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之前,我也是一直认为人是可以控制时间的,然而人对时间的流逝无能为力,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
心智
不抱怨
每个人的基因,生活环境,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导致每个人的心智也不一样,例如在学习中可表现为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的差异,工作中表现为业务能力的迥异。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先往积极的方面想,一味地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抱怨是最浪费时间的。
不能过分依赖他人
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特别好,上大学没有了高考的“一考定终身”的压力,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不说,有的甚至多门成绩挂科。有些同学因为不喜欢任课老师而不努力学习,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即使不喜欢老师,老师传授的有用的知识还是应该掌握的。面对喜欢的老师,也不能一味地期待老师传授所有知识,老师讲解完方法后,学习和进一步的落实还是得靠自己,只有自己对自己负责。
小心所谓“成功学”
由于承受着众多压力,大多数人都比较急功近利,因此学习很多东西都想速成。很多公司在宣传产品时都会加上诸如“每天五分钟,快速***”的标语,急于求成的人看到后就会拼命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仿佛有了它马上就可以实现愿望。拿现在比较火的雅思,托福考试为例,要想达到国外知名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大多需要两年时间才可以考到相应分数,快的一年半考到的也有。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想出国留学,大一开始就认真准备考试,第二次才取得理想分数,申请书也是请在国外的姐姐多次修改才提交的。而很多人想半年通过考试,就把各种考试速成班当成救命稻草,其实也是有一次性考取理想分数的例子,但那些人前期都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的。一定要相信累积的力量,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兴趣
我喜欢英语始于初中。初一第一次期中考英语取得好成绩,便更加喜欢英语了,平时也花更多时间在英语上,接下来所有的英语考试也都取得好成绩,虽然在村里面的初中上学,中考的英语成绩接近满分,因为擅长所以更加喜欢,更加良性循环。
长期在外企市场部实习,我接触到了好多对英语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人。我发现很多人被问及为什么英语不好时,都会说不感兴趣。其实“没兴趣,往往只不过是结果而已,却被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就是大量的时间白白流逝。”很多事情,只要方法得当,付出时间肯定都会有收获,有收获就会有成就感,就会对其更感兴趣,接下来就是不断的良性循环。下面是我其中两张画的对比图,其实我的画技不算好,但仍然喜欢画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花时间努力画了,取得了一点点进步,自己满意,也得到周围朋友的鼓励,所以就更有兴趣继续画画了。
学习方法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
据说钟道隆先生45岁时才开始学英语,主要采用“听写”的方法,一年后成为高级翻译。听写可能不是最高效的方法,但先生的坚持使长期努力有了成效。不论是学英语,还是学别的知识技能,我们都应该采取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并持之以恒,才会取得成功。
通过管理自己与时间做朋友
没有完美的教育体制,学生时代不可能学习完所有的知识,不可能练就所有的技能,因此我们应该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我们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学习到的知识还可以使我们工作更高效,生活更美好。学习就是其中一种节约时间的方法。
我们要克服拖拉,直面困难,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立即实施。制定计划时遵循SMART原则,即specific(计划是具体的),measurable(计划是可衡量的),attainable(计划是可以达到的),relevant(该计划和其他计划有相关性)和time-based(计划具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每个人能力不同,能力强的人可以清晰制定五年计划,十年计划甚至更长时间的人生规划。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也不用焦虑,先从短期落实,一步步累计信心和能力。
记录时间开销
柳比歇夫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500多印张的著作。500印张,等于12500张打字稿。他56年如一日,一直坚持记录时间开销,把每一天的时间都用到极致。一开始我们没办法像柳比歇夫一样对时间的流逝这么敏感,可以设置在某一时间段内做某件事情,这样记录时间开销就不那么困难了。
记录时间开销后,每天,每周,每个月,每个季度等阶段都分别对时间开销进行分析,弥补不足的地方,不断改进。最后就可以拿起纸和笔或者一些软件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啦,还可以邀请和你同频的朋友一起行动起来,一群人互帮互助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