候机厅......写过文章的公号狗,都不配谈什么粉丝量。”
我自己做公众号,也是为了倒逼输入。因为若没有这个输出的压力,自己会懒许多,久而久之脑袋就生锈了。有了输出的压力,头脑就如同被激活一般,常有灵感溢出。虽然写得马马虎虎,但反而让自己因为不断输入而获益。
所以,输入与输出,是提升书面写作能力必须重视的一个关键,应该因人而异建立自己的输入管道和输出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