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金曲
奥斯卡颁奖季刚过,一些去年在北美上映的获奖影片,最近陆续在国内院线上映,口碑票房都不错。
其中,《波西米亚狂想曲》获得了包括最佳男主在内的四项奥斯卡以及最佳影片的提名,这是一部再现上个世纪摇滚传奇皇后乐队和其主唱佛莱迪·摩克瑞的成长和辉煌的电影,虽然现在的时代已和那段流金岁月相去甚远,然而“牙叔”的白裤衩和红领巾,依然是很多摇滚迷心中鲜活的印象;他那风骚的步伐和自信的气派,依然为人津津乐道;他那华丽的嗓音和震撼的舞台互动,依然是无与伦比的传奇......
也许有些小伙伴不太了解皇后乐队,但是他们有两首作品,你一定是听过的:《We are the champions》和《We will rock you》。
这两首歌被运用在奥运会、世界杯等众多盛大的国际体育赛事中,甚至在一些政治、商业活动乃至酒吧、超市等地方。很多歌曲都会因烂大街而显得俗气,但是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两首歌依然振奋人心,可谓“经典永流传”。
除了这两首,《波西米亚狂想曲》也是皇后乐队的一首经典,这首歌在中国的知名度并不高,在欧美可以说得上是家喻户晓。
这首歌风格多变,有歌剧、重金属、清唱,“充满著猛烈的意识流与噩梦色彩”,被认为是反映了摩克瑞的性格和人生态度。
在电影中,这首歌的创作过程得以展现:摩克瑞和其他三名乐队成员当时已然名气不小,受制作人之托在一所郊外别墅录制唱片,几名成员各自写各自的作品,其他人的作品大都平庸得中规中矩,只有摩克瑞的“波西米亚狂想曲”最大胆前卫,在录音时也最费时费力。所以,录制结束时,他们把这首歌主推给制作人,可保守的制作人认为这首歌风格诡异,更要命的是长达6分钟,一首歌要是超过3分钟,就没有电台愿意播放,更没有人有耐心听完,制作人以这样的理由拒绝摩克瑞,宁肯选择其他成员的平庸之作。然而摩克瑞一点不妥协,谈不拢,就给制作人一顿diss,还不忘拿石头砸碎制作人的玻璃,留下一句“你一定会后悔的”,扬长而去。
果然,这首单曲推出后,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英国单曲榜连续九周冠军,并在英国国内销售超过200万张,创下当时英国史上销售最高单曲纪录,直到今天,也跻身于单曲销售量前三的位置。有很多人都认为这首歌是皇后乐队最伟大的作品。
也许这首歌很契合摩克瑞的矛盾、孤独、善变、单纯和骄傲,电影就以这首歌命名。
两场震撼
有人批评《波西米亚狂想曲》:照着维基百科拍的电影,没有深度,流于表面。
也许对于熟悉皇后乐队的摇滚迷,确实有看纪录片一般的感觉,然而即便对本片最不屑的观众,在看到结尾的十几分钟时,也会震撼到颅内高潮。
因为,影片所还原的,是那场前无古人、后(很大概率)不一定有来者的摇滚乐巅峰盛会——Live Aid。
Live Aid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1985年7月13日,至今为止,很多老乐迷想起这个日子依然会眼眶湿润。没有哪一场商演可以聚集如此多的天王巨星:鲍勃·迪伦、保罗·麦卡特尼、布鲁斯·斯普林斯廷、蒂娜·特纳、艾尔顿·约翰、皇后乐队、U2、麦当娜·西科尼……没有哪一位领袖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十多万现场观众,15亿全球观众,16个小时的演出,140多个国家播出,8000万美元善款,诞生了一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做到这一切的既不是领袖也不是商演,而是这场名为“拯救生命”的大型摇滚乐义演,目的是帮助贫困的非洲人民募捐。虽然只在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举行,其影响却遍及全球,募集到了8000万美元,迈克尔·杰克逊于同年携手众巨星演唱了《We are the world》,不久,罗大佑连同台湾的众明星演唱了我们都熟悉的《明天会更好》......
无与伦比的大师、无与伦比的摇滚和无与伦比的善意,一起造就了那场无与伦比的盛会!
如果有这样一种情怀,当你看到电影结尾的十几分钟,看到高度还原的狂热现场,看到皇后乐队的出场,看到摩克瑞挥拳向天的风姿,看到山呼海啸而又整齐划一的观众互动......你一定也会有一种全身过电的震撼。
如果你因为它像纪录片而不屑,那么看到这里,不屑全都化为惊叹,不要说现场气氛的重现度有多高,就是钢琴上的几个可乐杯子,摩克瑞开始弹《波西米亚狂想曲》时的几个错音,演唱时的一些小瑕疵,都得到了高度的还原。
甚至,你会认为“记录”地还不够,因为虽然主演拉米·马雷克竭尽全力模仿摩克瑞,举手投足、步伐走位,还安上了“牙叔”特有的龅牙,虽然拉米·马雷克也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但观众仍然认为,他和“牙叔”还有段距离。这不能怪演员,因为“牙叔”的台风,原谅我又得用这个词:无与伦比!
