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高中一段时间因为自己年幼无知甚至傻,看过很多青春疼痛系列,以至于后来对于爱情观的培养有点理想化,当然后面意识到这是个看脸的世界,于是自己开始到了大学,觉得无聊,不如看书。
1
初中时候的阅读更多是当年流行的智慧背囊系列,还有意林和读者文摘出的番外版本,当然还有那厚厚的作文书。首先还是说说作文书,其实有些初中作文的范文里头故事还是蛮有趣的,尤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是当年最爱之一;记得初二时候,隔壁班同学塞的一本厚厚什么作文大全,开始表示不屑于这类俗气标题与封面的作文书,但翻了翻目录,立马吸引住笔者,类似于青春友情系列,那时候感觉还是满向往青梅竹马的纯纯友情,是的,只是异性友情而已。那时候,不仅突然感觉作文可以开始去写写故事,细腻的文法描写可以借鉴。
现在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意林出的那个《听听那冷雨》和《爱从不卑微》这系列的文章,有时候我们想去讲诉一个故事,但往往感觉到自己文字的乏力空洞不能够很真实描写出其中意味,而书中故事的作者很好地展示出这种手法。当时,自己还是很想去写一些杂文和故事,类似于少年励志的故事,当年也留着一些书稿,但大部分是没有太好结尾。后来,到了初三那时候还是希望能上个好点的高中,于是开始准备努力学学数理化那些学科。
2
到了高中,开始看一些网文,玄幻文,诛仙,应该就这一本;青春疼痛系列,诸如饶雪漫、明晓溪和叶倾城之类的小说,到现在还没回忆起当时怎么会看这些书,只是隐约记得当时还有实体借书店大部分是这类青春系列,还有韩寒、郭敬明之类的小说。当然2007年左右的《萌芽》杂志中很多文风很奇怪的文章,现在有些还经常在脑海里头浮现。那时候,还是比较喜欢一堆华丽辞藻堆积成的文章,就是动不动就是押韵对称的文字,需要不停引用词语来描述场景,侧重于内容的描述,而非内容本身的叙述。高一高二总的而言,还是比较迷茫吧,小城镇出来,刚刚接触到一些外头的滚滚红尘,总是还是希望能从一些故事里头去希望了解这个花花世界更加细致些。
那时候写作文,肯定故事一定写青春,议论文肯定用唐诗宋词历史名人做论据,由于实在是不喜欢数理化之类理科,几乎语文课成了为数不多的寄托。到了高三时候,甚至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去看参考消息之类的报纸,这个也不知道当时自己是怎么突然就翻这类报纸,自己是理科生并不需要考政治相关内容,现在细想应该是参考消息报纸比较便宜以及想逃避高考吧。
恩,第一次高考我现在都记不清太多的细节,我终归是个记性不那么好的一个人。只是高考那年暑假,有一段时间去翻了一些席慕容的诗集,张晓风的散文,里头感受到文字可以通过朴实去展现出优美的一面。也改变了自己之前对于文字的一些看法,试图看些很清新的故事,不需要太多华丽辞藻。
然后高四,这一年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影响还是蛮大的,不知道是否是自身年龄关系,很多高中之前的事情记忆不是太深,高四这年16岁,试图通过沉淀下来去完成某个事情来写一个故事,譬如高考。于是,开始放弃看过广的书籍,希望能静心去准备高考。但是很幸运的是当初室友中有个比较喜欢看些传统名著的哥们,在他的影响下,自己虽然放弃看各种其他的杂书,还是有机会去翻了翻茅盾文学奖的书,其中也是收获比较大。
整整高四毕业那年暑假,除了必要外出以及去外头瞎逛,就是蹲在家看茅盾文学奖获奖的小说,当时的书单大部分是国内几大文学奖,还是比较少接触国外图书,实在是记不住老外的名字。那时候,白鹿原基本上是自己除了金瓶梅之外古典文学遇到的微黄书,当时我没有简介,看到一半的时候,有涉及露骨描写时候自己内心其实是拒绝的,心想茅盾文学奖这么正经的文学奖怎么会颁奖给这个,但心想金瓶梅之类的传统文学也是经过时间浪淘沙出来的作品,应该是有获奖道理的。直到去年白鹿原电影出来时候,我并没去看这电影,应该是当时内心还是比较抵制这类过多露骨描写有关吧。
