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我的朋友,睡醒之后,洗了个澡,浑身轻松了许多。想到这两天都陪朋友玩了,没有时间看书,于是拿起了余华的《活着》,坐着床上,读了起来。读了一会,起来泡了杯咖啡。喝着咖啡,读着书,这样安安静静,外边也没有任何喧闹声的读书感觉是美妙的,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的两次读书,感觉是一样的。
第一次是我上初中的时候,是一个下午,我忘了我是请假回去的,还是逃了学。只记得那次我并没生病,也没什么事。等回到家,父母亲都不在。那时爷爷刚去世,家里的正中放着爷爷的照片,笑的很慈祥,照片的前面放着一个香炉,烟雾缭绕,倒不是很浓。这些烟气轻轻的飘在屋子里面,竟很香,也不刺鼻。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得香雾更明显了。因为是冬天,外面只有几只麻雀时不时的叽喳几下,给这片安静的时光填点趣味。我坐在沙发上,拿起书。书是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书的内容倒是忘得一干二净,隐隐约约记得高尔基的外婆是一个非常慈祥的老人。我就那般安安静静的读着,直到父母亲回来。
第二次是在大四的时候,虽然第一次到第二次的跨度很大,倒不是说这段时间没在读书,书还是在读的,只是没有这两次印象深刻。
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实习了,我和我的室友一起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习。我们两每天早上在教工食堂吃完豆浆和油条,骑着自行车,迎着雾霾,赶往实习的地方。
那次印象深刻的读书经历,说来也很凑巧。是在一个周六,我的室友当时已回陕西去面试工作了,正好实习的学校下午要加班,于是我一个人去了。我是中午出发的,到的时候刚好一点。因为加班是不需要做班的,只等到需要的时候来,所以办公室也没人。我之所以那么早来,是因为当时读的一本书快要读完了,想着赶紧读完。那本书叫做《世界为什么存在》,挺有意思的一本书。我拿起这本书,在办公室里读了起来。当时已是初冬,虽是中午,因为办公室晒不到太阳,所以即使穿着棉衣,也能感觉到初冬时节的阴冷。我冲了杯咖啡,端着朝楼道走去。这片楼道就在我们办公室的旁边,正好能晒着太阳。又因为隔着玻璃,所以比起屋里,倒也暖和很多。我走到最高一层放下咖啡,随便擦了擦楼板,就坐了下去。楼外的车辆飞驰,偶尔传过来的一声长嘀,也被玻璃和空气磨平了尖刺,等传到我耳朵时,已显得温柔许多。初冬的阳光也很温柔,透过玻璃,偷偷地落在楼梯上、书上、我的肩头、以及咖啡冒出的雾气上。静谧的时光随着迟迟的翻页声,轻轻地流淌,只会在记忆深处留下淡淡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