他的眼神自信又明亮,他的步伐风骚又霸气,他的声线高亢又华丽,他的抖腿和挥拳洗脑又迷人......那是一种独一无二,只属于他的气质,只属于他的表演。他说过,他不只是的摇滚歌手,还是个演员。若如此,他的演技无人可以模仿!
网上有人制作了Live Aid现场实录与电影片段的对比视频,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什么叫高度还原,什么又叫无与伦比。
说到无与伦比的演唱会,不得不提的是皇后乐队1981蒙特利尔演唱会。
Live Aid时的皇后乐队并不是巅峰时期,摩克瑞因为私人问题与其他成员久未合作,匆匆排练了一段时间便上场演出,加上他身体并不是很好,所以尽管现场气氛很炸,实际上演唱也有一些瑕疵(这个过程电影中展示得很详细)。但蒙特利尔演唱会中的皇后乐队,不论从唱功上、互动上、表演上,实际更能体现皇后乐队的魅力。
几个小时的演唱会,除了欣赏摇滚乐的精彩,也是看摩克瑞“脱衣表演”。
一开始,他还穿着一件黑色的夹克和白色的紧身裤;后来,他脱了夹克,上身只剩一件白色背心;再后来,背心也脱了,光着膀子,一片“T”型胸毛格外亮眼;最后,连裤子也脱了,一条白裤衩,一条红领巾,光着膀子光着脚,一会儿“调戏”吉他手,一会儿“摩挲”贝斯手,彻底放飞,在劲爆的《We Will Rock You》中达到高潮,在高亢的《We are the Champions》中进入尾声。
裆下一坨白,胸前一抹红,余音绕梁,画面萦心,久久不忘......
一代传奇
电影主要聚焦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的摇滚生涯。
他原本在机场做行李搬运工,因为“异域风情”的长相和一口大龅牙,常被人讥笑为“Buckee”,他回嘴“我又不来自巴基斯坦”。他出生于东非坦桑尼亚,来自一个传统的拜火教家庭。然而他很叛逆,对父亲的教导“good thoughts(好的思想)、good words(好的语言)和good deeds(好的行为)”常常充耳不闻。
他对自己的嗓音很自负,毛遂自荐地加入了正好缺主唱“微笑”乐队,表演时常常不按套路出牌,不唱规定的歌词,台风也很放肆,一开始,乐队成员和观众都有些不接受。
后来,他的表演风格逐渐为大众所喜欢,出的几首单曲火遍了欧洲和美国,这让本就骄傲的摩克瑞更加自负,于是出现了在第一部分中提到的砸制作人玻璃的事件,到后来,更是发展到乐队排练经常迟到,一言不合就羞辱其他成员的地步。
在这个过程中,摩克瑞逐渐意识到自己有同性恋倾向,并和自己的经纪人(一个男同)打得火热,但他不愿意正视自己的性取向,抱着矛盾的心理向最爱的女友坦白,也没有收到预想的回应,于是他变得敏感、孤独、疏离,后来脱离了乐队和关心他的人,整天和经纪人过着纸醉金迷的纵欲生活,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直到发现经纪人瞒过了所有试图与他接触的人和机会,他赶走了经纪人,却已经感染了艾滋。
他很沮丧,但摇滚是他的解药。于是他和其他成员和解,重新组成皇后乐队,完成了85年Live Aid上那场旷世表演。后来,他一直坚持创作和演出,直到去世前不就,他的脚都溃烂了,无法登台,还在继续创作。
与他在舞台上的自由奔放不同,生活中他是一个内向害羞的人,很少接受采访,为数不多的镜头前说话,往往语出惊人,“污”得刹不住车,可他羞涩的神情和坦诚的语言,让人不禁觉得他非常可爱。
作为一个摇滚歌手,他和乐队其他成员往往“玩不到一起”,别人想去看场摇滚音乐会,他却偏偏喜欢歌剧,还成了俄罗斯女高音安娜·奈瑞贝科的小迷弟。他很想和安娜合作一首歌曲,可机会真的来临时,这个在舞台上“叱咤风云”的“王者”竟紧张地踱来踱去,不知道怎样“面对”偶像......
大概很多天赋异禀的人都是如此,大多数时间活在自己的世界,单纯、可爱,才华和魅力让全世界倾倒。
让皇后乐队成为一代传奇的,除了主唱摩克瑞,其他的成员也功不可没,他们是吉他手布赖恩·梅,鼓手罗杰·泰勒和贝斯手约翰·迪肯。
这支乐队可能是有史以来学历最高的摇滚乐队。
摩克瑞学历最低,他是学设计的,罗杰·泰勒主修牙医,后来还念了生物学,约翰·迪肯是声音振动学的硕士,布赖恩·梅是天文学的博士。
所以说,皇后乐队是学霸中最会玩摇滚的,也是玩摇滚的人中最会念书的。
据说,约翰·迪肯常常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自制功放,调节录音和现场的声效,压根用不着其他技术人员。
摩克瑞的学业才华也用在了皇后乐队标志的设计上。
四位中,布赖恩·梅绝对是妥妥的学霸。他在全球巡演的忙碌中,还和其他学者联名发表了两篇论文。可不是类似“不知知网”的公众人物写的论文,人家的论文是发表在一些有匿名评审的顶级国际学术期刊上的。
在一个充满理想和反叛的时代,人人身怀绝技,一代摇滚传奇诞生和落幕,不朽的,是对激情、自由和美好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