当然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开始去了解这个多民族下的环境,也是让自己逐步意识到不同民族之间融合的困难,霍达在书序中写的也是比较难过去将故事写成一个略悲情故事,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多民族交融需要大家更多努力。以至于去看老罗推荐的那本美国种族简史时候,内心有莫名的感动。
路遥系列是那时候比较喜欢的,平凡的世界,人生,这类故事总是会让一个生活在南方小城镇的少年去思考当时在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小说里头雕刻的人物形象,或者说里头的故事经历多少内心是有些共鸣的。最近平凡的世界再被翻拍成电视剧,有人提出小说的过时性,这个肯定当城镇化进度加快,农村与城镇差距逐步缩小,以及早已过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共鸣肯定越来越少,这个平凡的世界也许只是当做很多人少年时期的记忆将很难在讲诉时候让90后有更多共鸣,但里头人物精神,以及我们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中,针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平凡的故事,这个依旧可以让大家去思考。
3
到了大学,大一时候信心满满,基本上看过了优酷上能搜索到马云张瑞敏之类的演讲视频。以至于大三时候,一个人在食堂吃饭,突然凑过来一个大一男生跟我搭话,从学校社团学生会开始,然后又扯到马云之类的,讲了各种创业计划之类的,突然感觉年轻真好,希望自己也是大一,颇有一番感慨。
但大二时候感觉似乎成功学那套,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似乎是那么的模板化说辞。自己又尝试去看一些视频,告诉我们要静心下来,成长,长成自己的样子,或者做自己最真实的那面。感觉,豁然开朗。
于是扔掉很多成功学书籍,开始去接触那时候比较盛行的社会化媒体之类的图书,微博运营营销,还有看过很多市场营销、广告相关的书籍。毕竟,从成功学理论,到实践操作,这些是我个人爱好相比较紧密连接的领域了。
也是那时候逐步接触互联网设计以及产品相关的图书,这也作为今后职业的一些前期铺垫。软件工程中课程也是很多时候会推荐一些课外读物,这个也是当时的书单。因为自己还修了一个铁路信号相关的专业,也翻阅了相关铁路信号和地铁信号组成专业书籍,这也对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有点帮助。
虽然自己感觉自身不是特别纯正的理工科学生,但有时候在去跟别人沟通交流时候提及某些关于比较私密器官的构造时候感到很扭捏,这个当时候就感觉可能自身人文素养不是那么足够。于是,开始去看全球简史,西方文明史之类的图书,希望能从学术这角度来思考某些问题。这个也以至于前天聚餐时候,有个男同事一本正经谈到白人女性为何婚前和婚后是两种不同身材体型涉及到白种人生理构造时候,我注意到旁边俩实习生妹纸表现出很扭捏,下意识脱口而出,这是人文素养不够导致的原因。谁让我这么诚实囧。
4
而毕业那年,到现在开始更多是看一些职业相关图书,产品经理修炼之道,结网,无价之类的图书,这个主要是基于兴趣结合职业内容主动去看。平时由于感觉到自己的业余生活比较枯燥,还是会去看些诗集或者根据亚马逊或者京东的排行榜来挑选书单。
这时候的阅读范围开始慢慢集中到了某些相关领域,更多地是希望能拓深深度而非广度,而平时还是比较喜欢看些诗歌散文以及美学相关图书,一是为了提升格调显得可以高冷,其次我确实一直很喜欢这个啊。
大四开始看木心的一些诗歌,包括他的文学回忆录,终于可以不为写作文,不为目的,只是喜欢就看书的感觉还是蛮不错的。最近,一直在听蒋勋的美的沉思,从诗经讲到明清小说,于是上周末再去了次杭州,感受当初南宋都城的草木,今后有机会一定好好说说南宋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