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职场人写过这么一首打油诗:
走入职场终日疲惫,从早到晚比牛还累;
工资不高还要交税,领导批评回回称对;
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
下班不休还要开会,忙到深夜让人崩溃;
抛家舍业愧对长辈,囊中羞涩见人惭愧;
提升晋职每每被退,青春年华如此狼狈。
据说,这首诗曾经被很多身在职场的员工诩为写出了自己职场的真实写照,大赞作者为知音,有相见恨晚之感。
我们主人公小方,就职于一家拥有超过上万名员工的上市企业,最近就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一天到晚特别忙碌,十分辛苦,可他总觉得自己费尽精力勤勤恳恳想去干好一个工作,却总是得不到领导的认可。
而其他同事甲乙丙,看似不怎么着调,经常偷懒,轻轻松松,却总是能得到领导的表扬。这种现象不是一次两次,已经到了困扰小方的地步,这已经严重打击了他的工作积极性。
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难道是领导不公平?难道甲乙丙都有裙带关系?还是人家有什么秘诀?……
小方遇到的情况似乎我们每人都遇到过,就像我们上学时总有那一两名学霸,看似边玩边学,成绩却总能名列前茅。而我们一天到晚忙着学习,课堂上十分刻苦,每天还熬到很晚额外复习,成绩却总是超不过他们。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勤奋没有用?!
我们从小也接受这样的教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难道勤奋不对吗?
其实,如何区分优秀的员工与平庸的员工,职场的根本规则不在于看员工是否天天忙碌,而在于你是否能学会“偷懒”。
这里我们就教您一些职场的“偷懒经”。
学会“偷懒”的第一步——拒绝告诉自己很忙
忙者,心亡也。望文生义,太忙则心死,古人诚不欺我。
我们看上面所谓很多人的职场写照,他们以为自己是在忙碌勤劳着,但这种所谓的勤劳不能带给我们任何好处,如果一味地自以为是,而不去调整改变,还会极大地消磨自己工作的积极性,会让员工产生看不到未来,混日子的感觉。你如果老觉得自己很忙碌,日子久了,则必然会产生“心亡”的感觉。
所以,学会“偷懒”的第一步:
首先,我们要时刻潜意识提醒自己——我不是忙碌的,我也不能是忙碌的。一旦我们要产生忙碌感,必须先要去除这种感觉。
那如何做到呢?联想董事长柳传志曾经给员工做过一个讲座,其核心观点就是: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我们之所以觉得自己很忙碌,其中一个主观原因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觉得自己的工作无比重要,但事实是——在普遍现代企业中,大家都是协同作战,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其中一个零件,一个环节出了些问题,根本不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大运作。
就像无论职位如何,有很多的离职者当离开这个企业时,才发现,原来离了自己,地球照样转。
其次,只有认识到自己没那么重要,客观看待自己,才是能实现更高效工作的基础态度。你要老认为自己忙碌,而不改变调整心态,那你一定会一直忙碌下去。
一句话,说忙,您主观上就已输了!
学会“偷懒”的第二步——拒绝告诉别人你很忙
有没有这种情况,当同事来寻求帮助时,我们经常习惯性回复,“我现在实在是太忙了,真抱歉没时间处理”?其实不止员工,笔者遇到的有些位于管理层的领导,也会这样回复下属的请教或者帮助。
其实这么回答很有问题。
首先要知道,在心理学上,当别人向我们寻求帮助时,如果我们仅仅用“忙碌”来回复,那这里的“忙碌”=“直接拒绝”。
前面说了,现代企业是所有员工协同作战而向前的,如我们仅用忙碌回复,传递给别人就等同于“我不能帮助你”的意思。而长久这种习惯的形成,还会传递给别人缺乏亲和力,轻视他人工作、自私自利的信号。
这样最直接的后果是当下次你需要帮助时,别人如果也推脱不帮助你,不会有丝毫违和之感,至少他也会潜意识的并不那么愿意帮助你。
但一人力短,众人力长。在企业里,想高效地完成一项工作,学会“偷懒”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把你耗费在工作上的精力,运用巧妙的方式,去分解分配给别人。自然人性法则,你帮人,人帮你。如果你帮人的次数多,别人帮你的次数也必然会多。
所以,当别人寻求你帮助时,切忌告诉别人你很忙,因为这并不是表面你在“帮”别人,而是别人在给你“帮”他的机会,这是你积累未来支持与拓展人脉的良机,千万别轻视,这也是为你日后能科学“偷懒”埋下的伏笔。
所以,笔者在十多年职场经验中,通过细致观察,有幸也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同事或管理者,他们在类似情况下,所采用的好方法是——无论自己实际工作情况如何,都一定会牺牲自己时间,主动先帮助对方,或至少会告诉对方一个时限,答复在那个时限自己肯定会帮助对方。总之,他们从来不会用到“忙碌”二字去与人交流。
一句话,说忙,您客观上也已经输了。
学会“偷懒”的第三步——认识为什么会忙碌?
