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的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 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席慕容在《青春》这首诗中用细腻悲惘的笔调将匆匆而逝的青春晕染上凄美的色调,如同当下许多青春系列电影,将青春的不羁,执着,纯粹,叛逆加以艺术化的渲染呈现在银屏之上。
或许不是所以人的青春都像电影情节,但至少我们都曾为这些影片里的他或她而悲怜垂涕。因为谁不曾从他人的青春里走过,留下了笑靥;谁不曾在他人的花季里停留,温暖了想念;谁又不曾从雨季里消失,泛滥了眼泪。
就像《匆匆那年》里的陈寻和方茴一样从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匆匆那年》开篇以彭于晏饰演的陈寻的初恋回忆为引,将镜头聚焦高中时代的友情与爱情,暖色调逆光镜头契合青春卖点的运用使电影质感讨巧不失唯美,已然陌生又熟悉的高中校园也方感有往昔如泉涌的共鸣。
1997年,那个安静的如同陶瓷娃娃般的她抬着笨重的桌椅,一路走走停停地将身影映在了重多凝视她的眼中。如同水面上泛起的涟漪,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惊扰了陈寻懵懂的初恋。
在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里,他和她,一个阳光帅气,倍受瞩目,一个纯净冷清,宛若丁香,匆匆那年,他们见过太少世面,在简单的世界里彼此深陷,擦出火花,编织童话,相识,相恋,相伴。
电影中清新雅致的光感衬托出青春的羞涩与萌动,比如发完作业本后,陈寻跟着方茴穿过长长的走廊走进阳光里,相顾无语,眼里却波光流转,因不可言说反而趣意盎然,流露出岁月独有的天真气息。影片似乎映照了《匆匆那年》的主题,在我们还沉醉于青涩美好的初恋,故事就急转而下 .大学的绚烂,不再是简单单调的世界里,很快两人又相疏,相怨,直至相别,最终童话破灭。
沈晓棠的出现,我并不意外,就像陈寻说的,他是一只飞鸟,他要寻找的是像沈晓棠一样可以陪他飞翔的鸟。性格的差异和价值的判断常常会在最懵懂最萌动的时候被遮蔽,当彼此有了更为理想的选择,总会有一个人选择在分叉路口拐弯。这不止是青春,更是现实。
相比在高中黑板上大胆写下方茴告白的陈寻,影片中默默守护方茴的乔燃更能触动着我们的柔软的心。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哪怕暗自伤怀,他只愿化作清晨那叫醒她的阳光,温暖却不刺眼,沿着阳光洒下的方向,但愿花开如常,你最爱的那朵莹莹向阳花,依然可以笑着抬头望。他用克制和守护,演绎着感情的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对他来说,没必要非得和那个人在一起,既然爱她,那只求她快乐、幸福。一念起,万物生,一念灭,万物消,产生纠葛已是前世修来的缘分,珍惜缘分,善待彼此,幸福才会住在心里。
说到影片中女二嘉茉,大大咧咧,懵懂青涩,像极了大多向往爱情的少女。当然片中她也是幸福的,赵烨爱着她,她爱着苏凯,还有她为苏凯做的那些“傻”事。
谁青春年少的时候都做过吧。赵烨爱着她,爱到了尘埃里。高中3年,还有那段他以为“备胎转正”的日子,都是幸福的。虽然,连那一幕分手的戏码,都拿“好朋友拿什么分手”来给彼此一个永恒的理由。
有人说《匆匆那年》是一部主打80后市场的电影,但是90后的我依然可以在那些芬芳的花草气息,丰沛的雨水,白衣少年的身影,单车,教室,卷子,铁栏窗里看到我们的身影,这些弥漫着清新气息的符号都通过荧屏被回忆的脚趾柔软地踩响。
青春,一半明媚,一半忧伤。.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篮球赛最后胜利的场景,平凡的方茴被淹没在人群中,陈寻变得遥不可及,影片或许早就暗示最后的结局。
陈寻的假设,如果那天他看见了方茴,结局也许就会不同。但生活从来没有如果。 更应如此,更感匆匆年华。
五个人聚首在烧烤摊中吃宵夜,从石膏炸碎的那刻他们开始分道扬镳,方茴爱的决绝,爱到要伤害自己才能让自己不那么疼,然后再狠狠的付出代价。
影片矛盾和冲突的导火索在青春的“散活宴”上被点燃,影片被提升至高潮。正像影片说的那样,年轻时我们总是在开始时毫无所谓,在结束时痛彻心扉。
如若电影能如其名般止戈于那匆匆年华,并更为夯实剧情. 但在影片的最后似乎走上了很多商业影片固定的套路,影片虽为人伤感,却以难生共鸣。
煽情到点却太为明显生硬,这既破坏了前篇电影定位清晰明朗的风格,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亦更难感受青春的纯粹,爱欠缺实感的支离也标志着电影架构的崩塌。
很多人调侃张一白是拍了部100分钟的加长版MV,其实没说到点上,作为个人风格,MV也不是什么致命缺陷,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电影只是纯粹个人的体验。
张爱玲说:“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拥有不易,更应珍惜。无论流年,还是流年中的他或她。 我们总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怀念着自己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或许这部影片打动人的不只是爱情,更是那匆匆而逝的岁月,我们在岁月里学会成长。只有遍体鳞伤,才能羽翼丰满。
还记得我在看完《匆匆那年》之后,很是文艺的写下“不知道你们的青春里是否也有个叫陈寻的男孩或是一个叫方茴的女孩”的说说,有个朋友打趣地留言说“孩子,并不是所以得青春都是《匆匆那年》。”《匆匆那年》带给我们的应该是对青春的缅怀,对当下的珍惜,而不是繁华落尽后的莫名的悲伤。我们通过荧屏找回的是那段时光里我行我素,一条道走到黑,直至撞墙的自己,我们愿意痴傻,但从不荒唐。
就像初学绘画的小学生,桃红,绿草用得太过纯粹,红就红到明艳灼人,绿就绿到漫漶无边。无关经济,地位,人际,那是最单纯的自己。
因为美好,所以匆匆。在那个从未抵达过的盛夏,阳光会记得,我们隆隆绽放过的青春和盛大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