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是一种未定型的状态,会因外界的冲撞呈现出不同的面相。——题记
有些鸡汤语录是很害人的,比如“做自己”,当一个人连自己是什么都不清楚的时候,你要他如何做自己?在幼儿阶段,不逼他不管教他,反而顺着他的本心放任自流,这样的孩子多半成了熊孩子,没有教养且罢,因为缺乏刻苦勤勉的习惯养成,长大后多半也不会有出息。学习是一件苦事,成长也伴随着痛和泪。若是将类似的语录奉为箴言,就是对自己或对下一代的不负责任了。
古代的智者先贤都是很忌讳谈“自我”的,孔子说“无疑无比毋故毋我”,庄子推崇“无己”的状态,德尔菲神庙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恰恰说明了“自己”是个很难看得清摸得透的东西。或者说,这是我们终其一生才能解开的谜面。
“自我”和“自私”有着很模糊的边界。我们羞于赤裸地呈现我们的自私,于是借了“自我”作幌子。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往往是从外界获知的,当我们真正地看见了别人,我们才能看清楚自己。最好的“自我”,它恰与“自私”相反,应该是一种“无我”的状态,它需要极强的共情能力。当我们还没有打破自以为是,还没有打破对别人的敌意,那个我们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脆弱的自己前,你需要的不是追求自我,而是克服自私。