你为什么会忙碌?以上的两点似乎只形而上的告诉你应该如何做,但你究竟为什么会产生那么重的忙碌感?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清,很显然,你还是不会找到成为一名会“偷懒”的优秀员工的方法,对吗?
通常我们在现代职场里,不会只面对单一的工作,那么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科学的分类,用不同的态度与方法去处理。
我们再看看自己为何会忙碌?
在现代企业管理学上把工作分成四种:重要紧急型、重要不紧急型、紧急不重要型、不重要也不紧急型。如图分为四个象限:
那么很有意思,这里有两份调查数据:
据《哈佛商学院》的一份数据调查显示,按照统计,通常职场从业者认为应按如下优先原则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做四类工作,即①③②④的排列方式:
但按照国内一家咨询公司做的一份员工离职(仅调查主动离职者)时的数据调查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自己的时间精力是这么排序的,即③①④②的排列方式:
这两种排序方式,表面看似有很大分歧,但如果我们仔细看,还是能看到其共通性。那就是这两种排序方式最优先的前两项,也就是较多占用我们较多时间精力的选项,始终有一个词汇,那就是“紧急”。
那好了,现实逻辑中,只要你工作的主要耗时耗力中,有了“紧急”两字,那么你觉得忙碌,肯定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心理学上,我们如果对一项事务产生了紧急感,一定会无论主意识或潜意识的让自己消耗更多时间与精力去先解决它,这种行为方式在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临界焦虑。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忙碌感的最主要原因。
两份调查之所以前两项一致但顺序有差别,也得以解释。
那是因为大多数的企业在职者,之所以认同上面忙碌而焦虑的职场写照,虽无法改变,但认为主要精力还是花在自认为重要的事上,而选继续接受和忍耐;另一大部分离职者甚至觉得不仅忙碌,而且自认为主要精力做的都是不甚了了之事,自然选择愤然离职了。
学会“偷懒”的第四步——科学分配精力工作
所以,如果我们总是产生忙碌感,一定是前面两种分配精力的排序方式都有问题。
除去极个别情况,在现代企业中,面对不同类型工作,最科学而合理去分配精力,应采用的方式和原则如下,即②①③④的排列方式:
1、面对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花费自己的主要精力与时间来安排。
第一,这类事务多为未来型事务。
因为不太紧急,所以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去应对和积累能量去处理,这类事务例如培训与学习、未来重点工作的规划、人脉的积累、人生大的规划等,也例如前面提到的及时的帮助别人。
这些事一般都属于未来型事务,我们提前做好积累与充电,才能在未来到来之际花较少的精力与时间去处理,从而有机会去“偷懒”。
第二,这类事务具有很强的转换性。
如果对这类事务,我们不事先做些什么准备工作而轻视,它是很容易从第二象限转化到第一象限,成为重要紧急的事务。
而当重要紧急的事务越多,我们一定会觉得自己的时间越不够用,处处捉襟见肘,我们也自然就没有“偷懒”的机会了。
第三,这类事务通常为方向性的事务。
职场中的原则,切记——“方向永远大于速度”。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人生规划,其实也是如此。方向不对,走得再远、再快,也不会到达目标,还失去了付出精力的意义。找不到目标,天道又怎能酬勤?
2、面对重要紧急的事情,原则是尽量去减少这类事情的数量。
重要紧急的事情,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去处理它,而是说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减少它的存量。
否则,如果我们每天都要去处理很多这类事情,一定会让自己陷入一种职场上常常发生的困境中,轻则通宵达旦、身心疲惫;重则首尾难顾、焦头烂额。
3、面对紧急不重要的事情,原则是抽时间,花较少的精力尽快去解决它。
这也是这类事务的特点,例如开会前的会议用具准备、外出车辆的预定等,它们通常具有突发性,但又非决定事务发展核心要素的特点,这种事务也具有很多其他替代方式可解决的特点。所以只需要预留分配较少的时间与精力处理即好。
4、不重要不紧急的事务,职场原则是不去做这些事。
至少在职场中,尽量不花时间去做这些事。因为这些事,通常是与工作无关的事,例如职场八卦、私人性的上网冲浪,京东逗狗,淘宝惹猫等。
一个合格的职场人,且不说就职业操守而言,本不应工作时间从事大量私人事务或低效工作。况且这种行为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即使短时间可以蒙混过关,长久也会越来越降低自己的职场竞争力,那样将来的结果也不是“偷懒”,而是会一懒永逸了。
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职场其实无小事,根本不存在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
综上,学会明白忙碌≠真的勤劳,而所谓的“偷懒”=真的用心,才是一个优秀且聪明的职场人应做的事。
明代大儒王阳明说过:“善为者事逸而功倍,不善为者事劳而功半。”也正是这个道理,优秀的人其实都是会“偷懒”的人。
这里的“偷懒”是一种高超的技能,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绝妙的艺术。“偷懒”,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